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毅衡符号学课程:Semio-第二讲-在场与缺场(091010)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符号过程的三条悖论符号过程以意义不在场为前提;不存在没有意义的符号;解释意义不必与发送原意,或文本意义相符。1.意义不在场是符号过程的前提意图意义与文本意义并非实现的符号意义。符号等待解释,解释后意义才能实现。因此,符号的第一悖论:意义不在场才需要符号。也就是说:之所以需要符号,正是因为缺乏意义。符号过程以意义不在场为前提;不存在没有意义的符号;解释的意义不必回到发送者原意,不需要与文本意义相符,甚至“不懂”也是一种解释。祭神如神在“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因为神不在场,神的替代物才能置于祭坛上。神到底在不在?祭神仪式决定了神在,而不是因为神在所以祭神。中国古代官员出场要鸣锣开道,要百姓“肃静”“回避”:百姓虽然可能看到官员,却不一定了解官员的权威,这个权威需要仪式符号来宣扬。符号之在场反而说明意指之阙如改革开放前,泛滥的是生产符号:钢炉前火花飞溅,镰刀下麦浪金黄,肌肉发达的工人,红光满面的农妇。从东柏林一直延展到平壤,生产符号填塞每个角落。工农阶级社会的主人,所以要歌颂主人歌颂。实际上恰恰是因为工农缺乏辛苦劳动的理由,只能把符号光荣作为动力。产品不仅是物质,而是是“劳动神圣的结晶”。这使人们对于产品质量和数量的缺席比较容易容忍。消费符号泛滥说明欲望不足广告泛滥,广告竞争,说明消费欲望的不足。消费社会靠欲望运转。欲望永远不会嫌多。物质占有欲,“大众购物意向”成为经济健康的主要指标。因此,这个社会不嫌多的是欲望,缺少的是欲望的欲望,是对欲望的需要。广告展现的不是欲望,而是诱惑,是占有的快乐。广告表意的核心是:对欲望的追求具有美德。广告依靠的“不在场”广告很少说产品的质量。广告真正化大力气做的是符号添加值。用某某名人“在电视上用过”的产品,就与此名人处于同一“格调”,消费者多花一点钱,就能触及明星的身份。品牌本身的符号价值,远远超过生产与销售成本。平均来说,一个单位的“智力资产”,是帐面价值的三至四倍。此谓商誉。广告如何引出不在场意义?三菱越野车广告,汽车在行驶中变身为肌肉发达的金刚侠,意思说此车马力巨大。开车的人会感到自己粗犷力大威风凛凛。太极集团的咳嗽急止糖浆电视广告:美女在惊恐地边跑边叫;猎豹在追;猎豹喝了急止糖浆,猎豹和美女亲热地在一起。此糖浆能化解“烈暴”的症状。符号只是一个“待在”符号意义是待在(becoming)本质上不在场。意义一旦在场,符号表意过程就结束。J希里斯.米勒引狄更斯《雾都孤儿》序言:“当菲尔丁描写纽盖特监狱时,这个监狱立即不复存在”。米勒说:“至少就阅读过程而言,小说中雅各岛的存在,以伦敦那个真实的贫民窟的消失为前提……米勒说:“这犹如一个路标,其所指之物在另一个地方,在那边,不在场,被置换”。2.意义先于符号,还是后于符号?“意义不在场”并不是说符号本身没有意义,相反,符号必须预定有意义,才能引发解释活动。接收者解释一个符号,先决假定就是这个符号有意义,在这个前提下解释才能开始。因此,意义必有是符号表意活动的前提。如果不假定符号必然有意义,解释就失去最基本的动力。一个预先就让人明白无解的谜语,就无人会去猜。符号必有意义符号与意义不仅互相依存,两者实际上合一。索绪尔说:能指与所指是符号的两面,犹如一枚硬币必须有两面;班维尼斯特说:凡是表意必然有“表达面”与“内容面”。符号不可能从意义上把自己剥离下来,携带意义,是符号之所以为符号的定义。在场与不在场之辩证关系在场与不在场之辩证关系,是符号过程的最基本动力之所在:是符号活动的基本机制。意义尚未解释(不在场),才能使符号活动朝解释方向进行;意义必能解释(最后在场的必定性),解释才能展开。《道德经》:“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无”,意义不在场,才能观其奥妙;有,意义必有归宿。“同出而异名”:有和无,在场与缺失,是同一符号过程不可少的两个方面。3.