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文|财务管理硕士毕业论文范文|财务管理毕业论文模版(参考文献中国知识写作网)财务管理硕士毕业论文范文|财务管理毕业论文模版在1995年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社会问题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以“人人共享的社会”作为大会主题。会议最终通过的《行动纲领》对“人人共享社会”的含义描述为:一个人人共享的社会,是一个包容的社会,是一个根据所有人的需要和能力调整自身结构和动作,并调整自己的政策和计划的社会,其目的是发挥全体社会成员的潜能,并为所有的人谋取福利。“共享”是一种公共服务模式的创新,既是人类生存资源的共享,也是社会成员发展机会、社会发展成果的共享。’应当说,“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目标对于我国的政治发展、行政发展和社会发展至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党和国家领导人审时度势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治国方略和发展目标。这不但是政治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宏伟蓝图,也是对包括政府传播创新在内的政府体制改革、行政职能转换和公共服务创新提出的总动员和大方向。因此,我们对于我国政府传播的趋势分析和发展展望,将紧密结合和谐社会建设和服务型政府构建的现实要求,从公共信息传播促进行政创新、“人人共享”及社会和谐和等维度加以全方位扫描。第一节我国政府传播的发展需求分析我国政府传播是公共管理和信息传播的结合,是公共服务与信息共享的交融。要分析我国政府传播的发展趋势,应当首先全面认识我国政府传播在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信息共享等方面所直面的公共需求。以人为本,应需而动,是我国政府传播创新发展的基本路径。以下,从三个层面对我国政府传播的总体需求进行分析。一、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内在需求我国政府传播创新,是政府改革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8m*w;J#_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服务型政府建设将是我国政府改革的基本定位。因此,服务型政府建设从政府行政创新的“内部”给政府传播提供了制度保障,也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所谓服务型政府,“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2根据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的研究总结,我国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是各级政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积极探索。从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改革的意义上说,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管理改革的目标选择。服务型政府的提出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结果,是人类管理理论精华的积淀。它依托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依托公共性理念,构建于现代民主、法治理论基础之上,呈现出丰富的内涵。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要求来说,其主要内涵为:首先,“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服务型政府的治理理念。“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参见王敏、王乐夫.《公共事务的责任分担与利益共享—公共事务管理体制改革与开放的思考》.《学术研究》,2001年,第11期:55一57页.2刘熙瑞.《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7期:18一21页.务,请人民评判,让人民满意”,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本要求。其次,“有限政府”是服务型政府的发展目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政府不再是无所不为的“全能型政府”,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有限型政府”。再次,“依法行政”是服务型政府的行为准则。法治之下的政府权力是一种有限权力,政府在权力、职能、规模上皆受法律的明文限制。其四,“顾客导向”是服务型政府的工作模式。政府服务要以人民诉求为导向,做到“想为人民所想,急为人民所急”,以公众的期望决定政策和策略的设计,以公众的需求决定服务的内容,以公众的满意度衡量政策执行的成效,以公众的评价决定政策变迁的方向。其五,“违法必究”是服务型政府的问责机制。责任政府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理念,是对政府公共行政进行民主控制的制度安排。’从本质上说,服务型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善治政府。为人民服务,除了在主观态度和作风上的转变之外,还应当在客观上让人民群众知道“谁在为我服务”、“应该怎样服务”和“服务失准该怎么办”。“服务型政府不仅仅是透明与开放的政府,在政府服务中还应强调政府与公众双方在供给与选择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的信息交流”;“政府必须借助各种传播沟通条件,加强与公众的联系,在联系过程中交流服务信息,使政府的各种决策活动和行为在公众的参与过程中得到很好的宣传与接受,并依据行政行为的公共效应通过反馈机制来改善自己的服务。”’可见,加强信息双向交流,是完善政府服务,塑造政府形象的应然选择。政府“内部”的行政改革和职能转变,产生了对政府传播的内生性变革需求。二、社会发展及公民参与的外在需求改革开放20余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在发展繁荣的背后却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会隐忧。根据对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统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高发凸显期。所谓社会矛盾的高发凸显,就是指由于传统社会的结构性障碍,在经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出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脱节,利益分化与利益共享的矛盾,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导致一系列的负面社会后果。