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猪病控制和净化段载金(江西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南昌330006)目前猪病异常复杂,现在的猪越来越难养。猪病影响养猪业生产安全、肉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对于猪病防治应当建立“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新理念,同时从“以免疫为主的猪病防治措施”转变为“以生物安全控制为基础的猪病综合防治策略”。下面从猪病预警、猪病控制和猪病净化谈一些看法,供同仁参考。1猪病预警策略1.1猪传染病发生的三个基本条件传染病在猪场发生的基本条件有三个: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牲猪。1.1.1传染源-被感染的动物:包括病猪、病死猪的尸体以及病原的携带者。病原的携带者包括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恢复期病原携带者和健康动物病原携带者。成年猪对于青年猪经常是致病性的病原携带者,如母猪常于粪便中排出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病原携带者可以间歇性排出病原体,所以要经过多次病原学检查为阴性才能确定为非病原携带者。新引入的病原携带的猪常常会给猪群带来新的疾病。1.1.2传播途径:包括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途径1.1.2.1水平传播即病原体在同一世代或基本上在同一世代的动物之间传播,是常见的传播方式。几乎所有的传染病都可以经水平传播方式传播。直接接触传播: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参与下,传染源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如交配、舐咬等而发生的传播方式,如狂犬病,通过咬伤将唾液病毒带入伤口而传播。流行特点:一个接一个的发生,形成明显的链锁状,一般不易造成广泛流行。间接接触的传播:经污染的物体、饲料、饮水传播;经空气传播:尘埃、灰尘、飞沫,通过呼吸道入侵;经土壤传播;经活的传播媒介,如老鼠、蚊子等。1.1.2.2垂直传播:病原体从一代感染动物传到下一代动物,主要经卵巢、子宫内感染或通过乳汁而传播。包括经胎盘传播和经产道传播等。能以这种方式传播的常见传染病有猪瘟、猪细小病毒病、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等。1.1.3易感牲猪有了传染源和和适宜的传播途径,没有易感牲猪也不会引起疫病发生。所谓易感性,是指机体对传染病是否容易感染和容易感染的程度,即缺乏免疫力。下列情况下可导致猪群免疫水平下降,易感性升高,如新生仔猪增加;易感猪群的引入;免疫猪群免疫力消退等,应适时加强免疫接种,防止传染病的发生。1.2猪场应开展经常性的疫病监测工作动物疫病监测关乎畜牧业安全发展、畜产品安全、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物安全等问题,是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基础,是动物疫病防控的重要组成部分。1.2.1动物疫病监测基本流程提出计划-设计方案-收集信息、采集和检测样品-汇总、整理、分析信息(数据的统计分析、动物疫病预测和风险分析、动物疫病防控决策分析等)-结果归档、上报、发布、使用-根据获得的信息,采取相应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措施。1.2.2动物疫病监测的作用动物疫病监测是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基础,主要发挥三个方面的作用:1.2.2.1了解动物疫病病原感染和发生情况。说明各种动物疫病的流行规律和消长趋势,及时对动物疫病进行预警预报,为动物疫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1.2.2.2评估动物疫苗的免疫效果。