因此,符号化不引向“真值”艾柯:“符号学是研究所有可以用来撒谎的东西的学科”,“不能用来撒谎,也不能用来表达真理,实际上什么也不能表达”,“每当存在着说谎可能时,就有一种符号功能”;“说谎可能性就是符号过程的特征”。不管这样解释出来的意义是否“正确”,符号解释活动不可能得不出“意义”,这个解释意义实际上独立于意图意义或文本意义。符号过程使意义很难不发生变异:片面化,放大化,去符号化,都有可能。如何理解“不懂”?如何理解猜不出一个谜语,或读不懂一首诗?接收者认定这是个谜语,或是一首诗,就是认定这个符号文本必定有解。解释努力本身证明意义的压力在产生作用,也就证明意义有解释的可能:不理解并非不能解释,不理解本身就是解释的结果,“不懂”本身就是一种意义。“不懂”只是解释者暂时达不到一个自己满意或“有效”的解释。用梵语读《大悲咒》,用意大利语唱歌剧,几乎无人能解,却并非未达符号。非常模糊的解释,依然是一种意义。符号的片面化本质符号的在场与不在场关系,发生在同一事物身上,就会出现片面化。某些部分不被感知而消失,某些部分被感知而凸显。符号在被感知时,片面化到只剩下与意义相关的品质。一事物成为符号,不是它作为物的本体存在,符号载体不是物本身,符号是相关可感知品质的片面化集合。片面化:皮尔斯论“在某方面”一事物在某方面(insomerespectorcapacity)代替另一事物。感知是一种直觉经验的捕捉,经验直觉被解释目的所控制:如果是一条谜语,你就会忽视书法的飘逸,文词的优美,而去注意文字内容;如果是书法,你就暂时不顾写的内容。两种不同的注意类型,形成不同的片面化。三步具体化,三步否定化符号过程三个环节一步步把前者具体化:意图意义在文本意义中具体化(主观的想法被落实到文本表现)。文本意义在解释意义中具体化(“实现”为意义)。反过来,这三层意义也在一步步否定前者:文本意义否定了意图意义的存在,如果意图意义并没有在文本中实现,就只是发送者的一厢情愿,反过来,如果文本意义体现了意图意义,那么意图本身不再有意义价值。解释意义否定了文本意义:得到解释,使文本失去存在必要。不管解释意义是否符合文本意义,它至少暂时地结束一个符号表意过程。“得意忘言,得鱼忘筌”反过来,符号意义一旦已经被解释出来,符号表意的必要性就被取消:密电一旦译出,密电不必保留;谜语一旦有满意之解,谜语就不必存在;投桃报李,是因为爱情关系尚未建立,或是爱意未能充分表达。只有艺术符号,不会得意忘象,其文本形式不能被“意义解释”替代。一事物可以片面化为若干符号一枚钱币在历史家眼中,与在文物商人眼中;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片面化,引向两种完全不同的意义。一本书(例如《旧约雅歌》),对某些人是圣书,对某些人是文学经典,对某些人是民俗记录。因此,同一物,通过不同的片面化,可以成为完全不同的符号。广告传媒如何利用片面化有调查说:“现在人们选择一本杂志到从书架上取走它的平均时间是3秒钟。你就需要非常醒目的封面标题,来推销你的杂志“。文学艺术必然片面化一场戏,一篇小说,不宜过分追求其情节合理性。《红楼梦》第五十四回贾母论才子佳人故事破绽百出,然后她说出理由:“这有个原故:编这样书的,有一等妒人家富贵,或有求不遂心,所以编出来污秽人家。再一等,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魔了,他也想一个佳人,所以编了出来取乐。何尝他知道那世宦读书家的道理!”片面化“挑拣”构成文本自在意义上的事物(例如街景)各单位之间没有组合关系,而在一位驾车者,某些街景的成分组合成一个具有时间性和意义性的文本,他必须从中解释出意义。一个交通警察,一个抢银行的强盗,会在同一个街景中找出不同的组合。因为他们需要追求不同的时间性与意义性。这是“片面性”之扩大,接收者不仅挑拣可感知方面,而且挑拣可感知成分:不挑拣成分无以组成文本。放大化符号意义的解释,往往造成“意义价值差”,符号-事物本身的价值有限,所谓“符号化”也就是把意义放大到远远超出原载体的价值。例如纸币,纸黄金,宗教圣物,考古发现,情书,定情物。“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瑶”。