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园暴力案件发生的成因、特点及对策近年来,校园暴力案件频发,既有学生之间的打仗斗殴,也有男女同学之间搞对象争风吃醋,以及精神病人闯入校园肇事肇祸或是社会闲散人员到校内寻衅滋事、恐吓、勒索引发的暴力案件。暴力案件的发生给学校正常教学、工作带来不利影响,也给社会秩序、公共安全、学生的心理及校园安全造成极大危害。笔者就校园发生的暴力案件谈一点粗浅看法。一、暴力事件的原因形成暴力事件的原因较为复杂,导致暴力事件发生的具体原因又多样化,但就其导致暴力事件的根本原因,又有一定的规律特点。(一)社会因素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形形色色的外来文化思潮不断涌入,加之社会诸多不良因素风气的侵袭,严重地影响和毒害青少年的思想,同时,一些不法分子为追求高额利润,制造了防不胜防的众多暴力和色情垃圾文化产品,在网上设立了很多花花绿绿的不健康的娱乐场所,黄色的图书和图片,如同“洪水猛兽”侵蚀着青少年一代,给具有强烈好奇的青少年带来巨大的毒害与诱惑。(二)学校因素作为承担教育义务的学校,这么多年始终强调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也采取了许多方式方法,但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奏效不大,效果不明显;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仍存在着追求数理化拔尖升学而忽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加强法制教育的同时,未能使学生们真正认识到法律是其行动的准则;另外,学校在学生管理、校园安全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漏洞,不规范,不达标,对“差等生”没有持之以恒的教育决心,缺乏有效的法制教育手段,半途而废,成为社会的“负担”,对辍学、失学生问题亟待加强研究解决。(三)家庭因素家庭是社会组成细胞,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但家长普遍忽视家庭教育这一重要环节,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孩子犯错误了,也不分青红皂白,非打既骂;或者百般溺爱,放任自流,造成一些孩子“懒惰”、“低能”、“自卑”、“自私”,带给孩子不良的习惯和心理素质。更为严重的是随着社会的进化开放,不良的社会观念和腐朽的思想侵袭,其自身品行不端,当今社会父母离异增多,家庭不睦的极为普遍,孩子无人照应,缺少天生的母爱或父爱,在幼小的心灵上结下不可医治创伤,给孩子成长带来诸多不利影响。有些家长还认为只要给孩子满足物资享受就是幸福,就算履职尽责了,完全无视“子不教,父之过”的责任。(四)自身因素青少年普遍存在辨别是非能力差、心理素质偏激、自我约束控制力弱,以及爱冲动、好奇心、模仿力、逆反心理等先天性弱点,青少年遵守社会规范、法律意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更不知道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有了矛盾和冲突,头脑不冷静、易冲动,往往引发突发性暴力事件,伤害别人,损害自己。二、暴力事件的特点(一)偶然性。暴力事件具有偶然性、突发性、不可预知性。在校园,是青少年群体高度集中的地方,青少年绝大多数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爱打抱不平、激情高、情绪波动大是青少年的一大特点,也极易被煽动,经常因某一事处理不妥,便会骤然形成暴力事件。(二)演进性。任何暴力事件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是由一个低级到高级、由渐变到突变的演进过程。如前两年高考前,某县中学门前发生一起高年级学生向低年级学生要钱一事,学生家长来后,由于处理不当,高年级学生冲动后,造成砸毁汽车,打伤人的暴力事件。(三)严重性。暴力事件一旦发生,就会给受害者带来无法弥补的灾难后果,体现在造成肉体和精神上的伤害、经济上的损失和社会上的影响。肉体上的伤害也许在今后治疗和恢复锻炼中转好,经济损失有可能也是暂时的,但是,在精神上的伤害是永远无法弥补的,而对社会的影响更是极其严重的。三、暴力事件的对策(一)做好矛盾化解工作。要及时发现化解矛盾。包括利益矛盾、热点矛盾、治安矛盾等。矛盾化解的关键是落实严格的责任制,建立起灵通、高效的信息预警机制,真正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重视、早化解,要建立精良、高效的矛盾化解队伍,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避免矛盾升级转化发生暴力事件。