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一轮复习提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结合选一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考点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早期政治制度夏朝开始:王位世袭制(世卿世禄制或世官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代替公天下;保护私有制和剥削阶级的国家机器已经诞生。(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禹—桀都:阳城今河南登封,统治中心在豫西、晋南)商: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一切政治事务通过占卜决策。(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汤---纣都:亳今河南郑州,商朝中期,商王盘庚迁都到殷在河南安阳)西周分封制背景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以镐京为中心建立西周,控制地区辽阔目的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拱卫王室2、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的需求,为了进行有效统治最根本: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统治性质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实施者武王开始,周公旦大规模分封。分封的大多数是同姓子弟内容1、分封诸侯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先代贵族的后代2、被封诸侯的义务: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3、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4、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士以下不再分封。卿大夫和士也要承担义务(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带有家族统治色彩作用前期加强了王权,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统治范围,发展了交通,促进了边疆开发,使周成为强国,后期…局限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为以后埋下割据混战根源破坏瓦解西周后期,诸侯势力强大,王权衰弱,血缘关系疏远,分封制开始受到破坏。春秋时开始瓦解,战国末年,分封制完全瓦解(根源:生产力发展)西周宗法制目的根本:巩固分封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稳定直接:解决贵族间权力、土地和财产的争夺的矛盾内容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周王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权,为大宗,次子、庶子为小宗;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诸侯和大夫以此类推。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小宗须服从大宗性质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特点按照父系血统关系的亲疏来维系(也是实质)作用1、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深远影响利:⑴形成的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浓厚亲情观(重视修家谱,建宗祠,寻根问祖,互相帮助);⑵有益于社会安定和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⑶也对中国现在的民间继承方法有较大的影响弊:⑴导致特权思想严重,等级制森严,崇尚权威,家(族)长制盛行,⑵缺乏反抗精神,⑶重男轻女现象严重,⑷任人唯亲,裙带作风(走后门)盛行,⑸缺乏理性,宗族势力较强,⑹妨碍了近现代民主、法制的发展2问题补充:1、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什么?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二者共同构成了西周的两大政治支柱。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①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血缘)色彩(主要);②有很强的专制性;③具备继承性和发展性;④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⑤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3、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⑴金属器具的使用;⑵贫富分化的产生;⑶文字的成熟;⑷城的出现;⑸礼制的初步形成。4.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三者之间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反映。礼乐制是保证分封制、宗法制稳定推行的工具。【易混知识清单】1.简要指明中国古代的“大同时代”和“小康时代”的含义。“大同”时代(“天下为公”即公有):是指财产公有的原始社会军事民主制时期;“小康”时代(“天下为家”即私有):是指私有财产已经发达的早期国家诞生时期。2.西周的礼乐制度礼:是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典章制度以及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交往的礼节仪式。乐:是与礼相应的乐舞,配合着礼的进行。礼可以区分贵贱等级,乐可以使“人”互相敬和。礼、乐的结合不仅维护了奴隶主贵族内部的等级秩序,也保证了社会的和谐,更能有效地统治人民。所以,“礼”是“乐”的内容,“乐”是“礼”的表现。3.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而言的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4.分封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而非中央官制。考点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结合商鞅变法复习)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背景1)公元前221秦王赢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中国(因、影响)原因:①商鞅变法,国富兵强;②连年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③战略战术得当,远交近攻;④嬴政个人出色的才能。影响: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称雄的战乱局面,符合历史发展要求,也符合各族人民的心愿。②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的形成。2)开疆拓土:①北派蒙恬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设九原郡;②南平岭南,开凿沟通湘江水系和漓江水系的灵渠(运送兵员和军需物资),设南海、象郡、桂林;(首次归入中央王朝管辖)③西定西南夷(今云贵高原和川西及甘南),开辟“五尺道”,任命官吏。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措施中央确立皇帝制度由来“三皇五帝”目的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神化君权,巩固统治特征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皇位世袭(家天下)本质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建立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丞相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下设九卿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但没任命,是虚职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建立地方官制“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县”隶属于郡。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县级以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还有负责地方治安并兼管公文传递的“亭”。特点权力高度集中1、以皇权为中心,地方集权于中央,中央集权于皇帝。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2、家天下。本质君主专制作用影响秦利1、有利于巩固统一,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3、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弊1、专制权威导致暴政与权臣乱政,人民处境恶劣,阶级矛盾激化,使秦迅速灭亡2、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后世1、它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2、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3、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发展问题探究:1.