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青岛农业大学《区域经济学》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浅谈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学生专业班级农村区域发展(合作经济)学生姓名(学号)完成时间年月号年月日目录摘要................................................................1前言................................................................2(一)课题背景....................................................2(二)研究目的....................................................2(三)研究方法....................................................2(四)文件综述....................................................2一、城乡一体化发展..................................................4(一)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渊源........................................4(二)、目标的一致性...............................................6二、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性............................................6(一)、收入差距加大,给国家稳定带来隐患...........................6(二)、种植收益低,给粮食安全带来隐患.............................6三、区域城镇体系建设................................................7四、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8(一)制定区域经济增长的目标......................................8(二)开发自然资源................................................8(三)完善经济运行机制............................................9(四)调节各种经济活动............................................9(五)做好扶贫工作................................................9结论...............................................................10参考文献...........................................................111浅谈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专业班级:农村区域发展(合作经济)2012级1班指导教师:韩春花【摘要】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城镇化发展城乡壁垒2前言(一)课题背景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针对我国二元结构阻碍经济社会发展而提出来的战略要求,其目标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北省也响应号召,积极开始了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并且取得了巨大进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存在,阻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城乡一体化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有以下观点:其中认为最早提出这个概念是在19世纪西方列强侵占之时,尽管催生出了诸如上海、广州等畸形繁荣的近代大都市,但城市生活方式却未能传播到乡村,城市精神始终未能在中国大地萌发滋长。另有一种观点认为:城市化是从工业革命开始的,因为在此之后,城市才大规模地发展起来。还有一种观点比较折中:从城市产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城市化的过程。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人类历史上大规模的城市化是从近代开始的,因此,城市学对城市化问题的研究,重点是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的城市化。(二)研究目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30多年,我国已经由传统农业国逐步演变为工业国,城乡建设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小城镇建设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何打破城乡壁垒、消灭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实质上就是如何在体制上和实践上取得突破、统筹发展的问题。(三)研究方法20世纪80年代国内就已经提出并开始研究城乡一体化问题。在实证研究方面,许多文献都对城乡差距及城市化与城乡差距的相关关系做了实证分析,理论研究方面,学者们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本文是对城乡一体化问题进行的论述,通过对文献进行整理和评述,指出中国目前城乡一体化的程度及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对策和展望。并且从城乡一体化发展来展开对城乡统筹和城镇化区域发展的研究(四)文件综述3顾益康等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度、差异度和协调度为一级指标并以42个二级指标构成城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岳丽萍等以人均GDP、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以及工农业劳动生产率比值等四项指标对陕西省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判断。赵锋确立了城乡发展水平和城乡协调水平两个测评维度,再将其分解为18个二级指标。陈俊峰对安徽省城乡一体化现状与发展路径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安徽17地市城乡一体化指数,提出了要推动产业的互动融合。汪容容对北京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城乡人口分布不合理、产业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信息化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张果探讨了城乡一体化与农村人口之间的关系,论述了四川省农村人口发展的模式,提出了根据差异化原则,解决城乡差距问题。赵君彦对河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进行了科学评价,依据河北省2009年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对河北省11个地级市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然后从城乡一体化的居民收入、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分项评价。