根据世界银行1997年发布的一份题为《共享不断提高的收入》的报告中指出,中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基尼系数是0.28,到1995年是0.38,到90年代末为0.458,濒临基尼系数的警戒线。可以说我国已进入了一个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错综复杂且交错出现的敏感时期,由各阶层、群体之间的分配差距拉大,到社会全体成员保障保险制度的不完善,将可能导致一系列的社会不和谐现象的频发。由利益结构调整引起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在明显增加,主要表现在农村征用土地、城镇居民拆迁、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等事件中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日益严重,当地政府与一些群体之间关系紧张,重复上访和集体上访现象、群体性事件也有所增加。和谐社会构建是在利益转型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利益矛盾与利益冲突,将成为我国今后社会生活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j社会的失谐与调谐,必须有一个能够得到最广大民众认可和参与的公共领,参见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服务型政府:我国行政改革的日标选择》.载《人民日报》2005年10月28日第九版.2徐振岭、王永雄.《重塑政府形象:理念、动因、路径》.《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l期:22一24页.,参见张风奎、张志宇.《打造责任政府:通向和谐社会之路》.己收入“政府转型与建设和i皆社会”国际论坛论文集.域,以进行有序的利益表达、利益诉求。;s'q/G%E1hS-^8'否则,不同利益者无法形成“对话”,只能陷于彼此隔阂与相互孤立乃至对立的境地,致使相互协调与社会和谐失去民意基础。于是,供所有社会成员交流信息、意见和观点的公共领域就成为一种必然之需。有学者指出,在社会利益格局分化和失衡的条件下,将导致不同利益群体显性化的基本事实。只有建立起保证不同利益取向的公众所客观形成的不同利益集团,在社会秩序和制度的约束下以政治参与者的身份表达利益和平衡利益的有效机制,社会张力才能保持在可控限度内,社会的和谐运行和发展才能持续。而代表全体公众的利益的政府必须通过各种政治决策和公共政策使社会的利益格局达于均衡,其前提就是全体公众的利益能够充分表达,不同群体的利益能够被充分地反映。如果说政府必须代表全体公众利益是一个实证性问题的话,那么政府应该如何代表全体公众的利益就是一个规范性的问题了,这其中包含了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应该如何表达,及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应该如何实现利益均衡的问题。‘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多元化利益的协调与和谐成为解决诸多矛盾问题的关键所在。“事实表明,较高水平的政治参与常常导致国民产品更平等的分配”。5C0^9E.~,jBg6s/e2因此,对于政府传播所提出的要求在于:将政府改革的制度趋向充分传播出来,避免暗箱操作;将社会利益主体的声音传播出来,促进社会公共领域中的对话与交流。这与有些学者所提出的“政府职能社会化”问题相似,即政府在因应社会需求过程中出现的“政府职能市场化趋向,增强公民自主性的趋向,拓展社会组织自治空间的趋向,强化和优化社会管理职能的趋向。政府职能社会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与社会应当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并在二者之间建立起公共事务管理的责任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这样才能有效地满足公众的需要。”3也有学者提出“政府职能外移”的概念,即认为政府通过与其他非政府组织之间的职能重新调整和组合,把政府职能的重点逐步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把那些不应由政府行使的职能逐步“外移”转向行业协会、企业、城乡社区和社会中介组织等。在由社会中介组织承担起政府转变职能中“外移”出的部分微观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时,增加公民利益表达的渠道及其有效性,提高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积极性并保障公民的权利。同时,“提升社区自治能力,创建有特色的城乡社区。社区同社会中介组织一样都是政府职能外移的载体,社区在承担政府‘外移’职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政府从1988年以来陆续颁布了《基金会管理办法》、《社团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公益事业捐赠法》等多项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颁行对促进人们通常所说的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大有裨益。20多年来,我国非政府组织从1965年全国只有社团6000多个,发展到2001年底全国共登记各类社会团体12.9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8.2万个。这些组织不但开辟了新的公共活动领域,而且承接了部分的政府职能,在扶贫济困、促进就业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也有的学者将这种社会协调机制称为“市民社,文力.《利益群体显性化:利益表达和均衡的有效机制—多元利益集团是和谐社会的“内生”变量之一》.已收入“政府转型与建设和谐社会”国际论坛论文集.‘[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王乐夫、李珍刚.《论中国政府职能社会化的基本趋向》.《学术研究》2002年,第n期:10一14页.4杨代贵.《论政府与社会间的职能转移》.《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l期:33一35页.会”,提出“所谓‘市民社会’,是指在那些源出于保护个人自由的思考以及反对政治专制的近代自由主义政治思想,源出于对社会经济的弘扬以及国家(即政府)干预活动的应对的近代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基础上而逐渐产生的相当于国家以外的实体社会。”而这种“国家(政府)—市民社会”模式也就是我们政府与社会关系变革的目标模式选择。’当然,不论在理论上如何进行描述,其关键需求在于社会利益群体需要有一个“对话”和“谈判”的公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