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师范学院毕业论文1浅谈小学生的亲情教育秦小霞(天水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小学教育05专升本741001)【摘要】小学生的亲情教育几乎是整个教育的盲点,而亲情淡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关注小学生亲情教育现状,加强小学生的亲情教育,增强小学生的亲情意识和关心他人的能力,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对家庭、学校、社会的责任感已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本文就当前小学生亲情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增强小学生亲情教育提供相应的对策。【关键词】亲情亲情教育亲情意识一、亲情及亲情教育新课程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学生不仅要德才兼备,还要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养成良好的情感,其中亲情是人类最普遍、最真诚、最动人的一种情感,要养成良好的情感就要进行情感教育,而亲情教育是情感教育最重要的方面。(一)对亲情、亲情教育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亲”指父母双亲,“情”指感情,“亲情”主要指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古人云“天、地、君、亲、师”,将“亲”比作天地,与君王齐名。孟子曰:“任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去是也”,又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亲情是家庭成员间感情的总称,包括父母子女之情,兄弟姊妹之情等,其中,父母子女之情在亲情中占主要位置。另外《礼记》中说:“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其中有八句都是有关亲情的。就目前来讲,人们认为亲情是家族成员间血脉相连、代代相传的骨肉之情,这种血浓于水,无可选择无可更改的骨肉情要比友情、爱情更厚重、更直接、更无私,父母给了孩子生命,肩负着抚养孩子的责任,孩子成了父母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寄托着父母的期望,长大后肩负着赡养父母的责任。可见,亲情是家族成员间最原始、最自然、最朴实的感情,家长应该对孩子从小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从以上论述可以总结出,亲情是亲人间的感情,具体表现为亲人间的亲爱、关心、温暖、支持、体谅、信任等等。而亲情教育则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对学生以上方面的态度、感受、信念和情绪等方面予以关注、引导和深化,使其能正确处理亲人关系,充分感受亲人温暖,并具备一定的回报亲人的能力。(二)对亲情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认识新课程改革更加关注的是学生的终身发展。教育实践家冯思洪认为:“我们的教育要教会孩子什么,学会做人比学会做学问更重要,让孩子先学会做人,而后做学问,学会做文明人,学会做中国人,学会做现代人,学会做社会主义的人”。这些话说出了素质教育的实质,体现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把这个思想落在实处,天水师范学院毕业论文2加强对小学生亲情方面的教育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为此,教师和家长首先应对亲情教育理念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1.亲情是人世间最真至纯的感情,学生易于感受和发现,易于激发和共鸣,易于体验和培养。因此,家庭和学校应把亲情作为教育的源泉,适时地对小学生进行教育。2.尊重生命才能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父母才能懂得感恩,才能回报社会,热爱父母,才能热爱人民,热爱祖国。作为家庭和学校应把小学生看成具有主体意识的个体对待,孩子是承受能力极其有限的未成年人,他们更需要心灵的帮助,亲情的温暖。因此,要尊重儿童、关爱儿童,使他们感受父母、亲人的温暖,体味亲情。二、小学生亲情教育现状及亲情淡化的原因分析(一)小学生亲情教育现状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如今家长们对孩子的溺爱达到了极限,除了学习之外,什么也不让孩子动手,尽可能最大限度地为孩子提供方便。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以至孩子们都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孩子长期处于安逸、舒适、优越的生活环境中,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熟视无睹、麻木不仁,觉得家长以及其他人给予他们的都是理所当然的。