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赣州的京剧及其改良来自:霍森布鲁斯老爷2011-12-2918:03:58京剧,在民国时期称作平剧。赣州有平剧戏班的演出,始于三十年代,到了抗战时期可说是达到了高潮,不仅有几个戏院演出平剧,而且当时一些著名的平剧演员也曾到过赣州登台演出。抗战胜利后,又进行了平剧的改良尝试,成了全国为数不多的进行平剧改良的城市之一。平剧的传入及其戏院、班社三十年代初,赣州的平剧爱好者刘彩逸、吴德风、裴炳炎、屠龙华,舒礼章等,曾组织过平剧票友社,业余演出过《玉堂春》、《空城计》等平剧。1934年秋,刘彩逸,刘甲第、晏任周等商界人士合资创办了赣州大戏院,选择桥儿口郭家祠为院址,从南昌邀请“老见喜”平剧班在该院演出,开创了职业平剧班社在赣州演出的历史。老见喜戏班,班主是著名的文武老生唐绍云,主要演员除了唐家的青衣花旦唐幼瑶、铜锤花脸唐云雷、花旦唐双玉、唐双莉外,还聘有京沪驰名的须生张韵生、叶乃伯;青衣花旦张美如,杨乃芬;著名短打武生周瑞华、尚国宝等,全班约余人,阵容颇为整齐。赣州利民百货商店经理陈汉祥,在姚衙前李家祠创办了“双江大舞台”,从吉安邀请杨家平剧班来演出。杨家班的主要演员有:青衣杨美艳、花旦杨美琴、老生杨少安、武生杨少华、筱虎臣。武丑筱张黑。赵玉麟、张官乾、赵天鹏、陈绍凤及著名小丑焦宝奎等。其阵容也不亚于老见喜戏班,形成了赣州平剧两雄对峙的局面。年初,老见喜班主唐绍云病故,戏班返回南昌后解散,赣州大戏院也就因此而停锣。不久,双江大舞台创办人陈汉祥在公园北路(今北京路章贡剧院址)创办群乐大戏院,演员以杨家班为主,吸收原唐家班的部分演员,并从外地邀来花脸刘瑞春、张少峰,武生刘云亭等;后又请来武生张燕亭,筱燕亭、老生真龄童、花旦张燕琴、筱琴芳、青衣张燕芳等一家人组成的张家班轮换演出。1937年初,因时局紧张,业务萧条,张家班返回吉安,戏院其他一些演员也纷纷离去,只剩赵天鹏、张霄艳、刘瑞春等勉为支撑。直到同年秋,邀得苏家班来演出,戏院始有了转机。苏家班是1930年在上海成立的老平剧班,班主苏维坤,主要演员有武生筱花楼、青衣苏惠兰、女老生陈仪、花脸那幼安等,全班50余人,加上群乐戏院原来的人马,双方共同努力,营业日渐兴旺。赣州平剧票友卜连成在公园北路群乐戏院隔壁创办艺乐大舞台(也称艺乐大戏院),复从吉安请回张家班来演出。不久,院址移迁桥儿口郭家祠“虔州第一台”原址(故此后亦常常称作“虔州第一台”)。“艺乐”的建立,与“群乐”在赣州形成了长达十年之久的两大平剧院两台对垒的局面,把赣州的平剧活动推向了高潮。为了争取观众,提高卖座率,两大干剧院经常从外地聘请名演员充实自己的阵容,一些全国颇有名气的平剧演员也先后被请来赣州演出。抗战初期,群乐戏院曾邀请著名平剧演员童芷龄和其兄童寿苓(小生)、女老生汪明鸾在该院加票演出。1943年,邀请著名平剧演员、导演郑亦秋和夫人王少君,以及王佩尘来演出。1944年秋又聘请江南四大名旦之一的刘筱衡、老生泰斗陈伯钧等在该院演出。艺乐平剧院则聘请著名平剧演员刘奎英、尚玉昆,白雪秋等在该院演出。两个平剧除竞相从外地聘请名演员外,还互从对方的戏班中挖演员到自己戏院来演出。“群乐”把“艺乐”的张家班转约到“群乐”,“艺乐”又把“群乐”的青衣牛艳云、老生普佑安等拉过“艺乐”来演出。所以,当时赣州的观众把两院的竞争称之为“群乐艺乐,各不示弱。”年1月,日军侵入赣州,群乐、•艺乐两院辍演,演员都离开了赣州,转入乡下或去外地演出。8月,抗战胜利,一些平剧演员才陆续回到赣州。同年9月,新赣南平剧院经理杨寅选择原群乐平剧院旧址筹备复业,以原群乐戏院的演员为基础组成演出班子。与此同时,荣誉军人第六教养院赣县分院的肖湘等人,在艺乐平剧院(亦即虔州第一台)原址创办“胜利大舞台”(又称胜利大戏院),演员亦以原艺乐戏院的演员为主。抗战胜利后的赣州平剧界,虽然很快就恢复了平剧演出。但营业却很不景气。为“振兴赣州平剧运动”,新赣南、胜利两平戏院,除对平剧进行改良外,又竞相从南昌、武汉、上海重金聘请名角来戏院演出。