在郡县制的理解上往往有以下三点误区:①误以为郡、县地方行政区划最早出现于秦朝,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②误以为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与发展,其实是对分封制的否定。③误以为秦在中央设三公九卿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其实应是郡县制的建立2.郡县制的特点和意义?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意义: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3.九卿及各自职能(教材P10):中尉、将作少府奉常,掌管宗庙祭祀、国家之礼和教育事务;郎中令,主管宫廷警卫;卫尉,主管宫门屯卫;太仆,负责宫廷舆马;少府,负责皇宫财政;廷尉,负责司法;典客,负责外交和内部少数民族事务;治粟内史,负责粮食和财政;宗正,负责皇室事务。4.西汉初的政治制度的新发展:41)郡国并行制;2)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监察地方)选修一商鞅变法一、商鞅变法(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融合和大变革时期。1、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趋于瓦解,诸侯纷争。2、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之间走向融合,国家出现统一的趋势。3、春秋战国时期也是大变革时期。在经济上,随着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也随之确立起来,出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上,为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实现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变法。在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而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二)、商鞅变法:1时间:第一次公元前356年第二次公元前350年;2指导思想:法家理论;3目的(宗旨):富国强兵;4性质: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三)、商鞅变法的措施: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2、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改革①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①实行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推广县制③统一度量衡③制定秦律3、提高战斗力的军事改革: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4、加强思想控制的文化改革:“燔诗书而明法令”5、改革旧俗:“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四)、商鞅变法的结果: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五)、商鞅变法的作用:1、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农业生产。2、政治上封建国家机器更加健全,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形成。3、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使秦国在兼并战争掌握了主动权。总之,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十、商鞅变法的局限:1、轻视教化,严刑峻法。2、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3、未与旧制度、文化划清界限(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4、文化高压政策,压制工商业对后来的秦朝产生了消极影响。二、秦国的崛起21—25页考点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结构(结合王安石变法复习)5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演变过程中央政治制度皇帝制度:历代都沿用西汉削弱相权原因:汉初宰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措施:武帝时任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参与军国大事期形成“中朝”(“内朝”)决策机构,制约了相权;频繁换相;提拔身份低微的士人。作用: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魏晋分散相权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唐分散相权措施: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政令草拟;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辖六部)作用:⑴分工明确,相互协调,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⑵相权一分为三并相互监督与牵制,保证君权独尊;⑶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后世沿袭宋初分割相权措施: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同平章事)掌宰相职权,后来又增设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计相),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中书门下与枢密院称“二府”)作用:削弱了相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元朝相权反弹设立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相权扩大,元后期甚至左右皇位的继承。设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方政治制度秦郡、县汉郡国并行州、郡、县唐道、州、县宋路、州、县元创立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措施:⑴创立行省(行中书省)制。⑵实行行省、路、府、州、县五级制。⑶边远地区设宣慰司(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⑷中书省直辖的“腹里”(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南部以及河南北部)。作用:⑴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⑵加强了中央集权,⑶巩固了国家统一;⑷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⑸是中国省制的开端选官用官制度先秦世官制官位世袭西汉察举制以官举士魏晋九品中正制由世家大族担任的中正官分九等评定人才,不利于选拔真才实学隋唐科举制考试选拔演变特点或趋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与加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分割和削弱,中央对地方(包括边疆)的控制不断强化,地方势力不断削弱王安石变法40—48页问题补充:1、分封制与郡县制有什么异同6分封制郡县制不同点实行条件与宗法制相联系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建立基础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按地域划分传承制度诸侯王位世袭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权利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与中央关节系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官员职责范围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土地管理权辖区内只行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历史作用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共同点①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②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③都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2、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演变及评价?演变:1)秦代: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2)西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州刺史、司隶校尉3)

1 / 3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