不会感激、不会感动、不会关心,甚至骄横、自私、懒惰,不尊重父母长辈、对父母的爱不理解、缺乏对亲情的理解、甚至因父母的教育方式而仇视父母等不良品质也随之而来,亲情观念淡薄。故亲情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从目前教育现状看,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儿童教育上,重智轻德、看重分数,往往忽视对学生的良好品质的培养,学生无法感受到应有的亲情,缺乏亲情意识。另外,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社会上追求奢华、虚荣的不良风气,影响着孩子的思想。他们对父母的辛劳一无所知,并且自私,看重金钱。总之,在当今这个时代,亲情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对孩子亲情方面的教育,让孩子首先学会爱自己的父母家人之后,再学会爱自己的老师和同学,进而爱自己的国家和人民。[1]24-25就像一粒石子投到湖面,激起层层涟漪,最内层的那圈涟漪就是亲情,没有最内那一圈,就不会有一圈又一圈的涟漪向外扩展。所以说,亲情教育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孩子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亲情淡化的原因亲情淡化现象的出现,不得不让人深思,究竟其原因,具体说有以下几方面:1.家庭教育中对亲情教育的忽视(1)父母教育理念落伍在家庭教育方面,很多父母缺乏对亲情教育的正确理解,受传统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影响,许多父母的教育理念还是认为分数决定一切,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都不重要。因此,为了孩子用功读书取得好成绩,他们可以不惜任何代价,为孩子提供各种优越条件,却忽略了对孩子的亲情方面的教育。所以,孩子根本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认为自己的任何作为都是理所当然的。另外,家庭教育只重视智力的发展,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对家长来说,抓孩子的学习能抓具体东西,抓亲情教育、抓德育似乎很抽象,抓不住具体东西。比如孩子每天的作业,每次考试的卷子,分数和各种教学班、作文班都是看得见的,拿过来就能说事、提要求、表扬、批评,而孩子内心的亲情体验就不那么具体。家长一般也会这样想,孩子还小,长大就懂事了,懂得关心人,有好习惯了,殊不知这恰恰是放松了孩子的亲情教育,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1]徐晋华.亲情教育是对孩子的基础教育[J].中华家教,2006,1.天水师范学院毕业论文3(2)家长教育方式、方法不当中国家长身上存在的问题其实都是中国特殊历史与文化传统的产物,在一个专制主义延续了几千年的国度,民主与平等的精神很难在我们家庭日常生活中扎下根来。[1]1-3在日常家庭教育中,家长作风、专制主义、暴力倾向、重智轻德、分数第一、己之私愿、强施子女、娇惯溺爱、包办代替等不良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孩子对亲情的感受,不利于孩子亲情感的产生。(3)家庭结构复杂导致小学生亲情淡化在我们国家,部分家庭家庭结构涉及三代人甚至四代人。这种家庭中的孩子一般表现为任性、自私、软弱、依赖性强、孤独、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对他人的同情心。[2]455-456其表现为:一是过高期望。在这样的家庭中,祖辈和父辈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不能客观评价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不能尊重儿童的心理需要,一味的根据老年人和成年人自己的意愿设计和提出许多不合理的超出儿童发展水平的期望。结果,这种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的急躁做法和急迫情绪造成孩子的恐惧和自卑感,直接危害孩子的心理健康。二是孩子缺少与同龄人的平等交往。他们交往的对象主要限于祖父母、外祖父母与父母。在这种家庭环境中,孩子只知道让大人了解自己,满足自己,而不去了解别人,关心别人,缺少换位思考,缺少角色体验,容易养成依赖心理和支配意识。更多人可以对孩子提出要求,他们会限制孩子的一些交往活动。这种做法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参与体验社会生活的机会,剥夺了孩子与周围伙伴的和睦相处、建立友谊的可能,容易导致孩子性格上的孤僻,不合群特征的出现。三是教育方法不一致。一般来说,长辈们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常常以情感代替理智。迁就多,要求少;表扬多,批评少,也容易导致孩子的骄气自私等道德方面的一些问题。家庭是进行亲情教育的主要阵地,家庭关系融洽,传统美德浓厚家庭出身的孩子,很容易成为一个性格开朗、有爱心、有上进心的人。而那些缺少关爱、缺少尊重、缺少亲情家庭出身的孩子很容易成为性格孤僻、心胸狭窄、具有暴力倾向的“问题少年”。[3]242.