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市新型工业化“十一五”发展规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武穴市新型工业化“十一五”发展规划为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奠定现代化中等城市的坚实基础,特制定《武穴市新型工业化“十一五”发展规划》。一、总体要求(一)发展思路:继续实施“工业立市”主战略,面向世界,立足国内,围绕区间,紧扣市场,坚持空间发展抓园区,产业发展抓集群,龙头发展抓重点,市场发展抓品牌,后劲发展抓项目,循环发展抓创新,率先在鄂东实现工业化。(二)基本目标:到201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17.5%,工业增加值突破3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68亿元,工业增加值23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4%和25%;实现工业税金5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70%以上。二、重点项目医药产业6个:广药年产2万吨L-乳酸、50吨β-胡萝卜素、5吨虾青素、B2废水利用、B2扩建,迅达药业合成酮洛芬;化工产业5个:祥云年产50吨甲基吡啶磷、化工流程性制造系统集成、磷石膏综合利用、无机精细化学品开发、年产40万吨高浓度复合肥;建材项目2个:华新二、三期工程、永安玻璃项目;机械产业4个:梅园100万只镶圈和内冷油道活塞、长江工具高效潜孔钻具、兴达车桥扩建、武师天平真空相变导热节能空调器研发;农产品加工产业项目4个:金百利10万吨啤酒扩建、花桥粮贸3万吨大米精深加工、百万头优质生猪精深加工、万吨佛手山药保鲜加工。争取引进项目:石油化工、环保纸模系列产品、燃料酒精联产酵母等。三、任务措施(一)以建设“沿江工业带”为重点,优化工业布局。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产业升级为主导,围绕“江”、“路”两条轴线,按照发展“一带”(田镇、武穴、龙坪、万丈湖沿江工业带),激活“五块”(刊江、石佛寺、梅川、花桥、余川),壮大“五园”(武穴高新技术产业园、团山工业园、火车站工业园、祥云精细化工园、华新新型建材工业园),做强“六业”(医药、化工、建材、机械、轻纺、农产品加工业),构建武穴工业“内张外延”的发展平台。依托沿江港口资源和产业聚集优势,建成田镇建材、盘塘化工、武穴船舶修造、城东医药、龙坪轻纺五大工业区,形成“沿江工业带”;依托省市干线、沪蓉高速、京九铁路等交通区位优势,扩张建设湖北武穴经济开发区和火车站工业园;启动“多菱”机械行业,整合相关企业,规划建设城北机械工业园;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开发建设梅川、大金、花桥、四望、大法寺集农产品加工扩散为一体的加工工业小区。到2010年,总体要形成工业、港口沿江配套,园区沿路联通,工农产业互动,资源区内互补,产业链条紧密,市场纵横吞吐,循环发展有序的现代市域工业经济新格局。(二)以发展产业集群为重点,壮大产业支柱。以全市工业布局为依托,以江路园区为发展主平台,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壮大产业支柱。突出发展医药、化工、建材三大支柱产业集群,形成核心产业基地;培育壮大机械、纺织、塑料、食品四大传统产业,夯实产业发展基础。通过内部实行产业整合,外部推进区域协作,实现产业升级。1、医药产业集群。以广济药业为龙头,以高新技术产业园为基础,巩固和发展中国核黄素生产基地,加快新产品研发步伐,扩大新产品生产规模,提升产品快速进入市场的能力,延伸产业链,实现规模扩张效应。利用广药的品牌优势和医药产业高新技术效应,提高企业集中度,加快产业集聚,引领我市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到2010年,医药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2、化工产业集群。以祥云为龙头,以盘塘、黄家山为基地,以农化产品为主体,重视提高技术研发与培植能力,做强硫化工,做深磷化工,做优精细化工,加速规模扩张。重点吸引国内外一流化工企业集聚,使我市化工产业形成链式结构,使盘塘地区成为集化工产品研发、生产、贸易、信息等功能为一体的化工产品生产基地,引领我市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到2010年,化工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3、建材产业集群。以华新为龙头,以田镇建材资源为依托,加快华新二、三期工程建设,努力把田镇建成中南地区最大的水泥生产基地;将粗放型建材企业整合为集约型建材企业,延伸开发精细硅、钙产品系列,形成新型建材产业链,推动田镇地区水泥企业向“龙头”靠拢;推动一批粗放型建材企业整合转型为建材配套企业,综合开发利用建材资源,引领我市建材工业循环发展。到2010年,建材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4、机械制造产业。以兴达车桥、长江工具为主体,以城北机械工业园为核心区域,实施机械产业大整合,启动振兴“多菱”品牌,重点发展整机及总成等产业带动性较强的生产企业,全力打造一、两个产品品牌,扩大产业品牌效应。重视汽车配件、船舶修造、农业机械、矿山机械和小五金等生产企业的发展。到2010年,机械制造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5、纺织服装产业。以信德、洋龙为龙头,以武穴、刊江、龙坪、花桥为纺织服装产业的集聚地,充分利用我市劳动力资源,积极引进纺织、服装企业到我市落户。支持龙头企业打造企业品牌,加快园区平台建设,引导纺织、服装产业与周边地区开展技术协作,使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在鄂东地区形成优势地位。到2010年,纺织、服装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6、日用塑料产业。