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文人的生活方式窥探动荡中的思想学术自由赵老师批注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从民国文人的生活方式窥探动荡中的思想学术自由第1章思想自由与学术自由的关系1.1思想自由的形成过程1.2学术自由的形成过程1.3思想自由与学术自由的关系第2章思想自由在中国的传播及发展高潮2.1晚清思想自由理念的启蒙2.2新文化运动中的自由思想2.2.1新文化运动的爆发2.2.2民国文人思想学术自由的表现2.2.2.1胡适—自由主义的践行者2.2.2.2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蔡元培时期的“北大精神”第3章思想自由与生活方式3.1从传统到近代的生活方式的变迁3.2思想自由与生活方式的辩证关系3.2.1民国思想学术自由了民国文人生活方式3.2.2民国文人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民国思想学术的自由第4章民国思想学术自由在文人生活方式上的表现4.1民国初期的婚姻自由4.2近代服饰的变革4.3自由的择业观4.4饮食文化的中西合璧结语参考文献结构建议:一、民国文人的生活方式(你原来的第4章)(一)衣食起居(4.2与4.4合并)(二)婚姻自由(三)自主择业二、民国的思想学术自由(一)思想自由与学术自由(原第1章,2.1,2.2.1合并糅合)(二)民国思想学术自由的表现(分为思想自由的表现,学术自由的表现。把胡适和蔡元培的史料揉进去,必须再加别的知识分子的史料,找他们思想自由的共同点,学术自由的共同点,绝对不能把一个人从头写到末,必须把一个人按照我们结构的需要解剖为各个方面,用在该用的地方。你比如胡适的衣食住行婚姻工作分别拆开用在第一部分,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的表现分别拆开放在第二部分。别的知识分子也是如此)三、民国文人的生活方式与民国的思想学术自由(这部分是上述一、二部分的横向联系,写的时候注意挖掘层次关系)(一)民国文人生活方式是民国思想学术自由的表现(二)民国文人生活方式促进了民国思想学术的自由摘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我国知识分子在民国这个特殊时期的精神追求。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西方各种学说思想纷纷涌入中国,中国的“第一代知识分子”思想发生巨变,他们不仅在思想和学术上要求自由独立,而且在生活上也表现得特立独行,各种令人费解的怪异行为恰恰是他们思想精神自由发展的产物。关键字思想学术自由人格独立生活方式大学自治民主民国(1912—1949)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个新与旧、传统与近代相互碰撞的历史时期。随着庚子赔款留学生的回国,带来了西方的先进思想,民主与自由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清末新政中科举制的废除,使中国的知识分子摆脱了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单一选择模式,在新的社会结构中,知识分子的职业选择开始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出现了诸如教授、作家、编辑等各种独立职业,促成了思想自由发展的新局面。当今学术界对于民国文人的思想自由和民国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奇闻轶事的研究可谓著述繁多,但对于从民国文人生活方式上的不同选择为出发点来窥探其思想上的自由精神等方面仍有些不足,本文以民国文人的生活方式为经,以其思想学术自由发展为纬,从物质层面来探析精神上的发展。第1章思想自由与学术自由的关系1.1思想自由的涵义所谓的思想自由是指一个人的思想不受社会、传统习俗和宗教等势力的束缚,能够根据个体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和个人需要,有选择有计划的进行自由分析和探索。换句话说就是“思想自由就是公民凭借自我独立思考而产生理论、学说、观点、信仰、主张等抽象思维结论的自由。”由此可见,思想自由的前提是保证拥有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和不受外界约束的社会立场,能够在道德和法律的许可范围内自由的进行学术研究和思想著述,思想自由囊括甚广,其中最重要的有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学术自由等,按《中国人权百科全书》中对思想自由含义的具体界定,思想自由是指一个人“进行思考,形成一定主张、意见和想法的权利,思想自由强调个人内心活动的自主性,它是保证公民依照自己的世界观和思维能力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做出各种自主性行为的基础。”思想自由一词源于西方社会,在14、15世纪为了打破经院哲学和宗教神学的长期桎楛,在意大利以但丁,彼特拉克等人文主义者率先发起了以“人权”代替“神权”,呼吁个性解放,强点自由平等的文艺复兴运动,从此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观念开始得到广泛传播,直到法国启蒙思想运动兴起,它开始明确批评封建思想专制,强调人权至上等自由主义观点。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指出:“要享受自由的话,就应该使每个人能够想什么就说什么;要保全自由的话,也应该使每个人能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下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思想自由之风已开始全面复兴。1.2学术自由的含义学术自由源于德语akademischefreiheit,英语译为academicfreedom,它最原始的意义是“学术界自由的进行学术研究的自由”,是一种不依附于任何势力,不盲从于任何权威的纯粹的学术探究精神。学术自由最初的产生可追溯到古希腊柏拉图所设立的“学园”,这是一座从事学术研究的“象牙之塔”由于古希腊是一个充满理性充满自由的时代,在这种时代背景的影响下,产生学术自由的条件也应运而生,“以一种自由的精神从事学术的研究与探讨”(周光礼学术自由与思想自由【期刊】2002.3)。学术自由的明确提出是在中世纪伴随着近代大学的出现而产生的。中世纪(MiddleAges),约公元前1066年—公元1453年,这一时期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地统一的封建王朝来结束频繁的战争,科技和经济发展滞后,被称作是中世纪早期的“黑暗时期”,在此时大学中的学术自由完全处于一个停滞甚至是倒退的阶段,直到中世纪后期(文艺复兴时期)学术自由开始走出黑暗并在德国得到了实践和进一步的发展,1674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创办了以“思想自由”为宗旨的哈雷大学,被誉为“思想自由之堡垒”,之后又与1737年建立了哥廷根大学,再次举起了学术自由的大旗,取消了神学对其他学科的监督,使神学丧失了凌驾与其他学科之上的专制地位,形成了真正的学术自由的氛围。学术自由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真理,或者取得在最可靠的证据基础上建立的结论,教授和研究人员应该忠实地探索。他或是她必须是一个摆脱了任何束缚的工作者,不接受外界企图灌输的或炮制的证据的指挥,不被收买”(美.胡克学术自由原则【J】文摘1985).1.3思想自由与学术自由的关系思想与学术的是一种相互支撑的关系,它们互为表里,思想自由是学术自由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学术研究的自由发展正是思想自由的直观体现,没有思想自由就不会产生学术上的自由,两者互为存在,正如根与枝的关系,进行学术的自由研究必须要保证有一个自由的社会身份和独立的人格意识,即学术自由是超脱了外界物质诱惑的纯粹研究,这便需要思想上的自由来做支撑,荷兰哲学家斯宾诺在论述《神学政治学》中论述思想自由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时所说“思想自由对于科学和艺术史必要的,因为,若是一个人判断事物不能完全自由,没有拘束,则从事科学和艺术,就不会有什么创新和收获”(荷兰.