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通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三、名词解释1.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被称为“小文化”。是指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的解释是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2.玄学: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时的一种哲学思潮。当时的哲学家们信奉儒家的《周易》,道家的《老子》和《庄子》,并称为“三玄”。所以后世称这种哲学为“玄学”。玄学的主要内容是探讨个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探讨理想人格为中心课题,追求在情感之中达到对无限的体验,形成了“重自然,轻雕饰”的美学观念。3.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有别于西方文化的中国文化最突出的特点。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他们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因而可以达到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天人合一应是中国民族精神的精华。4.刚健有为:刚健有为是儒家、法家、墨家的主流,孔子、易传对此作了内容与哲学上的奠基,使之一直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这种精神表现在个体上就是一种独立不屈的人格。这种坚持独立人格、注重气节的思想精神,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5.宗法制度:所谓宗法制度即血缘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解决职权和财产分配,维护世袭统治秩序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中国古代的宗法制产生于商代后期,在西周建立以后完备和确立,其创立者是周公。6.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为了限制相权而实行的政治制度。三省指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为国家最高政务机构,分别负责执行、决策、审议等政务,使传统的相权一分为三。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为行政事务的职能机构,隶属于尚书省。7.三纲五常:由西汉董仲舒提出来的。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表现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卑和隶属关系。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规范。8.九州:对中国广大地域自然区域的不同,古代人就已经有相当深入的认识。(1分)保存在《尚书》中的《禹贡》篇,就代表着古代人的认识。这份文献以北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9.府兵制:北朝以后至唐初实行的军事制度。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唐朝有强劲的军事实力主要在于它有精良的府兵和尚武精神。10.文化结构:关于文化结构,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分说,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说,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层次说,物质、制度、精神、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五层次说,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六层次说。四、简答题1、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进行交融主要通过以下途径:第一种途径是战争。游牧民族经常侵扰中原,进行劫掠,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侵袭,被称为世界奇迹的长城,就是中原先民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犯而修建的。第二种途径是贸易。北方游牧民族同中原农耕人互相贸易,互通有无,也促进了文化的交融。游牧人以畜产品同农耕人交换粮食、茶叶、布匹、铁器等。这种史称为“茶马互市”的贸易活动,自古以来就在长城各关口进行。第三种途径是迁移。自古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都是各民族的杂居之地,由于历史上的迁移,使得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文化形式互相影响。除了上述三种方式外,通婚也是中原民族与游牧民族文化交融的一种形式。2、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密----------------------------------------封----------------------------------------线--------------------------------------1.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五千年来,王朝不断更替,战乱时有发生,中国文化也历经战乱与分裂的洗礼,不断得到充实和升华。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1)在思想上,包容百家学说(2)在区域上,中国文化包容了不同区域的文化,又促使不同区域的文化相辅相成,渐趋合一。(3)在吸收少数民族文化方面,汉代北方少数民族的器用杂物、乐器歌舞为中原农耕民族所喜爱、效法。(4)在收外来文化方面,中国的佛教既有儒道文化的成分,又有外来佛教文化的痕迹。3.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在农耕经济条件下,中国一直是比较保守的,闭关锁国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显然这种局面与传统文化凝重的保守性格是紧密相关的。总之,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负面的影响。同样,对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既要看到它的积极向上的方面,又要看到它消极颓废落后的一面。3、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中国农耕经济体制下的经济成分是多元化的,从纵的方面讲,它始终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份;从横的方面讲,它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的农耕经济并不仅仅是农业生产,它还包含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份。到了封建社会晚期,商品性农业和为市场而生产的手工产品更在农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以农耕经济为主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平自守的内向型文化。它决定了中国的海洋贸易不可能是向外扩展的外向型经济,而是一种内敛型经济。海洋贸易仅仅是农耕经济一种补充形式而已。4、为什么说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1.渊源流出的中国伦理道德思想,始终贯穿着一种可以称为“公忠”的道德精神。2.在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中,以儒家为代表的“仁爱”思想,是一种对于协调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的重要道德思想。3.中国传统道德历来十分重视人伦关系的道德价值,强调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应有的道德义务。4.