以楚威日塑为主体,以龙坪为核心区域,引导和鼓励楚威日塑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的步伐,提升核心技术,促其做大做强。大力支持楚威日塑配套企业的发展,快速完成原始积累,使龙坪塑料产业形成一定规模。到2010年,塑料产业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7、食品加工产业。依托我市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企业众多的优势,加强规划,实行产业梳理与整合,推行产业分组集合。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形成四个乡镇级特色产业:一是以武穴为核心区域,以美雅酥糖为龙头,全面整合全市酥糖经营,大力发展酥糖生产,培育武穴酥糖特色产业;二是以梅川为核心区域,以黄鹤楼排粉厂为龙头,重视米粉产品多次转化,不断扩大米粉制品品种,培育梅川米粉特色产业;三是以石佛寺为核心区域,以奇奥为龙头,进一步壮大现有饲料生产规模,抓紧盘活鄂东饲料存量资产,培育武穴饲料特色产业;四是以大金为核心区域,以大金板鸭厂为龙头,大力推进鸭制品深度开发,培育大金鸭制品特色产业。在“黄鹤楼”、“美雅”等品牌效应带动下,将酥糖、米粉、饲料、鸭制品四个特色产业做专、做精、做大,使我市食品加工产业成为一个新的特色支柱。到2010年,食品加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三)以实施“3310”工程为重点,培育工业“巨人”。全力实施“3310”工程,重点培育33家不同档次的骨干企业。“十一五”期间,培育3家销售收入过20亿元(或税收过亿元)的主力企业(广药、祥云、华新);培育10家销售收入1亿元—5亿元(或税收500万元—1000万元)的强力企业(中牧安达、金百利啤酒、信德纺织、楚威日塑、迅达药业、龙翔药业、伟业药化、富源表业、洋龙服装、兴达车桥);培育10家销售收入5000万元—1亿元(或税收300万元—500万元)的骨干企业(长江工具、成都彩虹、东磁集团、东金磁钢、海铭星集团、长江纸业、梅园活塞、奥得赛、龙腾服装、百达建材);培育10家销售收入2000万元—5000万元(或税收100万元—300万元)的优势企业(麒麟五金、精华轻纺、立昌玻璃、福康油脂、花桥粮贸、万方肉联、广力制造、东方旅行、江隆棉业、鸿达棉业)。举全市之力,全力支持广药、祥云、华新3家企业发展,力争在2010年前将三大集团建成为销售收入过20亿元、税收过1亿元的企业;重点支持中牧安达、金百利、楚威日塑、信德纺织、龙翔药业、伟业药化、迅达、兴达车桥等20家企业壮大成年生产规模均过亿元的“强力集团”;积极支持海铭星、麒麟五金等富有发展基础的骨干企业培育成年生产规模均达亿元的“潜力集团”。要扶持6家骨干企业(广药、祥云、金百利、伟业、迅达、楚威)进入全省中小企业50强、民营企业50强。(四)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打造精品名牌。大力扶持企业创造自己的核心产品、核心市场、核心技术,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以产品开发为龙头,以技改项目为载体,促进企业产品优化升级,开发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名、优、特、新强势品牌产品,使现有品牌更响,历史品牌复兴,新特品牌诞生。“十一五”期间,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推出3个国际认证产品,争创2个中国名牌,1个中国驰名商标,5个国家免检产品,8个省级名牌,10个省级著名商标和10个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通过提高生产技术,优化工艺流程,强化质量检测,使广药“索宁牌”核黄素、祥云集团“祥云牌”磷酸一铵、迅达药业“恒友牌”酮洛芬产品获得国际认可证书,扩大国际市场影响;通过更新技术,更新设备,更新工艺,使“金龙牌”钎具、“亚牌”车桥总成、“楚威牌”塑革、“彩虹牌”蚊香系列、“立昌牌”玻璃、“龙腾牌”成衣等产品取得国家产品质量免检证书,拓宽国内市场领域;通过改造技术、改进工艺、改善环境,使“美雅牌”酥糖、“黄鹤楼牌”米粉、“大金牌”板鸭、“两路牌”皮蛋、“百园牌”生姜、山药等食品成为叫得响的省部级名优品牌,开辟新的市场空间;通过启动振兴、挖掘扶持、培育创新,使具有国际影响的“章水泉”竹器、获得国家银质奖的“多菱”牌动力机械、省级名牌的“蝴蝶牌”木钟得到振兴和恢复壮大,焕发新的生机。(五)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重点,发展循环经济。突出以园区为载体,以企业为依托,以科技为先导,大力扶持环保和综合开发利用项目;科学制订环保综合治理规划,根据园区产业布局,建设污水处理系统,严格控制污染项目进入工业园区;加快淘汰落后的高能耗产品,实现内部“链条式”发展,提高全市资源、能源利用率,降低工业水耗、能耗、物耗和污染;系统开展园区工业环保评估,强力推进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标志认证,鼓励企业推广应用节能技术,全面提升企业循环生产能力,从根本上转变我市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六)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增强发展后劲。切实加强工业项目建设力度,举力攻克项目难关。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政策为推力、以部门为依托、以环境为保障的项目运作体系。实行期望项目抓公关,签约项目抓报批,开工项目抓进程,建成项目抓见效。重点实施22个新上的开发改造项目,推进我市工业规模升级、技术升级、产品升级。(七)以人才培育为重点,加大企业家队伍建设力度。坚持把培育企业家队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环节来抓,建立健全企业家成长的激励、考核、监督、约束机制,营造企业家成长的良好氛围,努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现代创新精神的现代化民营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