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读课文,理解文中用文言表达的句子的含义。2、整体感知:分析课文中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每一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3、精读分析:通过人物语言、神态揣摩人物的心理,进而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探究杨修的死因。4、拓展延伸:从杨修之死中探寻为人处世之道。具体教学流程:一、导入: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三国志》中睿智的曹操深知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想要“荡平四海”干一番大事业,人才是相当重要的。所以他爱才如命,求贤若渴。下面我们请宋彤讲一个这样的故事。(有陈琳为证,曾经在袁绍手下干事的陈琳,在一篇檄文里将曹操和他的祖宗十八代都骂了个遍,可是曹操知道他特别有才,因而在打败袁绍以后不仅没有杀他,还收为己用。)其实,在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里也有一位有才之士,有诗评价:“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此人就是杨修。今天,就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脚印,去探寻一个爱才之人为何屠杀有才之士呢?探索此中奥秘,对我们的人生也会有一些启迪。我们一起进入《杨修之死》。(1分钟)二、我们学习的第一个环节:默读课文,感知一篇理情节。(10分钟)1、课文中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每一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自主完成5分钟)备用:(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用文言表达的句子的含义。(学生站起来回答,一人一句,其他学生补充)1.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2.(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3.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4.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1.杨修平日行事,好依仗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不加检点,多次冒犯曹操的忌讳。2.(曹操)装着吃惊的样子问道:“谁杀死了我的近侍?”3.丞相并不在梦里,你才真是在梦里啊!4.只要曹操提问,曹植就按照(《答教》的)条文来回答。杨修之事曹操之态改建花园大门甚忌之分食塞北酥饼心恶之梦中杀人愈恶之告发曹丕阴事愈恶之教曹植斩门吏而出大怒,亦不喜植为曹植作“答教”大怒,已有杀修之心“鸡肋”事件大怒,推出斩之厚葬之三、再读课文,精读一篇析形象。(20分钟)师:小说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曹操一个是杨修,他们之间什么关系?曹操是魏王,杨修是主管文书的主簿。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怎样认为呢?我们还得从分析这两个人物的形象开始。学生再读课文,深入文字,通过人物语言、神态揣摩人物的心理,进而分析人物形象特点。1学生自主学习五分钟概括杨修和曹操的人物形象特征。我们常说”言为心声,行传心意”我们通过品析人物的语言、神态揣摩人物的心理。文中的哪些字眼可以看出杨修的“恃才放旷“呢?例如:课文第2段开头第一句:“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这里的“便”字,可以看出。“便”的意思是“就”,体现了杨修擅作主张。例如:第5段,“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中的“竟”字。例如:第7段,“修知其事,径来告操”中的“径”字。“径”就是“直接”,“其事”是指“曹丕用大簏装吴质进内府”之事。“径”可以看出杨修做事草率,根本不考虑后果。例如:第6段,“惟修知其意,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一句中“指而叹”。师:很好,我们读书要善于从字缝中去读,确实,刚才同学们所谈到的“便、竟、径、指而叹”这些字眼体现了杨修的放旷。同时,我们读书还要从不经意处去读。文中杨修的语言共出现了5次。罗贯中老先生在写作时注意到了用词的简练,做到“惜墨如金”,把杨修说话时的神情动作都省略了。请看屏幕……【幻灯片展示】(想象杨修当时的神情)……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晓其意。修_________曰:“‘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例如:两手背腰,矫首昂视,捋捋胡子,大笑曰……这样就更能体现杨修的恃才放旷。