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学会“感恩”实践研究之1知恩教育研究一、研究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一)研究问题的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崇尚仁义、知恩图报的民族。从《诗经》中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到今人常说的“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告诉了我们该怎样去知恩,怎样去报恩。现在的小学生,多半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未经历从不幸到幸福的波折,一直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适生活。他们对自己的父母及亲人的无偿付出不仅不心存感激,反而视为理所应当,态度漠然,稍不顺心还顶撞父母,甚至离家出走等等。各大媒体关于此类报道可谓屡见不鲜。对此,家长怨天尤人,无可奈何,把教育的希望寄托于学校,而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社会提倡“文明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更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对违纪学生,苦心婆心说教无济于事,严厉的斥责反而会召来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他们离校出走,甚至以死相协等等,这种现象使教师陷入了两难境地。在去年,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节目中,报道的一名小学六年级女生,因被教师撕毁作业本而跳楼自杀一事,这件事令我们在震惊之余,却深感学校教育工作的苍白无力。可见,在德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知恩情怀显得至关重要。一个孩子如果不懂得体谅父母,感激老师,那就更不懂得关爱他人,将来就不能很好的融入社会,报效祖国。(二)研究意义知恩是一种文明,知恩是一种品德。人有了知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我们自身也会因为这种知恩心理的存在而变得愉快和健康起来,生命将得到滋润。知恩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知恩应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知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知恩的心,就会感到世界原来是那么美好。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知恩的心,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也将会更加和谐。二、文献综述(一)前言基于当今我们社会中的青少年同学对别人给予自己的帮助和关心以及给予自己的恩惠他们却无动于衷,视而不见。我想通过小学生知恩教育的探索与研究,了解我们当代小学生知恩意识现状,分析当代小学生知恩缺乏知恩心理的原因,更进一步的让他们“学会知恩”的内涵。研究一些小学生知恩教育目标与内容,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爱他人、感激社会、感激自然、感激生命等等。研究小学生知恩行为培养的方式、方法以及小学生知恩教育的途径研究。研究如何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共同开发学生的知恩心理潜能。从小就对我们的小学生同学灌输知恩教育,让我们的小学生同学能够懂得知恩,学会去知恩等。(二)正文1.理论层面的研究(1)知恩教育的概念从个人和社会的角度论述了知恩教育的含义,知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知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2)知恩教育的重要性知恩教育是中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构建和谐社会急待加强学生知恩教育;实施知恩教育有利于加强道德修养,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学生知恩社会。(3)青少年知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青少年知恩意识缺失的现实根源和历史根源。现实根源在于功利主义价值观在人类生活中的肆意渗透酿造了功利主义教育实践的盛行,掩盖了知恩教育;转型期,各种思想、价值观、生活方式交互呈现,吸引着青少年的注意力,耗费了他们宝贵的时光和精力,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出现了忽略亲情、淡化感情的现象等。历史根源在于家庭文化迷失了,家庭只剩下“繁殖”的功能,难有“孝”、“知恩”等的容生的空间;家庭教育的重心失衡导致青少年知恩意识缺失;学校教育单一的培养模式湮没了青少年的知恩意识。(4)知恩教育的实践探索创设知恩体系,通过创设知恩情境,加强家庭教育,提高学生自身知恩意识来增强学生的知恩意识;加强知恩识恩教育,加强传统美德教育,从幼儿园和小学抓起,以知恩情景现身说法,以“八荣八耻”为切入点,融入实践;知恩从教师做起,从社会宣传、家庭重视、学校创设知恩情景等角度加强青少年的知恩教育。2.实践层面的探索目前全国各地纷纷兴起知恩教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效果显著。有的组织学生走进农村,走家窜户,关心农民疾苦,宣传党的政策,送去科学知识;有的利用教育基地,宣传“红色文化”,瞻仰革命烈士,聆听英雄事迹,珍惜幸福生活;有的组织学生观看爱国影片、知恩戏剧,激发学生爱国爱家爱父母的高尚情感,让他们懂得父母、同学、老师,乃至社会为他们所做的一切,改变那种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定式,让其明白自己永远部是社会的一分子。(三)结论1.知恩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我们过去的德育工作几乎是完全在教师及家长的自主安排、自我组织下进行的,要求学生彼动接受,教育者与受教育个体之间地位是不平等的,因此,教育者的意图不仅不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而且还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及抵触情绪,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所以,我们现在开展知恩教育不能喧宾夺主,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并感悟知恩,努力探索从学习到辨识、感悟、实践、建构的知恩培养模式,真正激发学生内在的主动的知恩情怀,才能提高教育的实际效果。2.知恩教育应该回归生活。教育对象只有在实际生活中才能真实感受各种恩情。知恩教育不能脱离现实,绝不能走向理论说教或形式作秀,更不能追求所谓的书面考试过关,知恩教育需要配以一定的灌输与传授,但更需靠学生主体的理解和领会,一定要引导学生从平常生活的每件小事做起,到生活中去发现和寻找无处不在的恩情,体验恩情,实践知恩,才能慢慢与个人的情感、意志、知觉等因素交织起来,促进知恩习惯的养成和知恩品质的发展。3.建立知恩教育立体网络。学生所接触的环境包括学校、家庭及社会公共场所等方方面面,因此,德育包括知恩教育的引导主体不应该是单一的,不能仅局限于学校一方责任,必须依靠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主体的共同配合。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营造实施知恩教育的大环境,才能真正使受教育者个体亲身感受到无处不在,使个体知恩意识与言行有其滋生、成长的社会土壤。总之,通过该知恩教育与实践方案的实施,我想达到的目标是使学生的知恩思想得到了明显的转变,但不可否认还有很多的问题尚待改进和探讨。不过,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深入探索,这一项研究一定会越来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