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国际金融新战略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的国际金融新战略(下)目录•一、东亚区域货币合作:清迈协议多变化•二、人民币国际化启动与进展•三、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四、中国经济金融改革顶层设计一、东亚区域货币合作:清迈协议多变化•亚洲金融危机后,东亚经济体意识到“共同合作与团结行动”的重要性,从而加快了区域内货币合作的步伐。•TamerBaig(2000)从金融脆弱性的角度探究了东亚的货币合作,其研究表明东亚经济体金融体系具有脆弱性的特征,即对银行过度依赖,形成“银行主导”的融资格局,融资形式为单一的银行间接融资;•大规模短期存款支持长期项目融资形成期限错配,以外币负债支持本币融资导致货币错配;东亚各国政府正致力于推行结构改革,跨国货币合作可以有益于彼此。•真正意义上的东亚货币合作是以亚洲金融危机为发端,在“清迈协议”缔结之后呈现加速发展的势头。经历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东亚货币合作的动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建立一个更加紧密的互助救援应急机制,以避免短期国际收支失衡和陷入流动性困境,成为东亚各国当下的利益共同点,开展货币合作自然是符合逻辑的价值判断。•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学者认为“美元体制”是难以持续的。这也是强烈主张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学者们的主要立足点。1.东亚地区的货币合作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虽然东亚区域内的贸易投资与技术联系已经相当紧密,在一些局部地区或整个亚太地区出现了一些贸易或投资领域的区域合作的机制•如1977年建立的东盟多边互换安排(ASA)与1991年建立的东亚及太平洋地区中央银行官员会议(自1996年起为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央行行长会议,EMEAP)等,但东亚作为一个整体,在货币金融领域却没有形成实质性的合作机制。•第二阶段是金融危机爆发至2000年期间,主要是该地区大国纷纷提出救援计划或构想,如日本政府提出了建立“亚洲货币基金”(AMF)的构想,并实际以“新宫泽构想”为核心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救援措施,中国政府提出的“人民币不贬值”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危机的蔓延,但这一时期东亚各经济体尚未就区域货币合作问题达成基本共识。•第三阶段是2000年“清迈倡议”(CMI)提出以来的实际推进阶段,东亚各经济体就区域货币合作达成共识,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积极行动,在诸如信息沟通与共同监管机制、货币互换和推进亚洲债券市场建设等许多领域取得了一定的实际进展。•特别是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后,各经济体加强合作的意愿有所增强。•2008年5月“ASEAN10+3”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马德里会议就有关CMI多边化问题达成了一致,•2009年2月22日于泰国普吉召开的“ASEAN10+3”特别财长会议发表了《亚洲经济金融稳定行动计划》,扩大了“清迈倡议多边机制”(CMIM)共同储备基金的规模,并提议建立独立的区域经济监控实体。•2009年5月3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ASEAN10+3”财长会议公布,总值1200亿美元的区域外汇储备库将于2009年底前完成筹建。中、日、韩三国财长还就三方筹建中的自我管理的区域外汇储备库的出资份额达成共识。根据这项共识,中国出资384亿美元,日本出资384亿美元,韩国出资192亿美元,分别占储备库总额的32%、32%和16%(ASEAN占20%)。在发生金融危机时,储备库以借贷方式向出现流动性困难的成员国提供资金帮助。2.清迈协议•2000年5月东盟与中、日、韩三国在泰国清迈共同签署“清迈协议。“清迈协议”包括两项重要内容:•一是完善东盟货币互换协议,将其覆盖所有东盟成员,并把互换协议规模扩大到10亿美元;•二是建立东盟与中日韩之间的双边互换与回购协议,承诺在必要时向成员国提供适当规模的资金,以帮助其解决短期国际收支和流动性问题。“清迈协议”将中、日、韩三国纳入地区的双边货币互换机制,使原先东盟内的货币合作演变为整个东亚地区的货币合作,从而在东亚建立了以互援为目的的货币互换机制。•目前清迈协议多边化有2400亿美元的承诺,并且也建立了自己的经济监察机构。欧洲的金融救助机制ESFS和ESM加在一起有6000-7000亿欧元的规模,亚洲从实力上来讲还有很大的差距,应该继续加强。•根据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的发展以及该地区主要经济体的政策选择取向,有可能出现局部地区以人民币区域化为核心推进合作的局面,而在整体层面上中国和日本将共同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可以肯定的是,由于东盟各国内部的政治分歧与经济差距较大,其整体经济实力不强,此前担负推进合作功能的“10+3”机制更多地具有政治意义,对促进未来东亚货币金融合作深入发展的作用有限。未来东亚货币金融合作能否取得深化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日、韩三国尤其是中日两国各自采取什么样的区域合作策略,以及两国之间能否开展相应的合作。二、人民币国际化启动与进展•稳健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良好的国际收支状况、雄厚的国际储备,使人民币坚挺并享有一定的国际信誉。特别是在周边国家和地区,人民币早已越出国界大量流动,被当作交换媒介、支付手段甚至储备货币使用,已经开始行使国际货币职能。•尤其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由于中国政府承诺人民币不贬值,为人民币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人民币境外流通量开始急剧上升。事实上,按货币国际化发展规律,由于中国经济强劲而稳定的增长,人民币国际化的自然进程己经开始。•国内学者引介西方学者的研究内容,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的基础理论框架。其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1)货币国际化主要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也是货币发行国积极推动的结果,其经济条件主要包括经济规模、国际贸易、投资份额、金融市场发达、货币价值稳定和产品差异度等;其政治条件主要包括军事强大且政治稳定。•(2)只有少数几种货币能同时执行多重的私人和官方职能,一国货币在国际上的地位与该国的综合国际竞争力密切相关。•(3)一国货币国际化既会给该国带来收益,也会付出成本。货币国际化地位越高,越会获得更多的收益,承担较小的成本;国际地位低,货币国际化成本可能高于收益。•尽管学术界关于人民币国际化赞成与反对的激烈争论至今仍在继续,但权衡利弊,学术界、政府及金融机构中的大多数人主张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并得出以下两点基本的结论:•(1)作为世界经济大国,人民币国际化不仅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也是必须要走的道路,是中国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2)尽管目前中国的经济地位显著提升,人民币已在境外周边及局部地区流通,但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易受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经济、政治环境等多方面影响,人民币国际化还存在很多障碍,人民币国际化会增加经济运行的风险。