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讲座郑州市第十一中学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一、定义研究性学习指在学习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这种课程形态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二、特点(一)问题(或专题、课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二)研究性学习课程呈开放学习的态势(三)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门主要由学生自己负责完成的课程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什么”要由学生自己选择,“怎么学”要由学生自己设计,“学到什么程度”要由学生自己做出预测和规定。(四)研究性学习课程重视结果,但更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为什么要进行研究性学习•当教育模式不再适合现在的教学时,我们要改革,因为我们要对学生负责,对我们的国家负责。•我们必须转变单纯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将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引入到我们的学习活动中来,探索适应时代需求的学习新方式。•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的态度和科学道德•研究性学习中的师生关系研究性学习转变了同学们“学”的方式,必然就要转变老师“教”的方式,师生的关系获得了新的意义和新的内涵。一、教师不是知识的权威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三、教师是研究性学习的促进者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类型一、依据研究内容的不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可分为两大类1、课题研究类2、项目(活动)设计类二、依据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划分为三种类型1、小组合作研究2、个人独立研究3、学校、班级、小组联合研究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学校的基本管理1、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2、确立“学校——年级——班级”三级管理制度学校进行宏观协调和指导,统筹安排。年级发挥协调作用,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督促和管理。每个班级成立以班主任为组长,任课教师为指导教师的研究性学习班级指导小组,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进行指导。二、研究性学习的计划和安排1、学习培训2、确定课题3、组织实施4、成果表述5、成果展示6、评价认定确定课题1、提出问题(1)、要认真对待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和自然界中的现象(2)、要学会观察与思考,养成不断提问的习惯,看出异中不同和同中之异(3)、要建立一个自己的问题库(4)、学会从一个主题出发,多角度、全方位的提出问题2、把问题变课题(1)完善问题的陈述(2)课题的陈述规则•问题的陈述必须能为课题的研究指明明确的重点和方向,人们从题目中可以立刻了解到你所研究的重点是什么,研究的方向是什么。•陈述应简洁明了,并确定研究活动的关键内容。•陈述问题可以采用叙述或描述的形式,也可采用问题形式。常见的课题在名称中尽可能表明三点: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如在“水的酸碱性对热带鱼的生理影响实验研究”这个课题的表述,研究对象是热带鱼,研究问题是水的酸碱性的影响,研究方法是实验研究。下面是课题常用的陈述形式:XXX的现状和展望XXX的调查研究XXX的研究综述关于XXX的思考关于XXX的研究XXX的实验研究XXX的分析和对策研究XXX的初探XXX对XXX的影响(研究)XXX的XXX测定XXX的处理方法的研究XXX在XXX中的应用(三)组织实施1、制定计划2、撰写开题报告3、实施研究(1)了解该课题的最新成就(2)收集、处理、分析资料如何撰写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目的意义、成员分工、实施计划、可行性论证、预期成果及其表述形式等,其中实施计划是开题报告的主要部分。研究背景:即提出问题,阐述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的原因。目的意义:是指通过课题研究将解决什么问题或得到什么结论,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有什么意义。成员分工:是指课题组每个成员在研究过程中所担负的角色和应完成的任务。实施计划:是开题报告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时间安排等等。可行性论证:是指课题研究所需的条件,如研究所需的信息资料、实验器材、研究经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及教师的指导能力。预期成果:一般是论文或调查(实验)报告等形式。成果表达方式一般常用文字、图片、实物和多媒休等形式来表现。课题名称:指导教师:课题组组长:成员:研究背景:课题目的、意义:研究主要内容、方法:活动计划:(1)任务分工:设计印制问卷调查表:实地调查:访问专家:资料整理:结题报告执笔:(2)活动步骤:分阶段实施具体安排:(3)计划访问的人员:(4)活动所需的条件:预期的成果:(论文、调查报告、制作模型、实验报告等)表达形式:(文字、图片、实物、音像资料等)指导教师意见:年月日编号:班级: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案例:《中日历史上的四次交战与外交现状》课题名称中日历史上的四次交战与外交现状课题组成员唐时期的战争:明中后期:甲午战争:八年抗战:二战后:组长相关课程历史政治地理指导教师研究背景:(课题的由来)2005年,中日关系经历了严峻的考验,日本策划入常、东海油气田之争、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等将中日外交推向了更加恶劣的状态。今年不但没有改善,相反有日益恶劣的迹象,尤其是今年初美日军演将矛头直指钓鱼岛,矛盾进一步激化。中日关系缘何在七十年代建交之后经历过蜜月期之后,在九十年代末期至今进入冰点期,值得我们关注,日本的政治大国梦更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研究。这些都需要从历史的渊源中去寻找答案。