动物疫苗对动物疫病的预防和控制是否有显著效果,疫苗接种后是否有较多比例的严重不良反应等,需要通过疫病监测来解决这些问题,为开展或肯定或调整免疫措施提供科学依据。1.2.2.3动物疫病监测是进行动物疫病净化、根除的重要手段,为无规定疫病区的区域化管理提供技术手段。2猪病综合防制策略围绕“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高易感动物的抵抗力”来建立动物疫病的生物安全控制体系。着重从养殖环境、生产过程、消毒灭源、病猪隔离等方面进行控制。养殖环境大的方面包括场地选择、功能布局和净污分离等工艺,小的方面包括冬春季节的防寒保暖、炎热季节的防暑降温、猪舍内湿度、有害气体、尘埃的控制、饲养密度的合适控制等;生产过程包括采用早期断奶技术、全进全出生产方式、独立饲养方式等;2.1建立安全的引种模式购买前要充分了解当地疫情和猪群的健康状况,种猪到场后立即对卸猪台、车辆、猪体和卸猪周围地面进行消毒,然后赶入隔离舍。对引进的猪在到达隔离舍时进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猪圆环病毒2型等病毒和抗体血清学检测;一般要隔离饲养3周以上,各项检测指标和健康状况均正常的才能混群饲养。2.2实施病死动物等无害化处理是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方法,使带菌、带毒、带虫的患病动物及其产品和尸体以及污染物失去传染性和毒性,而达到无害的目的。无害化处理的措施有销毁、化制、高温处理和发酵等。2.2.1销毁使用对象主要为患人畜共患疫病和一类动物疫病的动物等,方法有深埋、焚烧等。2.2.2化制使用对象主要为除上述销毁对象的一般动物疫病,化制有湿法和干法化制。主要利用湿化机或干化机,将原料进行化制,用于熬制工业用油和有机肥料等。2.2.3高温处理适用对象为可利用的病畜禽,一般分高压蒸煮法和一般蒸煮法。2.2.4发酵将尸体抛入专门的动物尸体发酵池内,利用生物热的方法将尸体发酵分解,或将垫料和废弃物等堆积发酵,以达到无害化处理的目的。2..3消毒灭源消毒的目的是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的有效措施。消毒是指用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方法清除或杀灭畜禽体表及其生活环境和相关物品中的病原微生物的过程。2.3.1猪场实行封闭管理,严防外疫传入。建立严格的活猪出入场管理制度和严格的消毒管理制度。各区消毒要求不同:进入生活区的一般要洗手消毒和穿鞋套;进入生产区的一般要洗澡消毒、穿工作服和戴口罩等;进场车辆要在场外进行全方位的消毒;外来拉猪车辆不进入场内。猪场一般采用喷洒消毒方式,但冬春季节建议对猪舍进行一定的喷雾消毒,以杀灭空气环境中的细菌和病毒。2.3.2交叉使用消毒剂:每种消毒剂各具特征,其能杀灭的病原种类也一定。久用一种,可能使一些该剂无法杀灭之病原大量增殖,所以常用复式消毒,定期换用各种不同消毒剂。2.3.3重视消毒前机械性清除工作:药物必须接触到病原微生物才能发挥消毒作用。2.2.4消灭老鼠、蚊虫和苍蝇,防止环境被污染。2.4隔离隔离,是指阻止相关人员、牲猪、物品等随意进入养猪场,在进入前观察一定的时间,采取一定的措施,判断这些人员、牲猪、物品等是否带有病原微生物,或杀灭可能带有的病原微生物,防止带有病原微生物随人员、牲猪、物品等进入生产区,并传染给场内的牲猪。隔离措施:外来人员一般不进入生产区,如确实需要进入,必须在生活区隔离2-7天后并消毒、洗澡、换鞋、更衣进入;场内防疫技术人员、配种技术人员以及饲养员等不得随意到场外;外来车辆一般不进入生产区。2.5免疫免疫是提高生猪免疫力,防止疫病发生和流行的有效办法之一,猪要进行规范免疫。2.5.1疫苗的种类:主要有灭活疫苗、活疫苗、类毒素和新型疫苗。灭活疫苗:灭活疫苗是选用免疫原性良好的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经人工培养后,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其杀死(灭活),使其传染因子被破坏而仍保留其免疫原性所制成的疫苗,多为乳剂型疫苗。优点:安全性能好;易于贮藏和运输;受母源抗体干扰小。缺点:接种途径少;产生免疫保护所需时间长;疫苗吸收慢,注射部位易形成结节。活疫苗:活疫苗是指用通过人工诱变获得的弱毒株,或者是自然减弱的天然弱毒株(但仍保持良好的免疫原性),或者是异源弱毒株所制成的疫苗,多为冻干苗。