•因此,一直以来,中国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账户未完全开放。我们必须根据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循序渐进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从研究文献看,目前关于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在人民币国际化经验、条件、收益与成本等方面还存在大量的重复性研究,研究的重心尚未与时俱进地聚焦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制约因素、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满足性与路径选择的策略和政策措施等深层次问题上。•(2)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路径策略和措施选择等方面,大多还停留在一般性的空泛的理论阐述上,且仍存在争议,而具有细化性、深入性和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还很少。•(3)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属于跨学科、多专业的综合性研究,大多数研究者受有限的金融学知识或其它专业知识的制约,对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密切相关的国际贸易、实体经济以及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研究缺乏广度和深度,综合性不够。而这却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性和深层性的前提条件,因为人民币国际化在基础上和本质上是实体经济的综合国力竞争的结果。•根据目前国际政治、经济发展形势,目前人民币国际化应重点研究的内容有:•(1)在政治军事方面,根据我国周边区域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分析我国目前的政治、军事、经济处境,进而分析国际货币体系及国际货币竞争格局变化,美元、欧元、日元的博弈关系及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影响。•(2)在国际货币体系及国际货币竞争格局方面,根据人民币国际化近期的亚洲区域化定位目标,深入研究中国对亚洲贸易逆差所面临的“特里芬两难”、金融风险、人民币最优输出规模问题。•(3)在实体经济和国际贸易方面,重点探讨两方面内容:一是美国实体经济振兴计划引起的世界经济分工及国际贸易变局对我国传统进出口及传统实体经济的影响;二是基于我国原材料、基本建设、劳动力和生态环境保护成本上升,低端出口导向型产业升级转型对实体经济、对外贸易的影响。•(4)在以上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三方面内容:一是分析对发达国家贸易从顺差转向逆差的可能性及时间点;二是分析对发达国家贸易从顺差转向逆差后汇率由升值压力转为贬值压力的可能性及时间点;三是分析对发达国家贸易从顺差转向逆差后由外汇储备增加而产生过多美元外汇储备及美元相对人民币贬值导致的国际储备损失转向出现国际储备减少及支付危机问题。•(5)在币值稳定性方面,研究我国投资拉动型经济发展模式、房地产泡沫、政府债务、养老金账户资金不足等问题造成货币超发进而增加通货膨胀预期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6)在金融市场方面,应深入研究四方面内容:•一是由于人民币资本项目尚未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我国目前应以推行人民币国际贸易计价结算为突破口。为此,应深入研究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所面临的困境,探索突破路径。•二是深入研究我国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银行改革方案,提升金融机构经营效率进而提高金融资产质量及国际竞争能力。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障碍因素是我国银行业等金融机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总体薄弱,人民币国际化可能带来金融风险,限制资本账户的开放速度和开放进程。•三是研究在国内金融市场不完善情况下如何有效利用港澳地区比较成熟的金融机制,探讨积极稳健的推进模式及开放顺序,深入研究人民币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可自由兑换开放问题。四是深入研究汇率、利率市场化机制问题。三、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离岸市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金融机构从事本币之外的其他外币的存贷款业务逐渐兴起,有些国家的金融机构因此成为世界各国外币存贷款中心,这种专门从事外币存贷款业务的金融活动统称为离岸金融,而由此建立起来的银行体系即为离岸市场。•离岸市场提供离岸金融业务:交易双方均为非本地居民的业务称为离岸金融业务。离岸中心的特点:低税或零税率,主要向非本地居民提供服务,没有或很少管制,具有地理优越性、政府政策优惠、政治稳定等。•现实中因低透明度和极宽松的管理制度,被各类资本视为“避税天堂”,上述弹丸之地,也成为资本外逃的“中转站”。•在岸市场:相对于离岸市场,也就是指的传统的国内市场,即金融机构从事的金融活动是要受到货币发行国中央银行管辖、干预的市场。根据资金在国际间流动的方式和发展阶段可以把它分为外国金融市场和欧洲货币市场。外国金融市场又叫在岸市场,而欧洲货币市场又称为离岸市场。•通俗地讲,在岸金融市场相对于离岸市场,就是指的传统的国内市场,即金融机构从事的金融活动是要受到货币发行国中央银行管辖、干预的市场。•离岸金融市场也叫新型国际金融市场,是指同市场所在国的国内金融体系相分离,既不受所使用货币发行国政府法令管制,又不受市场所在国政府法令管制的金融市场。•自2010年以来,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与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迅速。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2012年第3季度,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达到7989.60亿元,约为2010年第1季度的43.54倍;与此同时,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由2010年第1季度的0.43%上升至2012年第3季度的12.57%。渣打银行的数据显示,2010年12月至2012年9月间,反映人民币离岸业务增长的“人民币环球指数”上升了7倍。•但由于我国资本管制的存在,使得在岸市场与离岸市场处于分割状态,再加上两个市场的监管规则不同,导致在岸和离岸市场的汇率和资产收益率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为套利提供了机会,也为跨境资本流动尤其是投机性短期跨境资本流动提供了便利,

1 / 3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