王飞揭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特征以及与传统城镇化的区别,评价了当前河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分析了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以加快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促进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刘吉双对黑龙江省城乡一体化进程进行了评估与分析,通过对其经济一体化、生活方式一体化、社会事业一体化及生态环境一体化进行综合分析,发现经济一体化和社会事业一体化对推动黑龙江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贡献相对较大,黑龙江城乡一体化发展极不平衡,需要因地制宜。郭昊宇对江西省城乡一体化路径进行了分析,认为目前江西正处于发展的快车道,必须把新农村建设与加快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贾克研究了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的路径,认为目前我国仍然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完成由传统的农业化社会向城市化社会的转变,因此缩小城乡差别、加速城乡一体化,同时传统的农村金融越来越不能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以及金融如何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4一、城乡一体化发展(一)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渊源早在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在他的名著《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就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构想。他理想中的“田园”般的城市应具有:“水源清洁、无有烟尘、空气清新、田野与城市相融”的自然之美;“无贫民窟、社会机遇平等、充分就业”的社会公正;“城市繁荣和乡村发展互动取代城乡分离”的城乡和谐。他极力倡导用城乡一体化的新社会结构取代城乡对立的“二元制”旧社会结构。早期经济(地理)学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城乡联系的论述以经济(地理)学为视角考察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渊源,可以上溯到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他在其开创性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指出,“乡村向城市供应生活资料和制造业所用的原料。城市向乡村居民送回一部分制成品作为回报”。“两者的利得是共同的和相互的”。而且遵循自然进程并保持一定比例的城乡关系才是良性的、合理的。然而,真正将城市和乡村视为一体而论的大概是杜能他所假设的“孤立国”以工农业互换为基础,通过理想化的产业布局将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虽然不免“天真”,但却不失为城乡一体化研究的典范。如果说亚当·斯密和杜能从经济(地理)学角度开创了城乡一体化理论发展的先河,那么空想社会主义者则以社会学为视角为城乡一体化研究奠定了基础。从托马斯·摩尔的“乌托邦”社会方案,到康柏内拉的“太阳城”,再到巴贝夫的“普遍幸福的”、“人人平等的”社会,以及后来傅立、欧文在“法郎吉”、“新协和村”进行的城乡一体化实践,无不体现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工业化早期所表现出来的城乡之间不平等发展的谴责和批判,表达了他们期望通过社会改良消除城乡差别,建立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理想社会的良好愿望。这些思想虽然被冠以“乌托邦”,所进行的尝试也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却将城乡关系引入到社会历史领域,促使后来的唯物主义者对城乡关系有了更多的思考。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城乡社会的美好勾勒,始终被马克思、恩格斯所重视和强调。所不同的是,马克思恩格斯5没有停留在道义谴责与批判层面,而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将城乡联系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运用历史分析法,以时间为经,以理论为纬,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渊源及其嬗变轨迹进行了系统考察。结果表明:有关城乡联系的早期论述是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将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由二元结构理论衍生的城乡偏向发展观却使城乡联系理论难以为继,可它又在一定程度上为其回归奠定了坚实基础,并使之更加深入发展,从而促成了今天关于城乡一体化的热烈探讨。最后,基于当前中国城乡关系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指出城乡一体化理论研究对推进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启示意义。恩格斯精辟地分析了城市和乡村由分离、对立走向融合、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他指出“城市和乡村的对立的消灭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实际要求”。马克思则进一步强调“城乡之间的对立只有在私有制的范围内才能存在”,并认为实现城乡融合是一个漫长的社会历史过程,需要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以及伴随着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城市化才能最终达到城乡融合。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乡融合的思想将城乡联系研究由单纯地合理性诉求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主要目标之一,既揭示了城乡关系演化的一般规律,又指明了城乡关系研究的方向。二战之后,一些国家出现的“逆城市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城乡融合是城乡关系发展必然趋势的论断。这引起了一些理论研究者尤其是城市规划学者的高度关注,他们在寻求解决城市问题的同时,将研究的目光投向城乡空间的结合,形成了众多理论成果。例如: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赖特的“区域统一体”、“广亩城”发展模式以及刘易斯·芒福德的“城与乡,不能截然分开;城与乡,同等重要;城与乡,应当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经典论述,等等,都是这一时期比较有影响的观点。虽然这些理论致力于解决城市问题,仅仅将乡村空间或景观作为改进和完善城市的一种必要手段,但是这种理论付诸于实践的探索与尝试却“把乡村和城市的改进作为一个统一的问题来处理,大大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刘易斯·芒福德语)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