优点:免疫效果好;接种途径多。缺点:可能出现毒力返强;贮存、运输要求条件较高;免疫效果受免疫动物用药状况影响。新型疫苗:如仔猪大肠埃希氏菌病K88、K99双价基因工程疫苗;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等。2.5.2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免疫应答是一种生物学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接种疫苗的畜禽群中,不同个体的免疫应答程度有所差异,有的强些,有的较弱,而绝大多数接种后能产生坚强的免疫力,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很多:2.5.2.1环境因素环境包括机体的体内环境和体外环境。体内环境是指机体体内的生理环境,体外环境包括营养和畜禽的生存环境。如营养、遗传、疫病、应激、母源抗体和日龄因素等都会影响疫苗免疫效果。某些疫病(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圆环病毒、附红细胞体病等)的病原能损害动物机体的某些免疫器官,从而降低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动物发病时会或多或少的造成应激,导致其免疫应答能力降低。在母源抗体水平较高时进行免疫接种,影响疫苗效力的发挥,免疫效果较差,甚至能造成免疫失败。因此要运用免疫抗体监测的方法,测知动物的抗体水平,根据抗体水平确定最佳首次免疫和再次免疫的时间。幼龄动物机体免疫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免疫应答反应能力差,过早免疫,免疫效果不好。老龄动物机体免疫应答反应能力也差,也影响免疫效果。2.5.2.2疫苗因素疫苗质量是免疫成败的关键因素,疫苗质量好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安全和有效,农业部要求生物制品生产企业必须达到GMP标准。通常弱毒苗应保存于-15℃以下,灭活苗和耐热冻干弱毒苗应保存于2~8℃,运输和保藏过程中一定要采用“冷链”系统,尽量避免温度忽高忽低,切忌反复冻融,否则引起失活或效价降低。灭活苗要严防冻结,否则会破乳或出现凝集块,影响免疫效果。弱毒苗接种后在体内有个繁殖过程,接种到猪体内的疫苗必须含有足量的有活力的抗原,才能激发机体产生相应抗体,获得免疫。若免疫的剂量不足将导致免疫力低下或诱导免疫力耐受;而免疫的剂量过大也会产生强烈应激,使免疫应答减弱甚至出现免疫麻痹现象。2.5.2.3操作等因素免疫程序不合理,接种疫苗时间和次数安排不恰当;同时接种两种疫苗产生干扰现象;两种病毒的受体相同或相似,产生竞争作用;疫病(圆环病毒病、蓝耳病等)免疫干扰;母猪持续感染带毒免疫耐受;疫苗接种途径不当。2.5.3主要免疫措施主要按分病种、分阶段、分季节进行免疫。分病种,筛选出猪场要防治的基础疫病、重要疫病;分阶段,明白种猪、肥猪、架子猪、仔猪不同阶段要防治不同疫病;分季节,不同的季节防治不一样的疫病。3猪病净化策略疫病净化是指在某一限定地区或养殖场内,根据特定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和疫病监测结果,及时发现并淘汰各种形式的感染动物,使限定动物群中某种疫病逐渐被清除的疫病控制方法。目前,国外的动物疫病净化措施融入了先进的防疫理念,如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推荐的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理念,以及更科学的技术手段,如种畜禽无特定病原体(SPF)管理技术,并成功获得净化猪伪狂犬病等经验。我国凭借如监测、隔离检疫、消毒、扑杀或淘汰等动物疫病净化措施,实现了个别动物疫病的净化。例如2009年,世界动物卫生组织认可我国属于全国无牛瘟国家。净化工作一般需结合采用垂直净化和水平净化两种模式。垂直净化即采用种畜禽的SPF管理技术,从引种开始建立核心群;水平净化即采用区域化管理理念,结合无疫病区建设,维持无特定病原的健康猪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