新赣南平剧院聘请的名角,复业之初有武生王正堃,花脸施正泉、老生季正培、花脸张淑云等;1947年有程派名票陈雪君以及康华、金伟民等;1948年有花旦赵美艳、新蓣秋、姜秋芳、须生孙鹏麟等;1949年有花旦汪新霞、名丑熊志麟、坤伶武生兼花旦张慧超、文武小生谢文芳、刘云春,以及从宁都来的季家班等。胜利平剧院聘请的名角,1945年有文武青衣花旦盛秋蘋。年有武生黄云鹏、花旦金美秋、苏惠华等。1947年先后有四小金刚之一的青衣花旦黄玲玉:麟派老生高鹤龄领导的以京沪驰名的武生果明亮、廖云鹤、庄燕飞、李峻岭、刘文麟,王建斌,文武青衣花旦刘美艳等主要演员组成的青年平剧社;花旦晓丽云三姐妹;江南四大名旦之一的刘筱衡;武生泰斗陈伯钧等。年有老生、著名导演郑亦秋、王少岩夫妇.老生王佩尘等。两个戏院每请一批新的名角演出,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观众的戏瘾,提高了上座率。如1947年6月,胜利平剧院聘请著名老生高鹤龄领导的青年平剧社举办了武戏大会串演《铁公鸡》,轰动了赣州,十分卖座。但是,由于每次去外地接角花费浩大,且名角包银也很高,虽票价和上座率都提高了很多,却反而人不敷出,累亏日巨,两戏院都不得不因此而一再改组,并出售“红票”(即凭人际关系高价出售戏票),以清积欠。1948年~3月,胜利大戏院因累亏黄金达22两,而先后两次开演“红票戏”,以清债务,胜利大戏院亦因而改组为赣州大戏院。至同年月则又不得不辍演平剧,改请墨西哥技术魔术歌舞话剧团演出杂技、魔术、歌舞和话剧,原平剧艺人四散自找出路。新赣南平剧院也经多次改组后勉强支撑到解放。赣州的戏院除群乐(新赣南)、艺乐(胜利、赣州)专演出京剧外,其他一些剧院曾间断性地演出过平剧。虔州第一台在年前后(艺乐戏院未移址该台前)以乐中华戏班演出楚剧为主,有时也演出乎剧。金鱼池(同心)戏院亦以演楚剧为主,但也时请外地平剧票友或戏班来此搭班演出平剧,1949年7月从宁都来的季家班就曾在此演出了较长一段时间的平剧。赣州的平剧班社除了职业戏班外,还有不少票友组织的业余平剧社,竞相公演平剧。1939年赣州就有平剧票友组织的新赣南公余联欢社、江西公路处职工励进会平剧社、空军鹰鹰(平剧团、赣县民教馆友联社,形成业余平剧的四大壁垒。四十年代初赣州的业余平剧组织更如雨后春笋,业余平剧演出异常活跃。赣州沦陷后业余平剧组织大多解散,或外迁。胜利后业余平剧组织虽也有建立,但已大不如以前了,较有影响的要算是1947年青年会成立的“青年平剧社”和赣州平剧票友组织的“和声社”。此外,一些平剧票友还常和职业演员同台演出。1943年,江西四区专员蒋经国的俄籍夫人蒋方良曾和平剧老生赵天鹏合演过《苏三起解》。1948年3月《人生报》创办人姚耕余的夫人陈华女士和冯素娥女士,梅花馆主、醉容女士等一批女票友在赣州大戏院集会演唱,为赣州的平剧舞台生色不少。平剧改良赣州进行平剧改良始于抗战时期/现在查阅到的较早的改良平剧有《粱红玉》、《铁血青年》等。1944年秋,江南四大名旦之一的刘筱衡第一次来赣州,为宣传“抗战建国”,于9月在群乐大戏院导演了改•良平剧《粱红玉》。这出改良平剧在内容上对原戏作了较大的修改,并加进了一些“抗战名词”,使之更适合于当时的抗战形势。在表演中则揉合进了“欧化舞蹈”,还配有精彩的布景。同年11月,新赣南平剧院为“响应知识青年从军运动”,排演丁现代题材的《铁血青年》,演出时演员穿的是旧装,当时人们称之为“新史旧装”。但是,赣州掀起改良平剧的高潮,却是在赣州光复之后。年9月,新赣南平剧院在群乐戏院原址、胜利平剧院在艺乐戏院原址相继恢复演出平剧。但这时的营业景况远远不如抗战时期。其原因,一是外来机关团体相继迁返原地,许多文化人亦已离开赣州,平剧观众大大减少;二是遭日军严重破坏后的赣州,百业萧条,百废等举,诌:多人无暇也无心思看戏。三、尤其是1947年以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时局动荡,物价暴涨,观众日趋减少。针对这些情况,文化界人士提出了“振兴赣州平剧”的口号。而且认为、要振兴平剧,最重要的就是要进行平剧改良。”平剧之要改良,乃是因为平剧的内容,不是诲淫诲盗,便是神奇鬼怪,实在跟不上时代,甚至影响社会风气。”只有进行改良,平剧才能有较高的发展。