斯宾诺神学政治学【M】温锡增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92版274页)因此,可以看出学术自由的本质就是学术自由。第2章思想学术自由在中国的传播及发展高潮2.1晚清思想自由理念的启蒙在20世纪的中国,严复是最早将西方民主自由思想介绍入中国的。1895年2月严复撰写了《论世变之亟》一文,他深刻分析了中西文化的不同之处,他在文中声称西方“苟扼要之谈,不外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于邢政则屈私,以为公而正。斯二者,与中国理道无异也。顾彼行之而常通;吾行之而常病者,则自由不自由异耳,”(严复论世变之亟王栻主编严复集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版2、3页)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严复认为学术和行政的发展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都是没有本质区别的,至于成败不同的原因只在于这个国度中自由是否充分。中国在当时的国际局势中处于劣势,任人欺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2000年的封建专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不具备独立的人格意识,看不到当前世界的发展局势,更不能做出有效的判断,无法真正的是中国发展起来,因此为了使中国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以世界强国的面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必须重视自由,强调自由,这也是严复开始宣传自由主义的根本出发点。19世纪末,维新变法失败后,严复系统的翻译了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家的著作,包括《天演论》、《群己权界论》、《法意》等,是西方思想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并得到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的赞同和接受。紧跟严复步伐的梁启超接过了民主自由的旗帜,梁启超以鲜明的笔调先后写下了“中国大学思想变迁”、“新民记”等文章,他强调“思想学术之在一国,犹人之有精神也;而政事、法律、风俗及历史上种种之现象,则其形质也。帮故欲觇其国文野强弱之程度如何,必于学术思想焉求之”(梁启超撰夏晓虹导读.论中国思想学术变迁之大势【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4),他认为思想学术的发展,深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并向青年一代积极鼓吹民主自由意识。与此同时,梁启超认为要想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成绩和突破,就必须要赢得精神上的自由,他在总结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的原因时说其在于“思想言论之自由,蕴蓄之宏富”。思想学术自由真正得到发展和广泛传播则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中国第一代知识分子大多都接受了当时的先进思想,极力宣扬自由主义。2.2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学术自由2.2.1新文化运动的爆发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用非法手段窃取了革命果实,并开始积极准备称帝复辟。1913年6月袁世凯亲自发表“尊孔令”,鼓吹了“孔学博大”。1914年又发布《祭圣告令》,通告全国举行“祀孔典礼”,为复辟创舆论声势,为支持袁世凯的复辟行动全国各地掀起来一场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此,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为代表的激进主义者在文化领域发起了一场反封建的运动。作为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他们分散在社会的各个阶层,从事着各类不同的工作,他们不属于任何势力,以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的身份发表言论、传播自由思想。而当时中国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和频繁跌换的统治政府更是给了五四一代的知识分子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时西方民主自由的思想已在中国得到很大的传播,清末留学生的回国也为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样,他们仿佛生来就拥有言论、出版和结社的自由—人类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自由权利”(林贤治.五四之魂【M】漓江出版社.2012年版.9)1919年陈独秀在北京创办《新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正式爆发。新文化运动以拥护“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为口号,以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等为主要内容,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学革命”。一时间,胡适、鲁迅、吴虞、钱玄同等人纷纷发表文章,表示拥护支持新文化运动。李大钊曾在《孔子与宪法》一文中指出“孔子者,历代专制之护符也”(1917.1.30甲寅日刊),强调要想思想学术自由必须打倒以孔子为代表的封建思想,是中国人民摆脱精神上的枷锁。这场“革命”以传播西方民主思想反对封建文化专制为宗旨,他们呼吁个性解放,宣扬个人主义,思想学术自由思想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实践,并涌现出了一大批自由主义信仰的知识分子。新文化运动打破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方民主自由精神的传播和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自由主义思想的成熟,并在政治上为中华民族培养了一批关心国事,救亡图存的现代人才。2.2.2民国文人的思想学术自由的表现2.2.2.1胡适—自由主义的践行者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1910年考取了庚子赔款,赴美留学7年,1917年回国受聘于北京大学,后与陈独秀、李大钊等共同领导了新文化运动,他反对封建主义,宣扬个性自由积极主张白话文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袖之一,是自由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胡适少年时深受严复和梁启超等人的影响,他在《四十自述》中曾言“梁先生的文章,明白晓畅之中,带着浓挚的热情,使读的人不能不跟着他走,不能不跟着他想,我个人受了梁先生无穷的恩惠”(原刊《新月》第三卷第7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但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形成于在美留学期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