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人员职业化技能浅谈时下,职业化对一个现代优秀企业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认可,关于职业团队的讨论和实践正如火如荼。就国内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讨论和实践重要集中在公共服务领域,对于在高新技术企业从事研发人员应当如何建立职业化团队,特别是应该拥有怎样的职业化技能讨论的还不多,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工作实践来谈谈在这方面的体会。研发人员主要从事知识密集和智力密集的创新性工作,可以说创新能力就是研发人员最本质的能力。实际上,创新能力正是研发人员职业化技能的集中体现,一个人只有在职业化技能上有较深厚的积淀才有可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研发人员。具体说来,研发人员的职业化技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思维能力对研发人员而言,思维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应该说,研发人员作为高学历人群,其智力水平是毋庸置疑的,然而高的智力水平却并不代表高的思维能力。就现实情况来看,研发人员之前在学校接受的教育,更多地侧重于逻辑思维、内敛思维和顺向思维,这些当然都非常重要,不过对于从事发明创造的研发人员而言,更重要的可能是与以上思维相对应的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学校,所有问题的答案是已知的,所有的试验步骤早已确定,所依循的规律也是不可置疑的。就以做一个普通的化学实验来说,学生在做实验前,老师会准备好所需的实验试剂药品和仪器等,会讲解试验的原理、步骤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学生只需要按部就班地按老师和试验手册的要求去做就必定能得到预期的结果。总的来说,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缺乏独立性更不用说主动性。研发人员面临的则大不一样,需要什么样的原料、什么样的仪器都要你自己提出,如果这些原料和仪器市场上买不到,或者太贵你可能要需要寻求其他的替代品乃至自己设计和制备,然后试验方案和步骤需要你独立制定,根据试验的情况,你还需要不断调整试验方案,到最后,不管你有多努力、多聪明,付出了多少汗水,谁也不能保证试验一定能够达到你想要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研发人员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提出一些美妙的想法然后努力把它变成现实,这些想法有时看起来完全就是异想天开,绝大部分都不会实现,但是只要有一个实现了就有可能是非常了不起的成果;在试验中,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是家常便饭,研发人员需要马上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必须要不断地检讨原有的方案设计提出更新的方案,提出种种假设,再去试验求证,如此不断重复,才有可能得到成功的眷顾;更有时想尽一切办法,颇有些山穷水尽之感,突然的一个灵感,或不按常规地反其道试探一下,却意想不到地得到幸运女神的青睐。凡此种种,帮我们在研发过程逃离苦海的往往就是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如果说我们还可以在试验过程中尽量减少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困难,那么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也许能帮上一些忙。如果能从一个系统的角度来设计我们的试验方案,分析我们试验中碰到的困难,我们就能够迅速抓住问题的要害、关键,从而可以集中力量重点突破,而不会被那些不是很重要的现象所迷惑和牵绊。如果具备辩证思维的能力,当试验进展受到严重阻碍的时候我们应当知道,成功可能就藏在我们前面的一张薄纸后面;我们的每一次失败都让我们离成功更近了些,在一次次的否定中,我们终将找到正确的方向;甚至正是某一次无意的失误为我们打开了成功的大门。学习能力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决定了他将来有多大的潜力。出身不是最重要的,毕业的学校不是最重要的,专业不是最重要的,资历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学习能力。一般而言,在学校,学生主要接受的是系统知识的学习,即理论学习;工作后,员工主要是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即实践学习。学习成绩好,往往就会被评为好学生,技术熟练的员工常常也被评为好员工。