作歌者有意选用了两种价值差异极大的物作为符号载体,它们都可以被接收者解释为山盟海誓意义的符号。比原物的外延意义范围大得多,价值也大得多。符号焦虑当代文化的符号泛滥,符号过剩,已经是这个文化“意义负荷”过度。一旦“放大化”,处处有意义,而且意义的内涵无限延伸,文化就成为意义的海洋。当我们面对过多的意义,处处有言外之意,生活就反而变成焦虑。例如教师节送礼成了共同心病:家长不送,老师会觉得家长有看法;老师不接受,家长会觉得老师有看法。送多送少都不好。巴尔特曾经赞美日本“符号帝国”包装比礼品讲究,他没有想到“超包装”现在成为当代文化通病。去符号化(de-semiotization)去符号化,是一种把符号价值转化为使用性的方法,让符号失去至少部分的符号性(semioticity)。去符号化看起来与上面讨论的符号之“物化”(例如用百元钱币点烟)有点相似,都是取消意义性,把符号降低为物的使用性。但是去符号化是在符号表意已经普遍接受后反其道而行之,提供了对符号意义的另一种特殊解释,一种“非意义”的解释。体育的“假仗真打”足球比赛报道常有“血洗”、“屠城”之类。曼联队长基恩(RoyKeane)在自传中承认在2001年对曼城队之战有意踩断对方后卫哈兰德的腿,作为报复。1994年哥伦比亚参加在美国举行的足球世界杯,后卫埃斯科巴一个乌龙球打进自家球门,回国后被哥伦比亚球迷暗杀。艺术之去符号化解放战争时,宣传队为士兵演出《白毛女》,士兵开枪打死扮演黄世仁的演员。这不是艺术的“兴观群怨”符号效果,这是只把艺术符号归为(原本不存在)的“使用性”,是对符号本质的误解。绝似符号与去符号化绝似符号包括非常肖似的绘画,照片,录音,摄影,电影,高清电视,3D摄影;录音录像造成时间上延后,空间上位移,使它们符合符号表意的“意指不在场”定义,而且用部分代表整体,也符合“片面化”原理,因此是符号。绝似符号很可能给接收者造成“实有其事”的误会,出现群体“去符号化”的解释:早期电影造成观众惊恐,广播火星人入侵效果逼真造成逃亡,3D电影造成退缩反应,都是例子。半去符号化艺术,仪式,设计等,往往会“半去符号化”,即是似乎依然保持符号表意层面,没有被给与一个“实际行为解释”,但是长期的效果却是实际的。男孩子玩假刀枪,女孩子玩“做家家”。《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璋是好的玉石;瓦是纺车上的零件。男孩弄璋、女孩弄瓦。玩具当然是符号,实际上造成了男女自觉社会分工。符号宇宙索绪尔认为非符号世界难以存在:“在语言出现之前一切都是不清晰的……只是混沌不分的星云”。卡西尔认为“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中”。皮尔斯更加扩大符号的范围:“整个宇宙……哪怕不完全是由符号构成,也是充满了符号”。泛符号学(pan-semiotics)十八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是第一个使用“符号学”的人,他认为全部人类知识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物理学”(Physica),“技能”(Practica),“符号学”(Semiotike),“符号学”涵盖了今天称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全部领域。利奥塔,在《后现代知识状况》中,把人类知识分成“科学知识”,与“叙述知识”两个部分。可以不等于必须“符号学帝国主义”(SemioticImperialism)艾柯此说非常合理:“一种看法是一切必须从符号学角度进行研究,另一种看法是一切可以从符号学角度来探索,只是成功程度不一”。何时宜用符号学?李幼蒸对符号学的固有领域范围提出一个看法:“符号学只研究那些意指关系欠明确的现象,一当某种意指关系问题充分明确之后,该研究即进入了科学学科阶段“。维尔莫斯·伏格特:如果去我们镇上的市场去买一公斤土豆,就是语义学问题;如果我们去另外地方的市场,它的文化与我们相差很大(如非洲人、波

1 / 4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