1946年1月,胜利平剧院和新赣南平剧院相继演出了欧阳予倩编剧、盛秋蓣导演的改良平剧《潘金莲》和田汉编剧、郑亦秋导演的《江汉渔歌》,拉开了掀起赣州平剧改良高潮的帷幕。《潘金莲》是欧阳予倩为宣传女权解放、打倒封建婚姻,废除旧伦理而改编的平剧。在旧剧中、潘金莲一直是个偷汉杀夫的淫妇。改良平剧却把她作为一个受封建制度迫害的女性来写,并且把她的悲惨遭遇、对爱情的勇敢追求,以及对死于所爱之人一武松之手的满足刻画得淋漓尽致,演员也演得哀婉动人,使赣州的观众耳目一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甚至有人在报纸上发表连载文章《潘金莲颂》,对潘金莲进行了一番歌颂。《江汉渔歌》是田汉为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作的新编历史剧,描写金主完颜亮发兵侵宋,江夏危急,汉阳太守李彦约集地方义勇共同抗金,并得到渔民相助,而大败金兵。这出戏用渔歌作插曲,台词通俗有力,特别是场面之大为一般平剧所不及‘郑亦秋在导演此剧时,很好地理解了原作,导演中较不易处理的群众场面和群众的戏,都处理得很好,几场武打逼真而灵巧,尤其是渔民出发的场面,排演得气势磅礴,场面大而有力,•深深地抓住了观众,引起了‘力’的共鸣。”演员演得认真,演技也好。这出戏不仅“斗争场面,博得观众不少的掌声”,而且抗敌中的悲愤场面,更“博得了观众不少热泪。”《江汉渔歌》公演后,许多人在报上发表观感;谈从该剧中所受到的教育和感想。改良平剧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强烈教化作用及其电光布景和表演艺术的改良提高,很快就赢得了赣州观众的喜爱,卖座甚佳。此后,两大干剧院演出的改良平剧一个接着一个,先后达数十个之多。主要的,新赣南平剧院有:《崖山恨》、《钗头凤》、《火香山》、《生死爱》、《离恨天》、《桃花扇》,《红菱艳入《人面桃花》、《宝蟾送酒》、《红楼二尤》、《长恨歌》、《董小宛》、《孔雀胆》。《忠王李秀成》、《碧血千秋》等;胜利平剧院有:《黑狼山》、《梁红玉》、《西厢记》、《秋虹剑》、《木兰从军》、《六国封相》、《明末遗恨》等。在赣州的平剧改良运动中,郑亦秋、苓艾、盛秋蓣、刘筱衡等乃是中坚,其中又以郑亦秋的成就最为卓著。郑亦秋,山东人,为著名平剧老生和导演。抗战时曾参加田汉领导的演剧队,导演过田汉剧作的《岳飞》和《双忠记入1943年应群乐戏院之聘来赣州演出,翌年底约满后转入吉安,1945的上半年转入会昌,与赣州沦陷后疏散到会昌的原群乐戏院人马再度合作。年8月抗战胜利后又随原群乐戏院人马再度人赣,在新赣南平剧院演出。1947年下半年离开赣州去南昌,1948年4月应胜利大戏院之聘复来赣州演出,可说是“三进山城”。郑亦秋在赣州除演出工本的传统戏之外,热衷于平剧的改良运动,尤以编导导族斗争题材的新编历史剧见长。曾在新赣南平剧院和赣州大戏院,先后导演了郭沫若、田汉、欧阳予倩编写的《孔雀胆入《江汉渔歌》、《桃花扇》等,自编自导了改良平剧《钗头凤》(与苓艾合作)、《六国封相》、《明末遗恨》等;为赣州的平剧改良运动作出了贡献。郑亦秋于1949年人中国京剧研究院任专职导演,后任中国京剧院总导演室导演组长,导演了很多名剧。1959年马连良主演的《赵氏孤儿》和梅兰芳主演的《穆桂英挂帅》、都是他导演的。因导演构思完整、艺术处理简洁、京剧特色鲜明,在我国的京剧舞台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是全国著名的京剧导演。苓艾也是位著名导演和演员,在新赣南平剧院编导了《崖山恨》、《红楼二尤》,《长恨歌》、《离恨天》等,多以自编自导反封建的爱情题材为主,与郑亦秋同为赣州平剧改良运动中的两大台柱子。赣州的平剧改良运动,使许多人尤其是外来的人感到惊异,想不到在全国剧运都很沉闷的情况下,“居然在赣县我们可以看到平剧的新姿态、新生命”,“预料不到平剧的剧运在(赣州)开始走着发展的道路。”赣州平剧所以能有这些新生命,新姿态,除因有郑亦秋、苓艾、盛秋蓣等一批有志于平剧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