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广播电台记者的采访与写作素养漯河市沙南广电中心张艳艳广播是以电波为载体,传输有声节目的多功能的大众传播媒体。广播记者是伴随社会科技发展应运而生的新兴的记者队伍,自诞生以来,就以闻讯而来、无孔不入的社会活动家和各种信息的搜集、传播的“广播人”的社会形象,活跃在社会生活中,成为社会各群体相互连接的桥梁,发挥着“喉舌”的社会功效。广播电台肩负有报道事件真相和执行舆论督导的重大使命,广播电台记者是新闻传播中的主干,作为传媒的灵魂所在,无所不在地发现和搜集各种信息,整理与传播着来自各行各业的声音,到处去寻找与采集各类新闻,梳理与宣传各种行业表达的意见,因此,广播电台记者必须具备高水平的采写能力,不断地在采访写作实践中获得能力的提升,不停地在采访写作活动中提高实力,真正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扮演奋斗在采写一线的幕后英雄。采访与写作是传播新闻的首要环节,也是新闻界经久不衰的话题。新闻界常说:“七分采访三分写作”或是“六分走、三分想、一分写。”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为了掌握第一手素材,亲身感受现实生活,只身前往我国环境恶劣、闭塞落后的的西南、西北地区,进行实地采访考察,历时十个月,行程四千多公里,最终写出了名震一时的经典之作《中国西北角》。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在广播电视中听到或者看到这样的提问,某个人舍己救人、见义勇为或获得荣誉、夺得金牌……记者立即伸过话筒,问:“你当时怎么想的?你现在有什么感想?你还有什么话要对听众说?”……诸如此类的提问,千篇一律,千人一调,问者敷衍了事,被问者不知所云,听者味如嚼蜡,甚至贻笑大方。每当这时,在我们身边时常有听众调侃:“我当时想到了革命英雄。这是我应该做的……”这是我们记者的责任,也是我们的缺憾!结合自己在电台的采访实践,谈谈广播记者在采访提问中值得关注的几个意识与操作上的问题。其一、提前谋划、准确到位。在新闻采访现场、新闻当事人,报纸、电视同行,各界群众等,无数双眼睛、耳朵在看你听你问什么,怎么问。在这关键有限的时刻,记者准确的提问,被问者圆满地回答,才能使广大受众获得满意的信息。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之初,有超前意识,提前谋划,尽可能多的占有新闻事件的背景材料,包括历史渊源,因果关系、各种细节;新闻当事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征,喜恶爱好,社会关系等等,研究分析出最主要的问题,然后尽可能详细的编写出采访提纲。提问应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自然性,忌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其二、角度独特,思维开阔。在新闻实践中,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同一件新闻事实、同一个采访对象,几家新闻媒体或几位记者同时采访,其结果却各具特色,水平高低不同。有的平平淡淡、陈词老调,有的却独辟蹊径,令人耳目一新。其差别就在于每位记者的思维方式不同,写作水平不同,切入问题的角度不同,这便是记者智慧和经验“功夫”的展现。采访是手段,写作是目的。深入采访,是为了写出好听的新闻稿件。广播是声音艺术,是听觉世界的科学延伸。因此,广播稿不是给受众看的,而是播给受众听的。广播作为现代传媒的重要手段,具有“短、平、快”的功能。播出的信息短小精悍、以声见长、语句通俗流畅,适应不同层次的听众,能在最快的时间内传递最新的信息。要想达到让千百万广播听众听懂听好,受到教育和影响的效果,就需要记者、编辑、播音员、主持人的共同努力,而记者把稿件写好则是最重要的前提之一。因此,广播记者应该精心研究广播的特点和要求,按照广播宣传的规律,不断磨练写作素养,提高广播节目的收听效果。所以,我们写广播稿,就应该在坚持客观真实性的基础上,根据听众的要求去写作。归纳起来,广播稿的写作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以具体形象的事实说话。广播新闻与其它媒介的传播方式不同,对文字的修改、标题的拟定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如何使它们灵活地搭配、使用,都需要花一番功夫。特别是文字的表达特别重要,应当有新的思想和新的观念,言之有情,言之有物,承上启下,力求整体美,给受众以简洁、明快的感觉呈现生活化、平民化、故事化、情节化、人物化的写作风格,以拉近新闻事件与受众的距离。要用具体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抽象的道理和枯燥的数字,力求使听众听得懂、摸得着。第二,要写的短小精悍。“短”是指新闻作品的篇幅简短。短是一切新闻作品的共同要求。这也是一个基本尺度。稿件过多的描述会使受众腻味,所以短小而又保证细节的稿件是广播记者所要追求的。广播稿件的简短,主要表现在篇幅短、段落短、句子短三个方面。“用简短的语言报告事实”,是读者和受众的共同期盼。简洁更是一切语言文字的最高追求,作为广播记者,我们理应时刻铭记海明威等中外语言大师的谆谆告诫。第三,通俗易懂。从听众的角度来讲,简单通俗是至关重要的。报刊上的文章如果看一遍看不懂,可以再看第二遍第三遍,也可以停下来琢磨琢磨;可是广播就不一样了,广播一听即过,转瞬即逝,如果哪个词、哪句话没有听明白,便无法补救。而通俗绝非庸俗,所以广播稿在语言上要通俗流畅,应尽量少用行话、专用词和术语。总之,广播稿的最终标准,只有四个字“上口顺耳”。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越越动听。一篇好的新闻稿件要想打动人心,打动受众,必须从细节处挖掘事件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实实在在地用温暖用情感去感动受众。作为一个合格的记者,其任何素质都不是天生的,从成功记者的经验里,我们看到的多是后天获得的。有实力才能有创新,有创新才能有发展,有发展才能立潮头。作为一个“全媒体”时代的记者,应当抓住这个时机,要适时对自己做出调整。永远在出发,永远在路上,永远有“下一个”在等待——这是新闻的魅力,而我们记者也要一路不断的学习成长进步,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改变工作态度、调整工作方式,才能实现自己工作和思想素质的提高和飞跃,才能成为顺势而为的弄潮儿。广播记者的采访与写作素养,是靠自身的不断磨砺而形成的,事业心、责任心、恒心和信心是我们广播记者的精神支柱。用时下流行的话说“不放弃,不抛弃!”新时代,对广播媒体又提出了新的课题,广播记者也面临着一场新的考验,这有待于我们“广播人”携手并肩,在熟悉而又陌生的广播之路上,探索前进。总之,广播电视采编工作是一项极富挑战而又十分光荣和有意义的工作。广播电视采编人员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坚持“三贴近”原则,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深入生活,遵循新闻发展规律,牢固树立起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才能做到把最好的东西奉献给人民,最好的稿件奉献给受众,才能采写出有影响力的新闻,获得人民的信任,树立良好的形象与权威,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对新闻工作者寄予的重托和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