对研发人员而言,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始终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只有那些专业知识扎实且知识体系随时代发展不断更新,同时又具备较强的独立创新能力和实施能力员工才能被认为是优秀的研发人员。有的研发人员,刚从学校毕业,所学的专业知识已经支离破碎,美其名曰:重要的是掌握学习方法。方法固然重要,我们也不要忘记,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人早就知道,老鹰可以飞上蓝天靠得是一对翅膀,但直到20世纪初科学知识得到极大发展后,人类飞上蓝天的梦想才真正实现。如果说我们在大学里学习四年仅仅只是为了掌握某种学习方法,这个代价也是否太大?问题说到底,还是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或者对知识不够重视,不求甚解。我们的一位研发人员就曾告诉我酒精的沸点是300摄氏度,并在我第二次讯问时强调,这个我记得很清楚的。这种对自己掌握的知识过于自信,以至于不愿意去查阅求证,同样让人无以言语。由此,我们认为研发人员应当知识积累和方法学习并重。有的研发人员,理论知识非常深厚,讨论问题,旁征博引,夸夸其谈,做起实验来却寸步难行,这是动手实践能力的欠缺的表现。任何知识和理论都是建立在特定的条件之上的,天底下没有不讲条件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任何一个条件不具备,哪怕看起来可能是微乎其微,也有可能导致实验的最终失败。所谓细节决定成败,没有丰富的动手实践经验就不可能对实验中各种细节考虑周全,更谈不上相应的应对措施。故而,我们提出研发人员学习要理论联系实际,应当理论学习和动手实践并重。还有的研发人员,把理论知识和前人的结论奉若神明,不敢越雷池一步。一碰到问题,书上这么说的,别人是这么做的,其他的一概不知。这样的员工,如果只是一般的实验人员,能够按照要求的试验方案严格实施,应当可以成为一个称职的员工,如果是作为研发人员,恐怕就不能胜任了。研发工作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我们在学习继承前人已有知识的同时必须要批判创新。如果只知道照搬照抄,永远不要指望会有任何有价值的发明创造产生。所以,我们提倡研发人员应当学习继承和批判创新并重。动手能力动手能力的重要无需再赘言,这里谈谈如何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孰能生巧,自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不过我们还是有办法来加快我们练就一双巧手。首先,我们对自己试验涉及的基本情况要有较为详细的了解。比如我们的试验试剂有哪些基本组成,有哪些基本的物性,会发生什么样的反应,应如何保管,使用中应注意什么问题,如果发生意外应如何处理等;如果是一台仪器,那么我们要了解仪器的基本功能和原理、基本结构、操作注意事项、如何保养、基本故障如何排除等。如果我们研发人员对自己涉及的试验和原料和相关仪器都做了详尽的了解,那么动手做起来试验来就会得心应手得多,不至于手忙脚乱,甚至错误地进行试验操作,既耽误了工作还可能带来安全隐患。然后,最难,也最重要的就是在试验中及时突破困难的能力。所谓及时突破困难的能力,首先是一种变通的能力,就是能够尽快做出分析判断,然后采取替代或是全新的方案,接下来就是看动手能力。应该说试验中碰到困难,原因是方方面面的不只是动手能力的问题,比如说试验设计、仪器情况或其他突发因素,甚至是研发人员自身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问题。不过在实际试验中,对试验执行阻挠最大的往往还是动手能力。因为试验最终能否成功,取决于动手实施的效果,还因为这种要求及时突破的困难主要是一些细节上的困难,不是全局性问题,更多地依赖于实施人员个人基本技能。可以说动手能力实则反映了研发人员的试验执行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现在的是信息爆炸的时代,科技日新月异,信息海量飞来。对研发人员而言,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实际就是对知识的管理能力。知识的获取、梳理和分析是研发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我们的研发人员中,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员工,都经过较系统的研发训练,一般具有较好的文献检索的能力,能够根据课题需要快速检索到相关的各类中外文献,其他员工这方面的能力似乎要相对弱一些。弱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个自己对查阅文献的重要性还认识不够,也没有主动查阅文献的意识,另一个是对查阅文献的技巧掌握还比较少。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现在检索文献已经非常方便,各大高校和研究所都有大量的电子期刊论文和电子图书可供查阅,这给研发人员获取信息提供莫大的方便。