(二)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在校园内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每个时期有针对性地开展校纪校规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法律知识教育、自我保护和自我防范知识教育,利用校园网、宣传栏、图片等有效形式进行宣传教育,使广大师生学法、懂法、守法,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尽最大努力预防和减少校园犯罪。(三)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从安全角度出发,重铸学生安全人文精神,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在真诚、友善、宽容、大度、懂规、守法中科学地认识、正确处理好各类安全问题,把校园的安全管理、安全意识、安全规范、安全道德、安全行为等有机结合起来。(四)加强自我保护意识。1、遵守校规校纪。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作为学校而言也是如此,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学校的校规校纪对学生而言是保护学生安全防线,很多案件就是违反校规引发的。主要表现一是酒后滋事。一些学生以过生日、同乡、同学聚会等为名,结伙酗酒。醉酒后惹是生非,借酒闹事,引发事件。近日某高校学生和同学一起在寝室饮酒,另一名同寝同学回来发现寝室内非常脏乱引起不满与饮酒的同寝室同学发生口角,饮酒同寝同学借酒劲拿水果刀向其胸部连刺了两刀,其被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二是夜不归宿。外出上网到娱乐场所,不按时返校甚至夜不归宿。更有甚者在外租房,承担不起花销消费,引发盗窃、抢劫案件等。因此说学生遵守校规校纪是最有效的自我保护。2、谨防自身“小人”。校园并非一片净地,见钱伸手的人有之,见利忘义的人也有之,有的是你的同班,有的是你的同寝,还有的是你的同乡,这些人独往独来的有,成帮结伙的也有,窃取钱物这种“小人”男生中有,女生中也有,可谓防不胜防。常常是你身边“最好的人”、“最好的朋友”就是这种“小人”因为了解你,掌握你的“底儿”,你不抵防他。因此,要慎重交友,在交往中要注重人品的了解,要常有防范意识,尽可能避免失窃案件和上当受骗事件,减少和避免由此而引发的暴力案件。3、慎重往来交友。当今社会是花花绿绿的,骗术五花八门,不仅陌生人骗人,而且熟人也骗人,后者更加难以抵防,学生们刚刚步入社会,经历少,没有社会经验,很容易图小利吃亏,上当受骗。因此,在往来交友中,一定要谨慎从事,三思而行,切记不要轻易地相信别人,更不要贪得赢头小利,否则就要因图小便宜吃大亏,后悔莫及。对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青少年情绪过激,引发争吵、斗殴、暴力案件。4、增强防范意识。加强自身防范意识,加强自身保护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自尊、自爱、自重、自立等自我保护基本常识。开展经常性的法律知识、防范知识教育,学校要定期聘请一些专家、学者、法制辅导员到学校为学生上好法制必修课,增长防范知识,有效预防或减少暴力案件发生。(五)警校共建齐抓共管。1、确保“一个”目标: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安等相关责任部门都要以校园绝对安全为工作目标。2、夯实“三个基础”:即夯实思想基础、夯实组织基础、夯实群众基础。3、落实“四化”责任:即制定规范,实现工作规范化;增加科技含量,实现管理信息化;以人为本,实现服务人性化;定量定责,实现考评标准化。4、实施“五进”工程:即消防安全进校园、交通安全校园、禁毒知识校园、“反邪教”工作进校园、“送法律”知识进校园。五是保证“六个到位”:教育管理到位、规章制度落实到位、宣传普及安全知识到位、打击防范到位、隐患排查整治到位、责任倒查追究到位。总之,校园安全任重道远,责任重于泰山,通过各方面安全教育,要让学生学会保障自己的安全,把一般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上升到良好的道德情操,在自己的人生品行中注入安全文化的因素。使他们步入社会实践中,增强个人安全与社会安全密不可分的认同,进一步体会党和国家以及学校保护学生安全,维护校园稳定的真实意义。一、校园暴力案件发生原因的分析灵山法院2009年审理的校园暴力案件有2件,如陈某、邓某等4人于2009年3月30日凌晨3时许开摩托车窜到灵山县伯劳中学,持刀对该校多名学生进行威胁、殴打及搜身,共抢得26名学生的人民币930元;又如刘某、彭某于2009年5月3日晚上9时许及5月5日凌晨4时许先后窜到灵山县那隆镇第一中学男生宿舍,以持刀、威胁、殴打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抢劫,共抢得16名学生的人民币141元。