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毅衡符号学课程:Semio-第四讲:符号表意的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讲:符号表意过程的分析符号表意可以分成那几个成分?符号所指的究竟是个体、概念、还是类型?表意过程在哪里终结?能指-所指双重分节“客体”,还是“对象”解释项与无限衍义试推法三阶段论类型性,个别性能指-所指“能指”与“所指”这一对概念,原是索绪尔讨论符号的出发点。这对似乎简单明晰的概念,比想象的复杂得多,引出的误会也太多。索绪尔认为能指是“声音-形象”,而所指是“概念”。在索绪尔看来,两者都不是客观的物理实体。能指“是声音留下印迹,是声音给我们的印象”,所指是社会性的“集体概念”。两者都是“独立于外界客体的心智体”。因此,他称符号学是“形式,而不是实质的科学”。索绪尔所说的“概念”,直接来自西方哲学所说的“理念”,他举例说“arbor”(树),指的不是一颗特定的树,而是“树”这个概念集合。所指就是能指所指出的东西索绪尔的概念的确是同义反复,这两个词是一个动词(signifier,符指)的主动分词与被动分词。当能指消失,所指也就不存在:没有符号的能指(载体或文本),任何一种所指都不可能出现,因此,所指就是能指所指出的东西。胡塞尔所说的“生活世界”。思必有所思,既然意识总是指向某物,因为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主体的意向活动“能思”(noesis)所指向的所谓对象的意向相关项“所思”(noema)。王阳明说:“意之所在便是物”。这个“物”便是思想活动的对象。双重分节索绪尔说“应用到言语上,分节既表明说出来的语词链分为音节,也表明意义链分为有意义的单元”。马丁奈(AndreMartinet)把最小有意义分节称为monemes(即口语的词素morphemes,或书写的书素graphemes),与此对应地出现的是发音的最小分节音素(phonemes)。叶尔慕斯列夫认为符号的最基本双重分节,在“表达”与“内容”这两个层面之间。表达层的单元是纯粹形式,是空洞的ceneme,空符;相对应的内容层面是具体的意义,是plereme实符。分节“区分”不重叠能指分节清晰,互不重叠,而又覆盖全域,表意才会清晰:写论文章节不清,论述范围重叠,论述就会陷于混乱。公孙龙《名实论》讨论分节的“非重叠”要求,非常精彩:“谓彼而彼不唯乎彼,而彼谓不行;谓此而此不唯乎此,则此谓不行”。“唯乎彼此”就是分级清晰不重叠。分节是人为的分节是一种人为的区分。改动一种区分方法,所指也就跟着变化,虽然表达的全域依然。汉语中的亲戚关系特别复杂,表哥表弟堂哥堂弟表姐表妹堂姐堂妹,父系母系长幼次序各有不同,充分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家族中心特征:英语平辈只有一个词cousin,代替中文的八个词,一样覆盖全域。这个社会男女长幼叙伦讲究也就没有中国那么强烈。没有此分节,就无此意义所指原是“内容星云”,连续不分如光谱。是不同的能指区分,才把所指隔成一个个意义单元。各民族语言虽然都有一系列颜色,颜色的范围却不一样,因为分节不一样。汉语把色彩分成“赤橙黄绿青蓝紫”:西语中没有“青色”一词,西方人的概念中就没有这种色彩。同一连续体可以多重分节同一连续体不仅在不同文化中分节不同,在同一文化中也可以有不同分节。汉语有两种分节:“狗”这个词得读音之所以指向狗,只因为在读法上不同于“高”、“过”、“果”等等;“狗”这个字的写法之所以指向狗,是因为写法不同于“够”、“沟”、“钩“等等。同样一组动物,可以分成水生,飞翔,陆栖,也可以分为虫类,鱼类,鸟类,兽类。按前一种,鲸鱼是水生,按后一种,鲸鱼是兽类。其实任何符号都落到文化的“多分节”的局面之中,例如我们每个人的身份。所指优势大部分符号表意,是科学的/实用的,必须是“所指优势”符号,以确定解释的意义。《易传.