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找次品的心得体会(梁军)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浅谈《找次品》教学中的几点心得体会马滩小学:梁军《找次品》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中的内容。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学生借助天平在所有待测物品中找出一个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的不合格品(也就是次品),并且事先已经知道不合格品比合格品轻或重。以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髎力。教学中,我以实物天平及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分散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并逐个击破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适时渗透数学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以下,是我针对本节课教学中的几点心得体会:一、抓准时机,自然渗透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是人们对数学理论与内容的本质认识,从具体数学认识过程中提炼出的一些观点,它揭示了数学发展中普遍的规律。是学生形成良好认知结构的纽带,是由知识转化为技能的桥梁。因此,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学生数学思想的形成又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抓准时机,适时渗透,不断使学生一点一滴的感悟数学思想。如在教学《找次品》这课中,当我提出问题“三瓶外观一掺一样的口香糖,其中有一瓶是轻一点的,用天平称量,怎样找到它?”时,学生想到了很多方法:有的同学想到的是用砝码逐个称量,需3次能够保证找到这瓶次品;有的同学想到的是把其中一瓶视为砝码,剩下两瓶与其比较,需2次能够保证找到次品;还有的同学是在三瓶中,任意拿两瓶放在天平的两端,如果天平平衡了次品是剩下的一瓶,如果天平不平次品就在天平高的一边上,无论天平平与不平只需1次就能够保证找到次品。显然通过对比学生很容易说出第三种方法是最简单的。“可是为什么这种方法最简单那?”我接着又问,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感悟这种方法的妙处。在师生的交流中,学生明白了实际上这种方法是把3瓶口香糖分成了3份,天平两端各放一份,还剩下一份,如果天平不平次品在天平高的一份里,如果天平平衡次品就在剩下的一份里。这种方法妙就妙在不仅能够通过天平不平确定次品在天平上的一份里,更可贵的是还能够根据天平平衡推理出剩下的一份是次品。实际上是给天平又增加了一个无形的托盘,而增加的这个托盘不是直观能够看到的,是通过学生的思考获得的。而这种思考恰恰就是一种数学思想——推理。我认为教师就应该抓住这样的时机,及时渗透数学思想。所以,当学生回答到“如果天平平衡,次品就在剩下的一份里,也就是剩下的一瓶”时,我抓准时机,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看,同学们,他的这种方法多好啊,天平不平次品在天平高的一份里,如果天平平衡了,他还能够通过思考推理出剩下的一份是次品,他用到了推理的数学思想,所以1次就把问题搞定了。”说完后,我又及时板书“推理”二字,使学生对推理思想加深印象。问题是通过学生思考解决的,作为老师只是告诉学生这种思考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推理思想。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不仅体会到了数学思想,而且自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了数学思想,想必一定很有成就感,自然会对推理的数学思想理解深刻,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之中。二、重视主体,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人。因此,在数学的教学中,我力求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民主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提供条件。如在教学《找次品》中的第二个环节时,五瓶口香糖中找一瓶较轻的次品。我给学生提出的学习要求是“请你用5枚硬币代替5瓶口香糖在简易天平图上摆一摆,称一称,并把你称的过程简单的记录在课堂小卷上”。这里面“请你”一词实质上就是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这里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呢?首先、问题的难度不是很大,在这个问题的前面同学们已经通过天平的实物演示研究过在3瓶中找1瓶次品的方法,为5瓶中找1瓶次品积累了经验,学生完全能够有能力独立完成。其次、用5枚硬币代替5瓶口香糖在天平图上想象着称,这里面强调的是“想象称”,天平实际上是不会真动的。所以整个称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精力集中,不容被打断,也不容分散精力。第三、通过3瓶中找1瓶次品方法的总结5瓶中找1瓶次品方法,归结起来无非是两种方法,要么是(1,1,3)分法,要么是(2,2,1)分法。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很多,学生完全能够通过独立思考想到两种分法。所以,在教学中,学生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摆的都很认真,称量的思路方法记录得也非常的清晰。而在教学《找次品》第三个环节时,在9瓶口香糖中找一瓶次品,我提出的学习要求是“四人小组活动,完成表格。