灵山县发生的校园暴力案件虽然不多,但严重威胁了学校师生的生命安全和安定的学习环境,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大影响。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些窜到学校制造暴力事件的被告人,最终受到了法律的严惩。灵山县发生的校园暴力案件,只是全国校园暴力案件中的一敝。纵观这些案件发生的原因有:1、案发凶手多为青壮年男性,这些人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他们收入状况都不太好,对自身生活环境不满意,案发前都处于无业状态。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所谓的“失意者”或正在经历挫折的人。这部分长期失业在家的城镇低收入群体的心理状态是最脆弱的,最容易做出极端的行为。2、极少数凶手或多或少有一定的精神问题,对前景感到失望。在众多校园暴力案件中,犯罪人有精神问题的毕竟是少数,其他人均是精神正常人,只有少数凶手是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精神问题。如广西合浦凶杀案犯有精神病史,其他人均无精神病史。3、一些凶手在成长中缺乏关爱,容易形成两种性格极端,一种是懦弱,一种是偏执。性格懦弱的人对自己没有信心,易忍气吞声,可以委屈自己而顺从别人,但其实心中会认为自己正遭遇不公平对待。这些人一般表现得胆小、老实、不爱说话,只在一些小事上会表现得偏执,所以当他们制造凶案后,周围的人会感到非常意外,这种懦弱性格最常见也最危险的。有专家分析认为,凶案的制造者不少都属于这种情况。内心的压抑、不平感长期得不到释放,若再加上在人生重大事件上不断受挫,积累到一定程度或遇到“导火索”就会爆发,就想用不择手段报复社会、报复他人。于是他们多选择对弱小、无力还手的学生或妇女、老人进行报复。4、社会的不公平、贫富的两极分化、社会各界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不足,对社会产生不满,这些人容易成为凶手。失业、久病、歧视、强拆、农民工……,这些人对社会产生不满,在这些凶案制造者身上集中地反映了出来。同时,由于社会上存在分配不公、贫富悬殊大,一些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强,部分人人格不够健全。面对困难,他们不是做出更多努力改善生活,而是受挫绝望求助无门后,容易采取极端行为。另外,社会各界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不够,政府对失业者缺少关怀,社会对弱者缺少同情,是他们走向消沉、绝望、愤怒的原因,进而采取报复社会的行为。5、校园内外的血案还反映出一种信仰与道德的缺失。由于有些人处于弱势地位时,更容易抛弃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如河南郑民生等凶案制造者多为中年人,他们原先接受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应该是一个有信仰的人群,但当他们亲历或目击了太多的社会不公正,财富分配严重不合理,弱势群体缺乏关怀,他们的信仰崩溃了。信仰崩溃的人不仅他们几个,不过有人尝试着坚强地活了下来,有人不想尝试了,于是就选择了自杀甚至灭绝人性和道德地举起屠刀,冲向弱小人群。小学生、妇女或老人等往往就成为首选的对象。6、家庭原因:一是家庭的教育功能不足,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分为四个类型: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前三种已被大量事实证明是失败的家庭教育方式,它们均不利于子女正常人格的形成。二是家庭内部的异化。家庭破碎、父母离异、“父母战争”、极度贫困等负面刺激造成他们厌贫心理和仇富心态,造成他们从小就心理畸形,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积月累,耳濡目染,幼小心灵便充斥着暴力思想,攻击性人格在家庭中逐渐养成。成年后,自觉四肢威武有力,一旦个人欲望膨胀,便对他人施暴以求自我心理的平衡。7、当前社会暴力文化的泛滥和虚拟世界的诱惑。当今社会,暴力文化通过大众传媒的广泛传播,如电影、影碟、QQ游戏等武打片形成一种效应场,在暴力文化氛围中,一些人通过与暴力文化经常性的互动感应,逐步形成暴力犯罪心理倾向。这些尤其对青少年影响最大。另外,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由于其开放性、虚拟性、无约束性等特点,使得网络道德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失范现象。因此,当前社会暴力文化的泛滥和虚拟世界的诱惑也是造成出现校园暴力事件的原因之一。8、学校安全保卫制度不健全,检查监督不到位,防范措施不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