理论与实践意义:(价值)通过对四次中日战争的研究可以让学生在搜集资料、整理成文等方面对中日之间的纠葛和外交历史有一个清晰的脉络认识,让他们亲身挖掘出中日之间为何不可化解仇恨的原因、中日东亚主导权之争、日本日益深重的危机感和军国幽灵依然盘踞日本一些政要的历史与现实。不仅让学生加深历史认识,还能培养学生用历史的、文化的和发展的眼光看待现实与未来。研究假设:通过研究可以理顺中日之间四次战争的异同点和各种战胜与战败的原因,给学生们上一堂生动的政治与外交方面的历史课。研究内容:1.唐中期和高宗时期的白江口之战:(1)经过;(2)日本战败原因;(3)中国战胜原因;2.明中后期的朝鲜之战:(1)经过;(2)日本战败原因与日本的逐渐崛起;(3)中国维持胜利的原因;3.甲午战争:(1)经过;(2)日本战胜的原因;(3)中国战败原因;4.八年抗战:(1)经过;(2)日本战败原因;(3)中国战胜原因;5.二战以来的中日关系:(1)1945-1970年建国初期;(2)1970-1980年开辟新局面;(3)90年代紧张的局面开始形成;(4)2001年至今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学生分组查阅资料,各自作总结和分析,得出各自模块的研究成果。然后由导师指导学生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整理,最后汇总成文。计划步骤:(任务分工、实施阶段中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实施阶段:唐时期的战争:明中后期:甲午战争:八年抗战:二战后:1.查阅资料;2.各自小结;3.总结整合;4.展出作品所需资源:(图书资料、场所、工具、设备、经费等要求)1、上网查询2、剪辑片断3、报刊杂志预期成果:(论文、调研报告、实验报告、模型、标本、作品等)1、调研报告2、展板展出完成时间:论证意见:评审小组(签名):研究的方法文献研究法观察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制作研究法什么是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文献的概念:已发表过的、或虽未发表但已被整理、报导过的那些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一切载体”,不仅包括图书、期刊、学位论文、科学报告、档案等常见的纸面印刷品,也包括有实物形态在内的各种材料。文献的种类:按照信息被加工的程度,我们可将文献资料分为三类: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一次文献:一次文献包括图书、期刊、会议文献、学位论文、专利文献、政府出版物、产品样本、科技报告、标准文献、档案等。二次文献:即书目、索引和检索性文摘等。从二次文献中,你能快速地达到查找资料的目的。三次文献:三次文献主要是一些综述和述评类的文献,是作者经过对一次文献的整理后得到的包含自己观点在内的文献资料。从三次文献中你可以大致了解到某一主题或议题的总体情况。1、摘录2、用卡片做摘要使用卡片要注意的问题:A、一张卡片一般只记一个事例或一个问题,记录过多过杂,就失去了使用卡片的意义。B、卡片要做好分类。怎样保存和整理资料什么是调查研究法它主要通过实施不同形式的调查,搜集第一手的事实与经验材料,并在分析这些事实和经验的基础上得出有关研究结论。一、调查法的类型(一)按调查方式分类1、问卷调查法指研究者在明确调查目的,了解被调查对象的基础上,设计好调查问卷,由被调查对象如实回答问卷,经过统计分析而得出调查结果的一种调查方法。2、访谈法指研究者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确定受访对象,拟定访谈提纲,通过访问者与受访者之间围绕访谈提纲以一定的交谈方式进行交流,从而获取相关研究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3、测验法以一定的测量工具和测验题目对研究对象施测,从而获得有关研究对象的生理、心理素质、知识、技能、技巧等方面的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二)按调查对象选择范围分类1.普遍调查就某一问题对全体研究对象全部进行的调查比如全国人口普查、教育普查如对全班学生进行的考试就可以看作是一种对该班学生学习状况的一次普遍调查。2.抽样调查全国人口普查,每隔8年进行一次,中间还有1%抽样调查,10%抽样调查抽样调查结果和普查的结果都比较接近。3.个案调查特点:调查范围集中,调查比较深入,能获得详细而深入的资料。4.专家调查专家调查主要包括函询调查和专家会议调查。二、问卷的一般结构问卷一般由卷首语、问题与回答方式、编码和其他资料四个部分组成。问题的种类问卷中要询问的问题,大体上可分为四类:1、背景性问题:主要是被调查者个人的基本情况。2、客观性问题:指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各种事实和行为。3、主观性问题:是指人们的思想、感情、态度、愿望等一切主观世界状况方面的问题。4、检验性问题:为检验回答是否真实、准确而设计的问题。问题的结构1、按问题的性质或类别排列,而不要把性质或类别的问题混杂在一起。2、按问题的复杂程度或困难程度排列。3、按问题的时间顺序排列。设计问题的原则要提高问卷回复率、有效率和回答质量,设计问题应遵循以下原则:1、客观性原则: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客观实际情况。2、必要性原则:必须围绕调查课题和研究假设设计最必要的问题。3、可能性原则:必须符合被调查者回答问题的能力。凡是超越被调查者理解能力、记忆能力、计算能力、回答能力的问题,都不应该提出。4、自愿性原则:必须考虑被调查者是否自愿真实回答问题。凡被调查者不可能自愿真实回答的问题,都不应该正面提出。表述问题的原则1、具体性:问题的内容要具体,不要提抽象、笼统的问题。2、单一性:问题的内容要单一,不要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合在一起提。3、通俗性:表述问题的语言要通俗,不要使用被调查者感到陌生的语言,特别是不要使用过于专业化的术语。4、准确性:表述问题的语言要准确,不要使用模棱两可、含混不清或容易产生歧义的语言或概念。5、简明性:表述问题的语言应该尽可能简单明确,不要冗长和啰嗦。6、客观性:表述问题的态度要客观,不要有诱导性或倾向性语言。7、非否定性:要避免使用否定句形式表述问题。特殊问题的表述方式1、释疑法:在问题前面写一段消除疑虑的功能性文字。2、假定性:用一个假言判断作为问题的前提,然后再询问被调查者的看法。3、转移法:把回答问题的人转移到别人身上,然后再请被调查者对别人的回答做出评价。4、模糊法:即对某些敏感问题设计出一些比较模糊的答案,以便被调查者做出真实的回答。怎样撰写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结题报告的要素:结题报告主要是介绍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报告将以下几个问题介绍清楚:①做了什么事情(研究的题目)。②是谁做的(课题组成员--课题负责人、组员是谁?)。③为什么要做(课题的目的、意义、来源及背景)。④怎样做的(课题研究的过程)。⑤做得怎样(课题研究的结果)。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