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中学生人格养成教育的培养西宁市周家泉小学810011靳国强论文摘要所谓人格,简言之就是个性加认识品质,所谓小学生人格养成教育,就是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人格形成的规律,利用非直接教育的方式,即通过生活、学习、活动中经常化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人格品质的过程。人格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因此,塑造小学生健全人格是人格教育的核心目标。实行人格教育首先必须从塑造学生真、善、美的人格角度出发,并结合当前素质教育进行,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趋向。可以说人格就是细微的、隐形的和原始的思想道德状态,而思想道德则是发展了的、成型的、成熟的、显性的人格表现。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自古以来,教育就是教书育人:教人读书识字——目的是明德明礼;育人全面发展——目的是成才成功。也就是说,教育是为了培养人格成熟、遵守规范、才智健全,成为于国于家有用的人。正如那些名人伟人、圣人哲人所言,要使人成为“德才兼备”,“品学兼优”,“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在传统的德育课上,有的教师仅仅把力气花在正面显性的教育上,花在外部灌输上,很少从人格和心理角度来深化品德教育,使品德教育变成了机械的说教,失去了品德教育的日常化和潜移默化的效应。笔者认为,在德育课的人格培养中,应做到以下几点。一、热爱学生以诚相待“爱是教育的润滑剂”,爱是沟通教师与学生情感的纽带。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决不能偏袒或苛求孩子。教育的可贵之外在于有教无类。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活生生的人。他们的知识、能力、个性以及行为都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着和有差异的,正所谓“十个指头有长短,荷叶出水有高低。”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以诚相待,耐心诱导、教育,切莫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这样他们才会敞开心扉接受教师的教育。二、以严导其行,强化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和人格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件事,每一项活动,每一节课,长期熏陶才能形成。1、教师要重视在课堂内的教育,因此我首先要对他们进行常规教育和训练,严格要求,一抓到底。由于人格教育是一项综合施教的系统工程,实际上学校的各门学科、各项活动中都包含有人格教育的成分,只要教育者设计教案时注重人格培养要素,直接借助课堂的讲授来教导价值观,就可能增强教育活动的人格塑造力。2、建立学生一日常规,培养学生自理自控能力。为了规范小学生行为,可以制定学生一日常规。要求学生每天按时起床睡觉,文明礼貌,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并针对中年级学生特点主要学会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在班级中能主动扫地和倒垃圾。总之让孩子通过劳动来理解劳动的意义,在劳动中锻炼自己的自理能力。3、身教重于言教,凡事从我做起。法国大文豪雨果说:世界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灵魂。教师要做好学生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熏染学生的行为,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好。三、坚持日常化教育,把人格教育的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结合起来,培养良好的个人习惯作为德育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结合教材内容,有机地对学生进行人格养成教育,使得培养的学生不仅有学问,还要人格健全,做人做事的能力强,以适应将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努力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在学生人格养成的教育中更应该重视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培育学生的优良人格和高尚的思想品德。譬如,要培养爱国思想,首先就要从爱家庭,爱父母、爱家乡,爱集体、爱学校做起;要培养感恩之心,首先就要从给父母洗一次脚,倒一杯水开始做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建设和谐社会培养出大批合格人才。四、加强学生和谐人际习惯的养成。首先,促进师生间的理解和互动。客观、准确地了解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开端,为此教师对学生作出正确客观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其次,就是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第三,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是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有效手段。教师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人格特点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评价,进而对学生产生相应的期望。教师的期望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及行为。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会促进学生增强自信心、努力提高学习成绩、密切与教师的关系。而对学生的消极期望,可能使学生产生能力低下的感觉,在学习上放弃努力,自暴自弃,与教师的关系逐渐疏远。人格教育是一项综合施教的系统工程,是将特定的目标内容渗透到德、智、体、美、劳诸类教育活动中的一种融合性教育。实际上,学校各门学科、各项活动的教育都包含有人格教育的成分。我们只要善于把思品教育和其他学科及学校的各项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课内课外结合起来,在设计教学时注重强化人格培养要素,就能够增强教育活动的人格塑造力。浅谈课堂教学中学生人格养成教育的培养西宁市周家泉小学靳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