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政治制度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比较政治制度1、苏东剧变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社会主义研究的主要流派?(一)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流行于西欧北美,是西欧影响最大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以实现政治民主、经济民主、思想民主和社会民主的社会主义为宗旨。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主张用和平渐进方式,利用民主、议会手段实行社会的改良。反对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和共产党的领导,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和政治多元化。社会主义不再是要努力建立的一种制度,而只是关于民主、自由的价值观念。民主社会主义是把资本主义民主手段与社会主义发展目标揉和在一起的一种社会改良主义理论。(二)“第三条道路”的社会主义“第三条道路”是西方新左派为了把自己与老左派和新右派区别开来而量身定做的标签,是用以表明自己所走的是一条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新道路。认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社会正义,应当建立合作包容型的新社会关系,主张应该由政府管理型向治理型转变,激发市民社会活力,以之作为与政治国家相对的民间领域,对政治权力的滥用发挥制衡作用。奉行“中间路线”,主张走折中路线改革福利制度,强调个人对自己负责。“第三条道路”实质上是社会民主主义在现代条件下的新变种,体现着欧洲社会民主主义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它试图融合社会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基本理论和价值观念,发展一种适应全球化时代的新的政治民主形式。(三)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是在原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受挫、西方世界凯恩斯主义失灵的情况下,西方一些左翼政党和理论家倡导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认为社会主义不但不排斥市场,而且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不可或缺的,应从市场就是资本主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的误区中走出来,将市场经济与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结合起来。市场社会主义在80年代以来受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导向的改革的影响,迅速扩大其影响范围,许多市场社会主义者也纷纷将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探讨推向更深的层次,提出了许多所谓市场社会主义的模式。(四)生态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兴起的生态运动,80年代末90年代初臻于成熟,影响日益扩大,号称资本主义、共产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之外的“第四种力量”。生态社会主义从关心人类前途和命运的人文主义立场出发,认为人类生态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造成的,是资本主义制度矛盾和危机的结果,为此提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拯救地球”的口号。生态社会主义谋求“绿色”和“红色”两种政治力量的汇合,主张把生态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结合起来,力图开辟一条既能消除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保护地球上人类生存的绿色环境,又能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最终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五)女权社会主义女权社会主义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包括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和社会主义女权主义两个前后相继的流派。80年代末90年代初,女权社会主义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后现代主义对女权社会主义产生了广泛影响。(六)现代托派社会主义托洛茨基主义是在20世纪20、30年代苏共内部斗争中形成的。1938年,他在巴黎领导建立了“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相对于共产国际,被称为第四国际。托洛茨基认为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革命是“世界革命”,是“不断革命”。托洛茨基严词批评斯大林的个人集权化和苏联社会的官僚化,最早预言了苏共和苏联的解体,认为苏联是“由新的特权阶层来管理的并被他们叛卖了的国家”,认为“党内民主的死亡导致工会和其他所有非党群众组织内的一般民主的死亡”,而这样的政党和国家,迟早要灭亡。(七)总体性社会主义总体性社会主义产生于西欧发达国家。它强调,应该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上实现社会主义,不仅要比资本主义生产出更多东西,而且要把这些东西分配得更合理;不仅要消灭贫困和对抗,而且要改变人类生存性质,真正充分地满足人的意识和情感、劳动和休闲、道德和美学等方面的需要;不仅要消灭阶级差别以实现人们自然和谐、全面自由的发展,而且要排除集权政治以实现全体的、自发的、自治的、直接的民主。在实现手段上,它主张推进生产发展和社会改良。(八)欧洲共产主义欧洲共产主义理论由曾担任意大利共产党总书记的社会主义理论家贝林格提出。其纲领主要是:用和平民主手段而非暴力手段夺取政权,对现成的国家机器进行改造更新,而非打碎废除;不实行共产党的绝对领导而建立多党联盟来领导国家,共产党在多党联盟中充当政治指导者;不实行工农联盟而建立一切民主力量、进步力量团结合作的广泛联盟。(九)伊斯兰社会主义伊斯兰社会主义思潮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末,40年代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发展,1928年埃及爱资哈尔大学校长哈桑·巴纳创建了穆斯林兄弟会,该组织迅速在北非及中东地区发展,并成为一种政治团体,宣称信奉伊斯兰社会主义。提出并阐述这一理论的主要人物是穆斯林兄弟会的理论家格罕扎里,在1944年发表的《伊斯兰教和社会主义制度》、1950年出版的《伊斯兰社会主义以及向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挑衅》等文中,系统论述了伊斯兰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十)后工业社会的社会主义这种思潮明显受当代的西方后工业社会理论的启发和影响。是将西方流行一时的“后工业社会”理论与共产主义思想信念结合起来,为后工业社会所作的制度、体制及价值观念的解释。后工业社会的社会主义者认为,在后工业社会中,人类面临如生态环境、资本短缺、人口爆炸、失业、核武器的威胁等问题,只有通过共产主义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共产主义是人类发展的共同归宿和必然规律。(十一)后社会主义所谓后社会主义一般是西方学者对原先实行以苏联模式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主义国家经过反省、改革后,所选择的新发展道路的称谓。后社会主义者认为,以往的社会主义是不成熟的、教条化的社会主义,而后社会主义则是相对成熟的、符合各社会主义国家实情,以社会发展、公平、民主、效率为理念的社会主义。(十二)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所构想的主要有两种取向:其一、工人自治取向的社会主义模式:科尔施提出的“实践社会主义”模式;葛兰西提出的“工厂委员会的社会主义”模式;列斐伏尔提出的“工人自治的社会主义”模式。其二、人道主义取向的社会主义模式:马尔库塞提出的“自由社会主义”或“解放的社会主义”模式;弗洛姆提出的“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模式;萨特提出的“有人性的社会主义”或“非独裁型的社会主义”模式。