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考试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填空:1、“比较文学是一种以寻求人类文学共通规律和民族特色为宗旨的文学研究。它是以世界文学的眼光,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各种文学关系进行的跨文化的研究。”2、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即“三种关系”: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学科交叉关系。3、比较文学研究的性质即“四个跨越”: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4、比较文学的“三个特性”:开放性;宏观性;文学性。5、可比性的三个条件:文学性、跨越性、相容性6、流传学研究的模式:直线式、辐射式、交叉式、循环式。7、渊源学的研究类型:中国文学中的外来渊源(如中印文学关系)、外国文学中的中国渊源(如日本和歌集《万叶集》与中国文学);研究方式有印象渊源、口传渊源、笔述渊源、孤立的渊源、集体的渊源。8、传媒的变迁:口传、文字、视像、网络。9、一般而言,文体分类的依据大体包括:体裁样式;功能与功用;风格特征;主题与题材。10、主题学的一般分类:题材研究、母题研究、情境研究、意象研究、典型的人物形象研究名词解释:1、可比性: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同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和前提。在比较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这种学理依据不断拓展。可比性是一种客观存在。2、影响:指一国作家从外国作家、作品中获得一些新的思想与艺术因素,并有机地融入到自己的创作过程中去的现象。3、流传学:又称誉舆学,传统影响研究的模式之一。研究放送者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4、渊源学:从接受者的立场,探讨作家作品的来源,分析他们所受到的各国、各民族、各语种文学的影响。5、媒介学:主要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之间产生影响联系的具体途径、方法手段及其原因与规律。即,研究一国文学是怎样传播到另一国去的。6、形象学:是20世纪60、70年代诞生的一门比较文学的分支学科。它研究“他者”的形象,即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现象中异国形象的研究。如,“晚清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伏尔泰笔下的中国形象”。7、平行研究:指将那些有“可比性”而没有直接联系的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异同,并导出有益的结论。8、“缺类”现象:指一种文体在某国或某民族文学中存在但在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中却没有,或者,即使有,其实质或表现形式又相差甚远的现象。9、情境研究:探讨情境怎样从一个国家(民族)传入另一个国家(民族),从一个作家笔下传到另一个作家笔下,从而揭示出情境中的具体变异及其过程,寻觅到这些情境的鲜明的时代色彩、民族特征和个人风格。10、意象:主题学中的意象,指的是某一民族,某一国家中具有特定意义的文学形象或文化形象。11、接受研究:以接受理论为基础,着重研究不同民族的文学和读者(读者层和社会)之间的关系。12、跨学科研究:即“涉及两门以上学科的研究”,作为比较文学的扩展,是一种在保持文学主体性的条件下,探讨文学与其他学科关系的科际性研究。比较文学诞生作为一门学科最终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其诞生标志:(1)杂志出现1877年匈牙利的梅茨尔创办《世界比较文学》1887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1901年又创办《比较文学史研究》(2)理论著作问世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3)作为一门正式课程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1870年,俄国维谢洛夫斯基在彼得堡大学开设总体文学讲座;1871年意大利桑克蒂斯在那不勒斯主持比较文学讲座;同年,谢克福德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开办“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讲座;1892年,法国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创办了比较文学讲座。