故而目前信息的获取能力关键体现在了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的能力,所以需要研发人员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和互联网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由于涉及大量的外文文献,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信息的梳理能力,一是杂在查阅了海量的文献后,需对文献进行梳理归纳,以便可以根据试验需要尽快提取所需要的信息,二是日常试验工作中各类信息的梳理,目的是方便试验报告等各类技术文档的管理和查阅。除了要求研发人员掌握一定的整理归纳的技巧外,研发人员对信息的敏感程度也非常重要,即要能迅速从海量的信息中抓住最有价值的部分,并能由此触类旁通,及时捕捉可能有重要需要的其他相关信息。如果说,信息的获取和梳理还是一些准备性的工作,信息的分析就是最核心的部分了。为何同样的一篇论文不同人会获得不同的信息,同样的一句话不同人解读的含义也不相同?刚从事研发的人最关注的可能是文献中的结论,做了一段时间研发的,可能比较关注文献中的试验过程,有丰富研发经验的人会从其试验原理、试验过程、试验结论通盘考虑,如果觉得有必要他们还会查阅这篇文献涉及的参考文献,作者及其单位最近几年的相关文献等。应当承认,目前国内发表论文的质量总体水平不太高,不过即便是这些可能试验设计不够合理、数据处理不够细致、结论也不够严谨的文章里,优秀的研发人员还是有可能找到其中有价值的部分,比如可能作者的思路其实非常新颖,文章中某个不起眼的发现可能蕴含巨大的价值等。归根到底,信息的分析能力,是研发人员思维能力、知识结构和工作阅历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组织统筹能力研发人员需要组织统筹能力,那些不做研发的人员听起来可能觉得不大好理解。许多人往往以为,做研发只要专业对口,沉得住气,耐得住枯燥寂寞就好了。不可否认,我们研发人员好静的多,性格内向一些的多,不过作为研发团队中的一员组织统筹能力同样是研发人员必备的一项重要能力。研发不是简单的一个技术活,更不是有一个试验台几个玻璃烧杯几袋试剂加几个人的事情。在高科技领域,研发,尤其是企业的研发,必须要有清晰准确的定位,必须要了解市场需求和当前的技术动态以及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前的实际情况。企业研发人员必须对研发的方向、技术路线、试验方案、需要的条件资源等进行系统的评估。一旦研发项目开始实施,研发人员就是实施的主体,要拿出详尽的实施方案,然后开始组织实施。研发过程中,研发人员作为研发团队中的一员,需要和其他研发人员一道共同开展工作,需要及时相互沟通、协调和配合。一些跨国企业的大型研发项目,研发人员多达数千人,组织统筹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组织统筹能力的重要还体现在研发人员的时间管理上。没有一个企业的研发项目可以是无限期的。企业做研发虽然是迫于竞争压力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但是毕竟对企业而言是一笔不小的投入,如果长时间的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企业的资金运作可能就会受到影响,没有新产品推出,市场开拓也会受到制约,时间紧、任务重也往往成为研发人员的口头禅。这样,研发的进度控制,研发人员的时间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压力承受能力在那些所谓的哑铃型企业中,研发人员和市场人员被放在突出的位置,往往待遇也较其他部门的人员要好。除了这两类人员对企业经营发展的具有重要的作用外,他们往往承受着较高的工作压力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研发人员的压力承受能力首先体现在对失败的承受能力。前面已经提到研发工作的道路上充满着失败,几乎没有一个研发项目是可以不经过失败就能直接成功的。这边试验在不停地失败,那边依然是时间紧、任务重,作为研发人员怎能没有压力?研发人员的第二个压力是,尽管你无法避免失败,但你必须成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成果主义,而且不容置疑,难道没有成果的研发还有资格让企业奖励吗?事物总是两面,研发给我们带来这么多压力和挑战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乐趣。谁说挑战不是个乐趣呢?如果每件事都不要挑战就能轻易办成,你还乐意去做吗?实际上,正是研发过程中的种种确定与不确定的徘徊,迟疑与坚定的选择,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让我们流连忘返,当然,前提是最终我们成功了,起码取得了部分的成功。不管怎样,压力总是存在,我们必须面对,那么是否有方法来提高我们对压力的承受能力呢?这里有几个建议,第一,研发人员应当了解研发的规律,对哪些环节可能遭受失败,失败的概率和程度有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