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卷第�期����年��月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常顺英,林彤(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摘要: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是增强综合国力、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文章从现实出发,结合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实际,分析了研究生教育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问题,提出了研究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关键词: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创新时代需要创新人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的最高层次,与其它教育相比,它肩负着知识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综合国力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未来的研究生教育必须加大改革力度,从能力和创新两个根本点出发。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根本任务。创新是指在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一切领域,一切层面上淘汰落后的思想、事物,创造先进的、有价值的思想和事物的活动和过程。创新是在前人已经发现、发明的成果基础上,做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新的事物的过程。创新不单纯是一种技术过程,它是一种激情,是一种不满足现状的追求,是一种态度和实践。创新能为人们的创造性实践确立稳定的价值取向。创新的内涵是突破和超越,是否定和发展。创新意识是人们对创新与创新的价值性、重要性的一种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待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规范和调整自己的活动方向的一种稳定的精神态势。概括地讲,创新意识是由创新意图、愿望和动机等对创新活动有重大影响的各种精神因素构成的一种稳定的精神状态。创新意识是一种不安于现状的精益求精的意识,是一种面对任何未知的问题、未知的领域而不无动于衷的强烈的尝试冲动,它是创新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造潜能。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提高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有创新能力的人必然有创新意识,反之有创新意识的人不一定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是我们在国际上抢占科技和经济制高点,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基本保证。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国民,尤其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小抓起。而人才的科学研究素质和创新能力则主要靠研究生阶段培养。研究生在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主要是从事科学研究,直接参与知识创新活动。因此,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主要渠道,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获取知识的关键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的增长率加快,知识的陈旧周期不断缩短,知识转化的速度猛增。在这种情形下,知识的接受变得不再有以往那么重要,而对知识的选择、整合、转换和操作的重要性愈发彰显。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是那些包涉面广、迁移性强、概括程度高的“核心“知识,而这些知识并非是靠言语所能“传授“的,它只能通过学生主动地“构建“和“再创造“而获得,要有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因为,创新能力是获得知识的必备能力,没有这种能力,就很难把握所学知识的精髓,得到的只能是书本上死的知识,更谈不上灵活地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是适应社会竞争的保证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改立项课题(�����“��)作者简介:常顺英(����“),女,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职能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学习也开始由阶����年初我们对����级部分研究生进行了创造心理测试,����级研二学生传统型(按常规走路,按段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化,并将成为个人生存、竞争、书本行事,照搬照抄,没有独特主见,一切按常规逻辑发展和完善的第一需要。在知识无限膨胀、陈旧周期迅速缩短的情况下,学生的社会职业将变得更加不稳定。社会对走上工作岗位的人的评价、认知不再仅仅办理)占������,创造型(对已有的事物、理论提出怀疑,不唯书、唯上、唯师,提出不同看法)占������;而����级研一学生则传统型为������,创造型为������,结果显示高年级研究生知识多了,相反创造型人数减少了,这种情况是偶然的测试问题还是真实状况?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于是����年��月我们又对����级��名研究生,����级刚入校的研究以“基础扎实“、“专业对口“来衡量,还要以是否具备适应千变万化的世界的综合能力来评判。社会的这种认知价值观的变化,对高等教育的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如果高校能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生��名进行了创造心理测试;同时对����级研三学使他们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将为他们在未来走上工作岗位适应社会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生��名,����级研一学生��名进行了创造心理测试,其结果与����年初调查基本吻合。当然,不排除高年级学生回答问卷的认真程度及主观因素的影响,但从创造思维和创造心理两个测试总结果可以看出,高年级研究生不如低年级研究生是不容置疑的。为什么知识学得越多创造性反而降低了呢?这不能不令人怀疑我们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管理制度是否存在问题。也就是说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如果不去自觉地进行,再加上受传统习惯势力的影响,通过知识教学就会产生学生创造力低下的现象。二、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在能力培养方面的现状我国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方面可以说是审时度势,紧跟国家发展的需要,及时启动了研究生扩招政策。