(每人至少完成一种方法并记录自己称的过程)。”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习要求中明确提出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为什么在这里要求学生之间要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呢?与5瓶中找一瓶次品不同,9瓶中找一瓶次品的难度加大了,学生虽然在前面已经获取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及用树形图代替实物称量,方便了学生的思考。但不容忽视的是9瓶中找一瓶次品的方法明显增多了。为了学生们能够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从解决问题方法中总结出最优方法。所以,在这里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让同学们集思广益。一节课中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前面的一次活动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后面一次活动是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关注到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有机的把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三、分散难点,化难为易。《找次品》这一课的教学中要达到的一个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观察、猜测、推理,总结归纳出“找次品”这类问题的最优方法,即物品的总数是3的倍数平均分成三份,保证找到次品的次数最少。物品的总数不是3的倍数,分成3份每一份的数量最接近,保证找到次品的次数最少。”要想顺利完成这个目标,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解决三个难题:1.分3份及为什么分3份。2.能平均分的为什么平均分。3.不能平均分的为什么每一份的数量最接近。只有真正的解决了上面3个问题,学生才算是真正的理解、掌握了找次品的方法。为了把教学难点化难为易,在教学中,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由浅入深适时的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逐个击破。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如在教学《找次品》的第一个环节中,“三瓶中找一瓶次品”就已经渗透了“分3份及为什么分3份”的思想。3瓶分3份,天平两端各放一份,还剩下一份,如果天平不平次品在天平高的一份里,如果天平平衡次品就在剩下的一份里。所以分3份不仅能够通过天平不平确定次品在天平上的一份里,更可贵的是还能够根据天平平衡推理出剩下的一份是次品。实际上是给天平又增加了一个无形的托盘。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并没有更深入的研究分3份及为什么分3份的思想,虽然犹如蜻蜓点水般的一点而过,却成为了学生开启思维的钥匙。为教学第二环节和第三环节埋下了伏笔。在教学第二环节中,五瓶中找一瓶次品就不仅仅是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更重要的是把物品总数分三份的思想深入学生心中。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明白无论怎样称量实质上都是把物品的总数分成了3份,天平两边各放一份,还剩下一份,只是每一份的数量上有所不同。无论天平平衡还是不平衡都能够把次品锁定在3份中的一份里。因此,在前两个教学环节中,已经解决了“分3份及为什么分3份”这一教学难点。为教学第三环节9瓶中找一瓶次品扫清了障碍。所以在教学9瓶中找一瓶次品,只要解决后面两个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就突破了。而后两个难点又是连带关系,只要解决了前一个,后一个就不攻自破了。所以,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首先让学生小组活动,自主探究9瓶中找一瓶次品的方法。然后汇报时总结出四种方法,分别是:9(3,3,3)分法,至少2次保证找到次品。9(1,1,7)分法,至少3次保证找到次品。9(2,2,5)分法,至少3次保证找到次品。9(4,4,1)分法,至少3次保证找到次品。通过学生观察、总结学生很容易得出平均分成3份是最优方法,并对学生总结的最优方法给予及时的肯定。紧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平均分成3份,保证找到次品的次数是最少的,这种方法到底好在那?”引导学生质疑,进一步研究问题。用9(3,3,3)分法与其余3种方法对比,通过课件演示得到答案:用天平称量之前,次品可能在3份中的任意一份里,要想保证称完一次后,次品锁定的范围最小,就得让每一份中的数量都达到最少。而9(3,3,3)分法每一份数量都相等,自然每一份的数量都是最少的。称完之后锁定次品的范围就是最小的,所以方法也是最好的。能平均分的为什么平均分这一教学难点突破以后,不能平均分的为什么每一份的数量最接近这一难点也就不攻自破了。就这样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适时地渗透到了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把难点化易,既充实了整节课,又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的提高在于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的点滴积累。积累来源于每一堂课的课前准备,课上互动和课后反思。以上是我对《找次品》这一课教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