学校亲情教育与实际存在差距在亲情教育过程中,学校是处于主导位置的,但目前的学校在亲情教育中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1)在学校德育与理论的脱节学校只重视政治观点的教育和教条式的空洞的说教,尤其在小学各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只重视完成本学科的基本任务,不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培养,更不会关注到亲情的教育。魏书生曾在《家庭漫谈》中说:“孩子孝敬父母,才会爱同学、爱老师、爱人民、爱社会、爱祖国”。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亲情教育,要脚踏实地地为学生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作好长远铺垫。(2)学校教育缺乏正确的引导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十分重视小学生的智力发展,而往往忽视了小学生其它各育的培养。在亲情教育方面也缺乏对小学生正确的引导教育,使得学生无法树立正确的亲情观。在他们的眼里,分数才是自己的唯一追求,而对于有恩于自己的父母、师长,他们没有任何的感激之情。学生不懂亲情,不懂感恩,正是学校在亲情教育上与实际脱离,缺乏正确引导所致。(3)亲情教育教材亟待改进[1]陈会昌.德育忧思[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3.[2]柳斌.中国教师新百科.小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8.[3]徐晋华.亲情教育是对孩子的基础教育[J].中华家教,2006,1.天水师范学院毕业论文4现在有关亲情教育的教材比较少,即使有也是脱离学生实际的,真正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触动学生心灵的比较少。其次,小学课本中有关亲情教育的文章,也是老师讲得多,学生体会的少,得到的见解学生不能及时消化,缺乏实用性。作为学校,应该反思当前的教育方式,注重对亲情教育的研究。3.社会环境不利于亲情教育亲情教育的缺失与淡化,社会这个大环境有不可推卸的责任。(1)文化多元化导致人的价值观的嬗变在经济基础多元化的今天,人们道德价值取向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多元化的局面。小学生的思想也出现了多元化,多种价值观并存,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一般性教育,学生不容易接受,思想容易出现混乱。[1]23-24亲情淡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另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一些凶杀游戏,暴力影视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不可低估。孩子外面的空间越来越大,心灵的空间越来越小,一些孩子就会养成淡漠冷酷甚至是残忍的病态心理。(2)社会婚姻自由度的提高社会婚姻自由度的提高,本使人的个性能够充分的展现,但离婚率的不断增长,出现太多的再婚式家庭、单亲式家庭、夫妻分居式家庭、雇人代养、隔代抚养等现象,使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得不到足够的亲情关怀,形成冷漠自私的性格。(3)主流文化中“重智育、轻德育”思想的影响社会上普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亲情往往是家长对孩子的单向行为,得不到孩子的反馈和回报。另外,在应试教育下,人们对教育认识不明确,家长和学校甚至是整个社会都将关注的眼光聚焦在学生的成绩上,而淡化了对小学生的亲情教育,使学生对外界的人和事的情感越来越淡漠,出现了许许多多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学生。亲情教育的淡化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社会环境只是其中的一方面。对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自身的特点更容易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三、强化小学生亲情教育的措施现如今,亲情教育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也被提到人们的议事日程。中华民族是个尊老爱幼的民族,无论哪个朝代的统治者对忠孝都很看重。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来,无论是处于伦理道义,还是情感交流,孩子对父母孝敬都是应尽的义务。孝顺父母不仅仅是物质生活上的赡养,还有情感关怀的含义,它包括尊重父母、安慰父母、体贴父母。善待亲情一直被视作为人根本,没想到几千年后的今天成了社会问题,我们呼唤亲情教育。(一)进行亲情教育应遵循的原则亲情培养是一个长期教育的过程,从中国目前的现状来看,国家政策中的独生子女,因无兄弟姊妹,无以感受兄弟姊妹之情。为此,在亲情教育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适度原则在小学生的亲情教育过程中,要尊重他们的需要,尊重他们的选择。依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