真诚互助,合作共赢(5---8分钟)内容:1、深入文字,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想象杨修、曹操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从而分析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2、在了解人物性格的基础上,探究“杨修的死因”。要求:1、小组长协调组织,确保每位组员积极投入、人人参与。2、组员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集思广益,合作共赢。小组合作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小组展示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分析人物形象:文章展示了一个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卖弄聪明、疏放不羁的杨修。一个阴险残忍、虚伪多疑、狡猾奸诈、老谋深算的曹操。四、拓展一点。(10分钟)师:杨修曾慨叹曹操的近侍是“梦中人”,想不到他自己也成了“梦中人”。表面上杨修是“真知魏王肺腑也”,实际上是“真不知魏王肺腑也”。恃才放旷的杨修碰到阴险狡诈的曹操,等待他的只有断头台。关于杨修的死因,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请看屏幕:【幻灯片展示】“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明李贽“太祖(曹操)既虑始终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袁绍)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陈寿《三国志》“祢衡之死,是因为他太不了解人;杨修之死,则因为他太了解人。而且,他们又都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人与人之间究竟应如何相处。”——易中天《品人录》师:假如你是才华横溢的杨修,如何与曹操相处,才能做到相安无事,真正体现“大智慧”?【幻灯片展示】真知!例如;对自己的言行收敛一点、做人要谦逊一些,不要太张扬。师:这不是和我们现在的“张扬个性”相矛盾吗?师:老师很喜欢你刚才所说的“太”字。不要“太”张扬,因为张扬过了头就成了“张——”部分学生激动地喊:张狂!(师板书:张扬不张狂!)师:老师前两天就此写过一篇启示小短文,挂在我的博客上,下面我想链接我的博客,请咱们班的朗读高手来朗读这段文字。【博文展示】张扬但不张狂——《杨修之死》给予的启示张震雷读罢《杨修之死》,心情很是凝重——满腹才华的杨修因为个性张狂而招致杀身之祸。假如当初杨修内敛一点,也许命运就将改变。;确实,我们需要个性张扬!张扬,是内心激情火焰的喷发,是智慧灵动的舒张,……没有张扬,就感受不到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豪迈气概,就欣赏不到关羽单刀赴会的超人胆识。人又不能太张扬!张扬过了头就成了张狂。张狂是要有代价的。杨修之死正应验了“丧身二字傻与狂”。所以,我们在张扬个性的同时,必须控制好尺度——张扬而不张狂。张扬引导成功,张狂导致失败。个性要张扬,做人不张狂!师:假如杨修身边有刚才发言的那几位同学做他的朋友,有张老师做他的朋友,经常在他的身边提醒,也许杨修就不至于才活到34岁就命丧九泉。可怜、可悲、可叹啊!他死后葬在华山脚下的河湾村附近,请看屏幕:【幻灯片展示】师:华山脚下仅存墓碑一块,墓碑上刻的内容也只有:“汉主簿杨修之墓”七个字。千古风流人物,死后葬身荒山野岭凄凉地,古今行人少问津,不免让我们产生无限的伤感。下面我想请同学们自选角度在杨修的墓碑上写点东西,可以是墓志铭,可以是挽联,还可以是打油诗……(学生为墓碑写文字)例如:可怜可怜……可悲可悲……可叹可叹……才华横溢做主薄,恃才放旷保命难。假如看透不说透,怎会无端断了头?为人不可恃才放旷,做事定须三思后行。师:你从为人和做事两个方面警戒后人,很有哲理啊。师:这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但老师心情很是凝重,我在准备这堂课的时候,常情不能自已。思考了很多,比如“假如宽容和谦逊握手那该有多好”,比如“杨修遇到刘备又会如何?”……【幻灯片展示】(一段已经配好音乐的朗读文字随朗读的速度自动缓缓上移)曾经的风流才子,当年的刀下冤魂,小说中的杨修走了,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索……厚重的书卷一页一页地翻过去,鲜活的人物一个一个地走过场,是非功过、善恶得失、进退荣辱,成败臧否,聚讼纷纭,我们为杨修恃才放旷遭身死而扼腕,为曹操奸诈狡猾灭人才而悲愤。杨修悲剧性的命运,昭示了性格即命运的真知,斯人已逝,作为生者,我们可以选择才华毕露、放旷直言的张扬个性,我们也不应该回避韬光养晦的处世哲学,看着那些渐行渐远的先人们,我们不妨让“才”与“智”握手,让我们的生命更行更远,成为重持久又重进取的大写的“人”。最后用这两句话与同学共勉:做人张扬不张狂性格独立不特立宽容谦逊是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