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的研究生培养工作与��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与时代的发展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培养的研究生质量不高,��缺乏个性有创造才能的人,在学术上都具有极强的个性,对问题的分析和判断有独到的见解,不轻易为某一观点所左右,总是对已有的事物、理论提出怀疑,提出不同看法。被挑战的对象往往是赫赫有名的专家、权威、老师等有威望的人。而现在部分研究生容易随波逐流,不擅长逆向思维与独立判断,对已有的学说或学术成果总是采取赞同的态度,而持怀疑态度者非常少,并且不善于将不同的看法和反对意见表达出来。分析研究生个性缺乏的原因,就要谈及研究生教育中人为对个性释放的诱导不足,从培养方案到教学方法和科研过程,研究生能独立操作、思考、得出结论的机会不多。在这种氛围中必然会束缚研究生创造力的发展,这些人只能按常规走路,按书本行事,把领导的意图照搬照套。他们没有独特主见,一切按常规逻辑办理。而以人为本、包容个性、主张个性、赞扬个性的倾向在传统研究生教育模式中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特别是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受到了质疑。这主要体现在创新氛围的营造、培养方案的制定。导师对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不够等方面。��缺乏创造力研究生的创造性可以定义为:能够产生独特的、现实的、有社会价值产品的多种能力与优良人格特征的整合。它包括研究者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创造性人格等,其中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因素。没有创造性思维就产生不了创造性活动,更谈不上创造性成果,所以创造性的培养,关键在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我们培养的博士生、硕士生往往具有较强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模仿性很强,解题能力很强,然而在创造性思维方面却存在明显的缺陷与不足;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往往显示出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喜欢以既定的、现存的规则来解释新的现象,而不擅长通过新的现象来思考原有规则存在的不合理性,并且通过思考与实践来推翻它。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有两个,一方面要归咎于研究生教育之前的传统基础教育的死板、灌输式、应试模式的惯性影响;另一方面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学科专业狭窄,各学科各专业之间往往壁垒森严,学科之间的交流、渗透很少。其结果往往限制了学生的视野,缩小了研究生想象的空间和相互借鉴的机会。三、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行为策略��提高导师自身的创新意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有创新意识的指导教师来培养,一个墨守陈规、畏惧变革、缺乏创造力的教师是难以造就出创造性的人才的。而富有创新意识的高水平指导教师不但要有开拓进取的创造才能和灵活机智的应变才能,而且还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期念和教育理论。导师的素质与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和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创新教育要求研究生导师自身必须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对学科前沿有深入研究,对相关学科知识有一定了解。这样才能够把研究生带到学科前沿,带到创新领域,才能收获创新的见解和创造性成果。在教学过程中不要随意为研究生设定框框,应多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发散思维,从正向、逆向或多向方式加以引导,启发。引导学生集思广益,学会智慧杂交,尝试从事物的各种特征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和普遍性的规律。通过对思维的科学培养和开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更有利于形成流畅、灵活、独特、严密的创新性思维。创新教育要求导师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起引导和示范作用,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导师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术造诣教会学生做学问和做人。��激发研究生的“问题意识“确立“问题意识“的本身,就是一种超越、一种立竿见影的学习。因为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即问题意识,体现了个性思维的深刻性与创造性。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内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术创新的突破口。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应始于问题意识。然而“问题意识“不是天生的,需要老师的培养和激发。根据调查,我国研究生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多数学生不善于思考,所谓惰性大,不能提出问题或者不善于提出问题。作为指导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研究生的问题意识,就是使潜在的、静态的问题意识转化为显在的、动态的问题意识。强烈的“问题意识“会促使研究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创新的起点和开端。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就像每天有无数烧开水的人都可见到水开时壶盖会跳,但没有一个人能像瓦特那样去专注地提问“壶盖为什么会跳?“正是瓦特发现了这个问题并由此发明了蒸汽机,直接推动了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的时代。这些理论与实践非常有力地证明了一个简单却是十分重要的命题: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所以没有“问题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积极挖掘和鼓励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在创造性思维中,既有抽象思维,也有形象思维;既有逻辑思维,又包含非逻辑思维(灵感、直觉、想象);既包含发散思维,又包含集中思维。它们既存在着相互区别、否定、对立,又存在着相互依存、补充、统一的矛盾关系。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高级形式,它表现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灵活地通过各种途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在某些知识之间建立新的联系,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对研究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求:(�)积极的求异性。创造性思维,意在创新,不能遵循人类常规的逻辑;不能顺应习惯势力和权威理论;不能安分守己满足于现状。要去想别人不去想、不敢想的事情,不敢做、不能做、不想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