2、当代西方社会各种社会主义思潮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首先,从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宣传的思想观点来看,都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理论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质疑,认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许多成分是不科学的,或是跟不上形势发展、已经过时了的,因而社会主义理论需要修正和发展.如民主社会主义者认为,社会主义思想是多元的,不应单纯以马列主义作为唯一的理论来源,应以人类业已形成的一切优秀成果作为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他们反对一党制,反对马列主义的指导地位,反对公有制占主体.市场社会主义紧紧抓住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理论,大肆渲染马克思主义的非科学性和“过时论”.后社会主义、后工业社会的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则更多地以时代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来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其次,以苏联模式为特征的现实社会主义的一系列严重失误和弊端,也促使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社会主义者思考社会主义的新模式.众所周知,50年代以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加上苏联在处理党际关系和国家间关系上的大党主义、大国主义,极大地败坏了社会主义的声誉,促使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社会主义者开始探求社会主义的新模式.他们认为苏联社会主义其实是官僚主义、极权主义,形成了一种计划加行政命令的简单的僵化体制.在这种体制中,教条主义和官僚命令大行其道,而人的需求、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社会的公平和效率、民主和自由被忽视,资源被大量浪费,军事工业和核武器得到了狂热的发展.因此,必须寻求一条新的社会主义的发展途径.最后,当代西方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出现程度不同地与当代西方社会的巨大变化或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的某种趋势有关,是当代西方社会发展变化的一种理论反映.50年代以来,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当代西方社会也体现出了一些新的极为重要的发展趋势.因而,必须从理论上对这些新变化、新趋势作出新的解释.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来讲,也必须顺应西方社会的新现实、新形势,更新理论观点,使之能适应、反映和预测当代西方社会的巨大变迁.因此,当代西方社会主义思潮也是当代西方社会发展变化的产物。3、结合实际谈谈您是如何理解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是从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实践,是继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到科学以后,人们对社会主义思想认识上的一次巨大的历史飞跃。前苏联模式最基本特征在于政治上高度集权,经济上文化上高度集中,主要特点:一是经济上,生产资料采取单一所有制形式,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实行高度集权的中央管理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方针。二是政治上,推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党单独执政的政党制度,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领导体制,干部委派制和职务终身制的干部制度,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三是文化上,对各种文化单位实行由国家包下来的管理体制,并采取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舆论一律,思想单一化。在认识和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时,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地、实事求是地评价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苏联模式是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纯粹的、非商品的、非市场的”社会主义理论与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战时共产主义实践相结合。实现这种社会主义的基本标准不是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也不是人民群众生活的富裕程度,更不是国家政治制度上的民主化,而是以行政手段对社会各方面的控制程度,其最大特点就是与资本主义的对立性。通过这种模式,20世30年代苏联实现了工业的高速发展,在短期内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与农业化,建立了强大的国防体系,并为苏联取得反对法西斯德国的卫国战争的胜利准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但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也存在很大的局限,过左的急于求成的路线是生产关系超前于生产力水平,过早建立的僵化的社会主义公有制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尽快发展;党政军官僚集团于人民大众的矛盾雪上加霜,更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限制、窒息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活力;是在思想文化领域管理模式的简单化和公式化,政治过多干预学术,影响了文化和学术的正常发展;并且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文化管理体制不利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建设,造成了人民群众对最高领导人的盲目的个人崇拜。从国际影响来看,苏联社会主义的建立,苏联模式的确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样板”和普遍规律得到推广,促进了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十六国的迅速蔓延,促进了社会主义国家建国初期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的发展。但是其历史局限性和其大国主义作风也给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后果,为日后的苏联解体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巨变买下了伏笔。总之,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种社会主义实践模式。但由于它是在苏联国情各种复杂因素的制约下进行的最初探索的成果,因此它在各方面都存在许多弊端。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苏联共产党领导人的长期背离科学社会主义。苏联政治生活中形式主义的教训是深刻的,是值得我们认真汲取的。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及其历史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特殊国情下产生的,并在社会主义初阶段长期指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它是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智慧的结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一)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时代主题已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