(4)学位论文与工具书出现1895年戴克斯特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卢梭与文学世界主义的起源》;1895年贝茨完成博士论文《海涅在法国》,并于1899年发表了《比较文学目录初稿》;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完成《十九世纪文学主潮》(1872-1890)。比较文学的主要分支(重要实践)“神话学”(神话和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文类学(诗歌小说戏剧的比较研究)主题学(题材主题母题形象情境研究)形象学(一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研究)比较诗学(文艺理论的比较研究)科际整合(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可比性的内容:1、同源性:影响研究的可比性(1)寻求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学的同源性关系如:鲁迅与夏目漱石典雅(2)内容:影响的种类、流传途径与接收方式(翻译;改编;模仿;借用……)举例:《奥赛罗》传到巴黎,手帕→丝巾或项链(影响的种类)狄丝黛尔《让它被忘掉》→闻一多《忘掉她》(效仿)2、变异性:变异学的可能性3、类同性:平行研究的可比性(1)确定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现象的同类性,在同一基点上进行比较。(2)两种情况:对等同类比较;不对等非同类比较例证:《浮士德》与《西游记》一部诗剧,一部小说;前后相距三百多年;一个是老学者浮士德,一个是神猴孙悟空;一个是典型的西方民间传说;一个是印度教和佛经中结合中国的民间故事而广为流传的传说。4、异质性与互补性影响研究“影响”实现的三个条件1、影响者的条件:要有释放的能量例1:20世纪的西方文论,对中国90年代以来的文论体系的影响。例2:20世纪的中国作家在西方2、接受国的条件(1)政策环境(2)民族文化心理结构(3)艺术传统例:十四行诗未能在中国形成气候;西方叙事文学可以长驱直入(4)时代机遇3、被影响者内在条件:个性与气质影响研究的途径经过路线起点—————————————终点放送者传递者接受者流传学媒介学渊源学文学流传的五种形态1、从个体到个体:单向流传例:狄更斯→老舍2、从个体到群体:多向流传例:泰戈尔及作品→“五四”时期诗人3、多波次、多向度流传例: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4、从群体到个体:聚合流传例:(罗马)奥维德希腊罗马神话传说意大利故事莎士比亚(罗马)普鲁塔克(罗马)普劳图斯(西班牙)蒙特马约尔5、从群体到群体:多线与交叉流传例:唐诗——20世纪初期一大批美国诗人流传学与渊源学的区别流传学渊源学渊源学特点:影响渊源的追溯起点明确终点明确实证性研究放送者接受者↓↓接受者发送者译介学媒介的承担者1、个人媒介“接受者”、“放送者”国家的媒介者第三国的媒介者2、团体与环境媒介外国文学研究者的集团、文学沙龙、新闻、杂志等文学集会、官方的某些文化交流活动和开放城市3、文字与材料媒介译介学与传统的翻译研究的区别传统翻译媒介学研究类别语言学文学研究研究角度语言转换的技巧、标准译者、译作、翻译行为,跨民族文化的交流研究重点语言转换过程及相关理论不同文化、文学交流研究目的总结、指导翻译实践分析文学交流、影响等媒介学的研究范畴:1、对文学翻译及相关翻译理论的研究2、翻译文本与原文对照,不同译本的比较,译本的变异等。3、翻译大家及译著风格朱生豪、傅雷、戈宝权、张谷若……4、翻译文学史研究翻译文学史的圭臬之作:阿英《翻译史话》不同于外国文学形象学的主要理论(一)形象1、理解:莫哈:“它是异国的形象,是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最后,是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的形象。”2、与一般文学研究中形象的区别:研究范围:异国异族形象存在方式:“存在于作品中的相关的主观情感、思想、意识、客观想象的总和”研究重点:形象形成背后的文化差异3、“形象”特征被动性:以自我的文化观念模式去塑造程式化:形象生成后趋于程式化、定型化偏离性:他者偏离现实中的客观存在(二)社会总体想象物1、定义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巴柔认同性相异性保罗·利科意识形态的乌托邦的对待本土文化的态度美化贬低对待异国文化的态度贬低抬高对他者的态度憎恶狂热形象学研究内容及方法:(一)形象学的研究内容1、注视者(1)当代形象学研究的重心。(2)受先见、身份、时间等因素的影响。2、他者(1)巴柔:“对异国认识的总和”,不仅指涉人物形象。