中国的传统道德中,有一种非常可贵的道德精神,那就是主张人们在满足基本物质需要的情况下,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总而言之,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这种鼓励人们最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向往理想道德人格的思想,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仍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5、宋明以来中国社会经济为何长期迟滞不前?(1)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双重失调;(2)中国早熟的中央集权制形成了庞大的官僚体系,该体系即是中央集权政体的运转工具,又是剥削下层民众和腐蚀国家政治的重要因素;(3)经济剥削,特别是对工商业经济的剥削;(4)保守的社会意识形态,导致社会安于现状,缺乏远见和开拓精神;(5)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布局导致商业对政府的依赖性和商人性格的封建依附性;(6)是为了一视同仁而对富庶地区进行剥削也阻碍了先进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6、如何理解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宗教的产生本身就是人类文化活动的结果,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环节。(2)宗教在往后的发展过程中,更与各种文化现象接下了不解之缘。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几乎所有的文化形态都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些直接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无不打上了深刻的宗教印痕;那些作为各个时代上层建筑核心的政治制度、法律思想、道德规范等,也深受宗教的制约。(3)中国古代的许多文化形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中国古代宗教的影响,与中国古代宗教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4)很多文化是通过宗教的形式传播的。7、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社会政治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了中国文化的伦理型范式。(2)社会政治结构的专制型范式,导致了中国文化的政治型范式。(3)在伦理政治的束缚和限制下,人们一生下来就被固定在一定的名分之内,循规蹈矩是社会对每个人的要求,因而极易养成惟上、惟书、惟亲的奴性人格。(4)君主专制制度缺乏民主机制。因此“官本位”现象一直是困扰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严重阻力。(5)“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以及“存天理,灭人欲”等封建纲常礼教,严重桎梏了人的个性发展。8、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1)民族凝聚功能。由于文化基本精神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它可以超越地域、阶级、种族、时代的界限,将一个民族的人凝聚为一体,使之同心同德地为整个民族的利益和民族的长远利益而共同奋斗。(2)精神激励功能。中国文化中刚健自强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坚持与内部的恶劣势力和外来的侵略压迫作不屈不挠的斗争。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精神,激励人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精神,激励人们维护整体利益,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3)整合创新功能。即整合不同的价值观,使其在中华一体的文化格局中熔铸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中国古代文化是在多元一体格局下发展起来的。9、什么是原始儒家的精神?(1)原始儒学的精神,首先是创造性的生命精神,是人对宇宙的一种根源感。(2)儒家主张通过对仁爱之心的推广,把人的精神提扬到超脱寻常的人与我、物与我之分别的“天人合一”之境。(3)儒家的政治思想传统是德治的传统,它寻求由个人的完善,达成社会的完善,由成熟的个人,组成成熟的社会。(4)儒家精神是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也就是伟大寓于平凡、理想属于现实的精神。什么是原始道家的智慧?10、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何种地位?价值观是一种评价性的观点,它既涉及现实世界的意义,也指向理想的境界。不同时期的文化创造,总是受到特定的价值观的范导,文化本身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价值理想的外化和对象化。价值观在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历史发展中,通过对天人,利己、义利、理欲等关系的规定,逐渐展示了自己的价值观念。不同的价值观念相抗而又交融,相反而又互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的价值系统。五、论述题一、论宗法制的内容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影响。(一)宗法制的内容:1.是嫡长子继承制。这是一种王位继承方式。自西周建立的嫡长子继承制后,在整个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都规定只有嫡长子才有资格继承王位。如果嫡妻无子,就只能立庶妻中级别最高的贵妾之子。嫡长子继承制的优点在于定名分,即王位早有归属,嫡长子只有一个,只有他有权占据王位,这就杜绝了兄弟之间为争王位而造成的祸乱。2.是封邦建国制。封邦建国制即分封制。是古代国君分封诸侯、巩固政权的制度,这种制度也是周代创立的。周王室为控制广大被征服地区,把王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使他们“受民受疆土”,对地方进行分区管理。诸侯在分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天子承担服从王命,定期朝贡,提供军赋,护卫周室等义务。诸侯又按照天子的办法分封卿大夫。卿大夫依此比例分封士。士是西周统治阶级中最低一个阶层,一般要靠自己的技艺和本领为卿大夫服务。3.是宗庙祭祀制。宗庙是包括天子在内的各级大宗供奉祖先神位的场所。宗庙祭祀制度是为了达到维护宗族团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制度。核心是强调尊祖敬宗,家族本位。据史书记载,周天子为七庙,诸侯为五庙,大夫为三庙,士为一庙。郑玄注说:周制,七庙包括太祖庙一,文王和武王庙二,亲庙四。(亲庙包括高祖、曾祖、祖父四庙)天子祭祀七代祖宗。(二)宗法制产生的影响:1.使中华民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上至群臣,下至百姓,既要忠君又要报国。2.在宗庙祭祀制度的熏陶下,各层人士都得尊祖敬宗,讲究家族团结。千百年来,中华文化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因此,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重人情而轻国法,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义轻利、重道轻器的特点。3.缺乏民主,使中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这是造成中国人奴性化人格的根本原因。中国人往往对个人(主要指统治者)的权威和权力存有盲目的崇拜心理。4.直到现在,宗法制仍然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二、试分析中西方文化中“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的得失及现实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族本位”观念的核心是重家族轻个人,重群体、轻个体,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