第一章:绪论主要内容:一、矿产及其分类二、矿床的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三、矿床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四、矿床发展简史1.1矿产及其分类1、矿产的概念: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可被国民经济利用的自然资源。2、矿产分类(1)依据自然状态可将矿产分为固体矿产、液体矿产及气体矿产。(2)依据主要用途可将矿产分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及地下水资源。金属矿产指用于提取金属元素的矿物资源。非金属矿产指用于提取非金属元素或化合物及矿物的矿质资源。如:天然气如:石油、卤水及地下水矿产液体矿产固体矿产气体矿产如:主要的金属基非金属矿产1.2矿床的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1、矿床及矿床学的概念(1)矿床:即是矿产的产地,其主体是含有用组分的质和量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可开采利用的地质体。矿床的定义中应注意如下两个含义:a、矿床的主体是地质体,因此矿床的形成和分布是受地质条件控制的,是有地质规律可寻的。b、确定矿床的标准是随经济需要和技术发展而变化的,即现在的一些矿床在数年或数十年前并不是矿床(如硅灰石及透灰石的矿床),现在不能构成矿床的一些地质体将来随着选、冶技术的发展可能会构成矿床。(2)矿床学:研究矿床的一门科学。2、矿床学的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1)矿床学的研究任务:矿床学的任务是研究矿床的地质特征、成因、成矿条件和分布规律,为成矿预测和找矿勘探提供理论基础。具体的研究任务如下:(2)矿床的研究途径及方法如下1.3矿床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矿床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产物,其成因及分布是与各种地质体和地质作用密不可分的,因而矿床学是地质学科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地层学、古生物学、地史学、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等学科具有密切关系。在研究矿床的成矿物质、成矿条件及成矿作用时必然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力学等基础学科。在查明及研究矿体时、空分布规律时所应用的知识和技术手段又会涉及到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等学科。矿床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经济服务,因此,还必须了解找矿勘探地质学、选矿学、冶金学等科学知识,显现了矿床学与上述学科间的密切关系。1.4矿床发展简史矿床学是随社会需求、生产发展和相关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产生和发展的,其发展历史可大致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在16世纪以前,人类虽然早已认识和应用了一些矿产资源,但是有关矿床知识还处于初步的和不断积累的阶段。因此,在此阶段人类对矿床一般仅限于逐渐扩大开发利用和对矿石用途、矿床表面特征等现象的初步认识与描述。例如,我国先秦时代的相关著作《山海经五藏山经》记载了六百余个矿产地的八十余种矿物、岩石并对矿床的产出环境进行了初步分类;《管子地数篇》则描述了铁、铜金、银钱等矿床地表至深部的变化及金属元素的分带性;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列举了160种矿物的产地、产状、性质和医疗及工业用途;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详细列举了矿床的分类和系统记载了我国古代金属及非金属的矿业技术,说明我们的祖先在此阶段积累了大量的矿床知识。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中叶是矿床学的萌芽阶段,对矿床的认识与研究开始从以往的感性特征的描述扩展到初步的成因探讨。例如,对脉状矿床的成矿物质出现源于地表(阿格里科拉,1546)和源于深部(笛卡尔,1644)的不同认识;十八世纪在岩石、矿床的成因方面存在“水成论”和“火成论”的长期争论。前者认为所有岩石及矿石都是在洋水中沉积或洋水中的成矿物质沿裂隙向地下渗透形成的(维尔纳,1775),后者则认为岩石和矿石都是由火成熔融物质冷凝形成的(赫屯(英),1788)。虽然此阶段有关矿床成因的认识都存在片面性,然而却标志着矿床研究已趋向深入,成矿理论正在发展形成。19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初期,在矿业快速发展和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新成果的推动下,矿床成因的理论体系初步形成,如成矿物质多源的观点,(万海慈(美)1901),岩浆热液成矿理论(W•林格伦),侧分泌成矿学所相继提出并受到重视。矿床学已经从矿物学中独立为地质科学一个重要分支。20世纪中叶以来,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快速发展使得地球结构和矿床的研究可从地表向地球深部扩展;同位素年龄测定技术、实验室分析测试手段的快速发展和在矿床研究中的应用,有力地促进了矿床成矿年龄、成矿环境、成矿物质来源和成因研究;高温高压等成矿模拟试验条件的不断改善和计算机在成矿模拟研究中的应用,深化了对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和成矿作用的认识;板块构造、地幔热点(柱)等地质构造理论的形成,推进了矿床成矿大地构造背景和大区域成矿规律的研究。上述因素促使矿床成矿理论快速发展和日趋完善,矿床研究内容也已从初始阶段单个矿床的成因发展到成矿模式、成矿系列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