(2)异国肖像、异国地理环境、异国人3、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注视我———————————他者“我”眼中“他者”形象——丑陋的洋人“我”创造出的“他者”——自卑的洋人“他者”反映“我”形象——自满的国人形象学的研究方法:1、外部研究:文化层面、作家研究2、内部研究:词汇、等级关系、故事情节研究范例李白乐府诗《上云乐》中的狮子形象“五色狮子,九苞凤凰。是老胡鸡犬,鸣舞飞帝乡”研究思路:(1)西方文化中的狮子形象,大都象征凶猛和高贵。(2)中国没有本位意义上的狮子。(3)转变原因动物驯化心理因素(现实的恐惧)社会文化传统平行研究1、前提:文化的普适性与差异性性质:文学性具体类型:求同研究、求异研究研究对象:内容、形式价值:可比性2、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的区别区别影响研究平行研究研究对象有实际交往的影响联系事实无实际影响联系的各文学间、文学与其他学科间的关系研究目的溯源求根探寻文学共同规律上升为理论新识研究方法实证、考据审美、批评3、四点注意:(1)选择的研究对象要有严格限定。(2)处理好不同民族文学的异质性。(3)求同与辨异要更深地思考并提出问题。(4)丰富的知识积累与理论修养。主题学1、发展国外•发端:德国的民俗学研究•里程碑:1968年美国学者哈利·列文专论《主题学和文学批评》国内•发端:民俗学•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趋活跃。2、母题与主题母题是对事件的最简归纳;主题是一种价值判断母题是具体的,具有客观性;主题是抽象的,具有主观性;主题是母题的具体体现;母题是潜在的主题;母题着眼点偏在同;主题着眼点偏在异。母题数量有限;主题的数目在理论是无限的。例证1:《红日》与《珍珠港》前者的主题:宣扬革命战争的正义性。后者的主题:渲染战争摧毁人性美好的东西。母题:战争例证2:《伊索寓言》中“农夫和蛇”的故事情节:一个农夫被蛇咬的故事主题:“怜惜恶人应受恶报”;“恶人的本性并不因受到怜惜而改变”……母题:农夫被蛇咬例证3:“一个男人和多个女人”的母题拜伦笔下的唐璜。讽刺恶浊的社会;《金瓶梅》中的西门庆。“戒淫”比较诗学1、比较诗学:(1)是从跨文化的角度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进行的比较研究。(2)通过对各种文学现象的理论体系的研究,发现全人类对文学规律的共同认识。(3)追求的目标是一般诗学(总体诗学)2、诗学与比较诗学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都以文艺理论作为学科中心,都在探讨文学的基本规律。(2)区别: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3、比较诗学的产生(1)西方比较诗学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艾田伯明确提出“从比较文学到比较诗学”的基本看法。(2)中西比较诗学的兴起与发展严格意义上的比较诗学研究由王国维开端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大陆比较诗学兴起4、研究对象(1)文艺理论批评体系的比较研究。(2)理论范畴和批评术语的比较研究。(3)理论大师或批评大家的比较研究。5、研究类型:(1)对比研究(2)阐发研究(3)流变研究(一种对文学理论批评在不同国度传播和流变的研究)接受研究1、定义:以接受理论为基础,着重研究不同民族的文学和读者(读者层和社会)之间的关系。2、内容:对同一文学作品的意义理解所产生的认识差异;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对异域文学作品的接受;不同作家对不同异域作家作品和思潮的接受;异域文学进入本土后是如何被本土作家改写、再创造而终至发生变异的。阐发研究法1、定义:是用一种民族文学的理论和批评方法去解释另一种民族文学的理论和作品,即用异文化理论解释本土文化、文学。2、名称的提出:1978年,台湾学者古添洪《中西比较文学:范畴、方法、精神的初探》。3、研究内容:(1)、文学理论对文学现象的阐发。例:用结构主义理论分析《救风尘》(2)、理论对理论的相互阐发。(3)、跨学科研究范围内的阐发研究。4、主要的研究方式(1)作品阐发指运用生成于一文明中的文学理论模式去对生成于另一文明中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评论。例证:《常事不书:用“陌生化”原则看红楼梦的形式结构》(2)理论阐发指不同文明间文学理论的相互借鉴、阐发。如:美国学者唐纳德·A·吉布斯的《阿布拉姆斯艺术四要素与中国古代文论》。刘若愚的《中国文学理论》(3)科际阐发指跨越性的借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来展开对于文学作品或文学观念的分析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