明像篇》“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实际表意活动以达意为目的,得意后即可忘言忘象。《庄子》“得鱼忘筌”,在实用表意中是正常的。“符号透明观”苏珊.朗格说:“词仅仅是一个记号,在领会他的意思时,我们的兴趣会超出这个词本身,而指向它的概念。词本身仅仅是一个工具,他的意义存在于它自身意外的地方。一旦我们把握了它的延义,或识别出属于它的指义的东西,我们便不再需要这个词了”。鲁迅《藤野先生》一文中说到他把解剖图“美化”了一下,受到藤野先生的好意劝告:“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骗局的所指优势所指优势,并不是说所指必然是“真相”。接收者往往满足于他认为合理的一种意义,这意义是否“真相”,需要另一套评价体系,不是符号表意本身能解决的。曹操的“望梅止渴”计谋,能指是“梅子”的语言表达,这个能指起到了解渴作用,与真实的梅子相同。所有的骗局,都是所指优势。“修辞立其诚”,诚了才能让人受骗。能指优势符号艺术的/仪式的/文化的符号行为,表意方式相反:能指并不需要指向所指,而是独立形成一种意义价值。古代中国人三跪九叩向皇帝表示敬意,欧洲人用鞠躬。能指虽然不同,所指是相同的。但是耶稣会在中国苦心经营二百年,最后撤出,原因之一是教皇虽然同意教士应当向中国皇帝表示敬意,却不允许他们用叩头方式表示这种敬意。能指的独立意义文化中的能指能把所指撇在一边,把自己的形式作为意义所在。习俗(衣服食物装饰等),是排外的,超越解释之上的规范体系,起着保护文化的作用。清兵在征服南方后,“被异族征服“已经成为事实。才宣布“留头不留发”,江阴城原先对清兵的抵抗,远远不如对剃头打辫子的抵抗来的激烈,结果全城老少无一幸免被屠杀。二百年后,这征服者屠刀强加在头上的符号,变得如此宝贵,以至于假洋鬼子的老婆因为丈夫的辫子是假的,就“跳了三回井“。能指制造真相玛丽.道格拉斯在《纯洁与危险》一书中指出:犹太人忌食海蜇,是因为犹太人为种族维系而长期禁止族外通婚,海蜇被视为“非鱼非肉”,触犯了忌讳。直至今日民族文化意识过强的犹太人,看到有人食用海蜇人会反胃。诗可兴观群怨,小说可以诲淫诲盗,都与能指制造的“现实幻觉”有关避讳与口彩中国古代的避讳,所指相同,能指只是改用一个写法,不遵守就会有杀身之祸。太平天国在江河日下时,避讳制度却严格起来,公布《钦定敬避字样》。各种命名法,例如地名,国家名的更改,也是起团结内部作用。但是在符号的日常使用中,能指形式经常用在幽默,灯谜,缩语,等等。1996年广州与北京同时改电话号码位数为八位,北京统一加6,暗指“六六大顺”,广州原拟加5,但是受到群众反对,因为5谐音“无”,因此全部加8。什么时候真相=意义有效?对于科学和实用的所指优势符号,有一些方式核实所指意义的确实性,例如用逻辑方式证实,或用实验方式(重复方式)证实。就能指优势符号而言,符号的确是用来撒谎的-----要在一个文化体系内证实符号所指是否确在,相当困难,也没有必要。一旦站在使用符号的文化群体之外观察,能指就失去意义有效性。皮尔斯三分法符号的可感知部分,他称为“再现体”(representatum),相当于索绪尔所说的符号载体;皮尔士把符号的表意对象分成两个部分:“符号代替的,是对象(object)”,‘解释项’(interpretant):“符号引发的思想”(theideatowhichthesigngivesrise)。“对象”比较固定,几乎在文本意义中就确定了,不太依靠解释努力而变动。而无接收者的解释努力就没有解释项。客体,还是对象?符号直接所指的对象称为object,这个词本身有语义困惑。西文本身就不清楚:权威的《简明牛津词典》上的定义:object可以是“一件可见到或可触摸的物体”(Amaterialthingthatcanbeseenortouched)。这第一个意义可译成“客体”,或是“行为或感情针对的人或事物”(apersonorthingtowhichactionorfeelingisdirected)。第二个意义应当译成“对象”。