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大纲-前言-课程性质和任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我校全日制文理工科各专业普遍开设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是国家高等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本质特征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课程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以及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基本问题(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祖国完全统一和外交政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设置本课程的目的:通过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及十六大以来的最新理论成果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精神实质,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学习本课程的要求:学习者应理论联系实际,学马列要精,要管用,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计划学时:本课程计划108学时,6学分,其中课堂教学54学时、3学分(上学期已完成),网络课堂54学时、3学分。选用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第2版。考核方法: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的考核(3学分)中,闭卷考试成绩占70%,学生参与各种课堂实践活动,占总成绩的15%,考勤占总成绩的15%。网络课堂在网络课堂的考核(3学分)中,学生参与网上教学活动,上网点击相关资源(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师信息、课程作业和教学材料中的教案、学习指导、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热点问题、红歌PK、学术前沿、联系区情、我的讲台、我关心的问题、我要上网等)不少于15次(每次2分),占总成绩的30%,任课教师到所在班级3次(介绍网络课堂及要求、带领同学观看大型专题片、讲评作业),3次考勤占总成绩的15%。利用约14学时观看大型专题片(与任课教师联系利用非在线时间观看),撰写2次大作业并在网上提交,占总成绩的55%。-教学内容-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有总体的了解;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重大理论成果的时代背景、历史根据、实践基础、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有基本的把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关系有准确的认识。二、课程内容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鲜明的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中。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时期,是第一次飞跃的延伸和第二次飞跃的准备;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并没有结束,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实践在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在继续。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不断地同各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与时俱进。第二节毛泽东思想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是近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中国社会新的生产力的增长和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思想理论条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从中国共产党建立至国民革命失败是毛泽东思想的萌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前期至中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时期;土地革命战争后期至抗日战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成熟时期。毛泽东思想在党的七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实践证明了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建设;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政革和策略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贯穿在上述各个方面的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第三节邓小平理论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开放的世界环境,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条件和国际背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深刻总结和对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借鉴,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创立的思想条件;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现实依据和强大动力。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到1982年中共十二大,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从1982年中共十二大到1987年中共十三大,邓小平理论基本形成;从1987年中共十三大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邓小平理论日臻完善,达到成熟。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系统地回答了一系列相关的基本问题。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政策上涵盖实际工作的各个领域,主要是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领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邓小平理论在哲学认识论方面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是邓小平理论在政治经济学方面的基础;社会主义本质论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邓小平理论在科学社会主义方面的基础。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基础;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的重大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国际局势的新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外部条件。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新世纪新阶段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第五节科学发展观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发展的丰富思想,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理论基础;世界发展的趋势,机遇大于挑战,当代世界发展的最新理念,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条件;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依据;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依据。科学发展观的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第二,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一)重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历史进程及其实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评价;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历史地位、指导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历史地位、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历史地位、指导意义。(二)难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进程、思想实质及其预期目标;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科学体系与主要内容、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三)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学幻灯片演示(ppt)、影视资料片。四、思考与练习1,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哪些?2,邓小平理论是在什么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各包括哪些?4,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三大理论成果?5,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内涵,掌握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弄清楚邓小平在新时期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及其发展;帮助学生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