符号表意行为的object显然应当是第二种,符号行为应当是个action,它指向的应当是“对象”。哲学上,object是“独立于思考心智即主体的东西”(athingexterrnaltothethinkingmind,subject),心智外与“主体”相对之物,也应当是“客体“。没有必要纠缠于“客体”中文的“客体”,指“在人类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的”。正好综合了《简明牛津词典》的第一和第三两个定义,这样就混淆了物理客体与心智客体,似乎所有的心外之物都不言而喻是物的存在。这个纠缠不需要在符号学内弄清楚,因为符号的表意指向,恰恰是第二种object。因此,本书决定把符号学中的object一词译为“对象”,而不译为“客体”。三元与二元的对立皮尔士似乎有意用他的符号三元原则,对比索绪尔的二元原则:“一个只有三条分叉的路可以有任何数量的终点,而一端接一端的直线的路只能产生两个终点,因此,任何数字,无论多大,都可以在三种事物的组合基础上产生”。符号三元组成,保证了皮尔士符号学的发展开放,而索绪尔的二元符号组成更容易引向封闭。皮尔斯讨论符号意义符号指向两个不同的东西,一个是对象,另一个是解释项;解释项是”指涉同一对象的另一个表现形式“。也就是说,解释项必须用另一个符号才能表达。这个意义中有另一个解释项,以至无穷:我们永远无法穷尽了解一个符号的意义。艾柯的解释:“表象是以对象为根据所选择的东西,而解释项是借助另一个符号表示此东西的方式“无限衍义索绪尔提出的例子:“树的称呼---树”皮尔斯的符号表意图式就会是:树的符号表现体---树---自然界的肺(自然界的肺)---呼出氧气---使空气新鲜(使空气新鲜)---……要解释”树”这样一个简单的符号,我们的解释不会终止。无限衍义例子人类学家列维-布吕艾尔(Levy-Bruel)举过一个例子:“一片树叶上有个脚印指示了有个人踩在上面,脚印的方向指向踩着树叶的人,这个人又象征了他所属的部落”。皮尔斯说人的本质是无限衍义“人指向(denotes)此刻他注意力所在的对象;人意指(connotes)他对此对象的知识和感觉,他本人正是这种形式或知识类别的肉体化身(incarnation);他的解释项即此认知的未来记忆,他本人的未来,他表达意义的另一个人,或是他写下的句子,或是他生下的孩子”。解释项是符号生命延续,就像是人的生命延续:人的符号表现体---人---关于人的知识和感觉(人的知识和感觉)---他本人---未来,他人,写作,孩子无限衍义何时终了?皮尔斯:“正由于解释会成为一种符号,所以可能需要一种补充性解释,它和已经扩充过的符号一起,构成更大的符号;按照这个方式进行下去,我们将会,或者说应当会最终触及符号本身。”艾柯解释“最终符号实际上不是符号,而是结构那样的把部分衔接并联系起来的整体语意场“。整体语意场就是文化:一个符号的无限衍义,最后够及整个文化。符号表意必然是无限衍义,没有有限表意;实际原因使符号表意停止于某一点上,暂时不再延伸下去。分叉衍义不同的解释者,不同的解释情景,可以使符号表意朝完全不同的方向发展。市场上一种西瓜,名叫“沙漠王子”。大家都喜欢这个名字。问其原因,有的说沙漠太阳大,瓜必然甜;有人说热如沙漠,王子宫殿总是凉爽;有的女性喜欢“王子”这个词。我则是想起法国作家圣埃克修佩里(AntoinedeSaint-Exupéry)迷人的童话小说《小王子》(LePetitPrince),一个飞行员迫降于沙漠,遇到一个别的星球上来的小王子,他们可能共享这种瓜,留下瓜种给我们。因明的三项与分别法公元5-6世纪出现小乘佛教的新因明,陈那(Dignāga)作《集量论》,开创“量论因明学”。量即感知,认识。1928年吕澄作《因明入正理论讲解》,使因明论重新传入中土,熊十力作《新唯识论》,使玄奘唯识论与现代哲学接轨。陈那也提出认识的三项式:所量,谓被量度者,为认识对象。能量,谓量度者,为认识能力。量果,谓知其结果,是认识的结果。心识的作用作分别

1 / 4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