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工艺文化主体对技艺的认知问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民族工艺文化主体对技艺的认知问题陈月青(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云南昆明650500)作者简介:陈月青,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12级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工艺。摘要:随着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发展趋势,民族民间手工艺文化的关注程度日益增加。在这种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潮流的推动下,民族工艺文化持有者对其自身文化的认识观念也在发生着循序渐进的转变。其背后的动力乃是民族工艺文化主体在观念、思想上转变的具体、直观的体现,即手工艺持有者不断增强的文化自觉。关键词:民族工艺文化主体技艺认知一、时代背景和民族工艺文化主体对技艺认识的转变1、时代背景文物是一个民族的文象(有形的物质形态符号),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过程中留下的痕迹;而作为“非遗”的民族工艺技艺是一个民族的文脉,是民族文化中核心的、本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形的。“非遗”和文物相比,它是活的、动态的,是生生不息、不断变化发展的。传统工艺美术,是指百年以上,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世代相传,有完整的工艺流程,采用天然原材料制作,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手工艺品种和技艺。①当今社会,就世界范围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随着当今世界的全球经济一体化,不计其数的文化遗产形式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并受到文化标准化、武力冲突、旅游业、工业化、农业区缩减、移民和环境恶化的影响。②”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冲击和消解的问题越来越突出。2、民族工艺文化主体对技艺认识的转变民族技艺是民间艺人或者工匠在长期的研究工作锻炼中培养形成的一种技术或者也是艺术,主要包括传统手工艺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一些民间技艺逐渐濒危甚至消失,许多著名的民间艺人已经去世但他们积累的技艺却没有得到传承,造成人亡技绝③。例如,在很多传统社会的观念中,有的民间技艺传男不传女(如云南曲靖的斑铜制作技艺);有的技艺则在女性群体中传播,西双版纳傣族的慢轮制陶工艺以一家一户为单位、遵循婆传媳的传统,不仅可以维持、补贴生活,而且增加了家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减少矛盾与冲突,对家庭和谐、稳定、繁荣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民族民间技艺的中止、延续的断层,对一个民族的文化多样性来讲,是一种无法挽回的损失,一种文化积累的缺失。民族工艺文化主体对手工技艺的传承,最初且世代遵循的、传统的方式是只在家族内部进行保密性学习;由长辈传给晚辈,大多是作为祖传秘方,维持其生计的重要方式。这些技艺大多源于民间、生于民间,在普通大众社会中发展、演变。过去生产力不够发达的社会里,能够掌握一定技艺对维持生存生活有着重要意义。作为广大民众休闲娱乐主要方式的地方戏,戏班的每一个成员以自己独有的技能而生活着;大理的三月街,因交换手工生产生活①1997年5月20日国务院第217号发布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②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指南》。③这种现象古已有之,如中国历代书论史中就有类似的事例。这种保守的观念和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农耕文明)有关,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作者注日用品闻名于世,吸引着广大游客。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费孝通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等重要命题,同时,在国际性、时代性的非遗保护影响与推动下,一部分的专家、学者、民间艺人开始注意到工艺技艺的保护与发展,慎思传统手工技艺如何进行传承、推广、宣传与传播,应采取什么措施、途径、发展模式等问题。当下社会里,非遗保护、文化产业、旅游开发等一系列观念影响着我们去思考如何更好地发展传统工艺技艺,让更多人去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和社会,手工艺持有者不断提升的逐渐文化自觉更具体、直观的体现在他们行为④和观念、思想⑤上。二、当下社会环境中,文化主体对技艺的认识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泛指各族人民群众世代相因的、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形式和语言化空间。其涉猎之范围,涵盖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包括自然界的、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包括传统手工艺技能和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广阔文化空间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正在全社会范围内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广泛关注、参与。首先,民族民间工艺具有以下特点:一、以手工为主的民族工艺,与个人工艺、民间工艺并称民族工艺;近年也有作为辅助的机械工艺。二、门类最多,涉及生产生活领域最广的工艺文化,包括造型工艺(平面造型类、立体造型类、综合造型类)、材质制造类工艺社会生活类工艺(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实物形态类工艺。三、发展历史早,呈现出多元发展与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四、在当今社会,普遍面临衰败的退势。五、以草根的形态存在与社会中,对其他文化和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次,民族民间工艺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活态”文化,它受人类社会结构和自然地理环境改变的影响,以及其本身存形态的局限性,必然会带来它的社会存在基础日渐狭窄的发展趋向,它的生存形态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下社会,民族工艺生存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变化;社会需求及人的审美取向的变化;社会交往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社会经济的变化,生活方便、讲求成本;从生产效率出发,大量用机械代替手工;人的因素,传承人的减少;旅游化的冲击;生态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再次,工艺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同:特定的制作流程;对环境的依赖性强;同时具有物质与非物的共同属性;对人类的物质生活更直接;它的传承更依靠文化主体——人(传承人、艺人)。社会的进步程度不仅仅表现在物质的丰富多样性方面,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发展,社会主体(即人)认识世界的能力、文化的认知解力的提升,强调精神文明。当下的社会,人们对文化资源的认识、保护意识逐渐提高,更理性、更科学,即文化的自觉。所谓的“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史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④例如,2013年10月在大理市喜洲镇周城——白族扎染技艺之乡调查时,大理青白扎染坊的艺人向笔者介绍说:现在有很多高校和国外学者到这里做调研,有教授、博士和硕士,还有一些当地在外读书的学生都会选择这里。对白族扎染感兴趣的人,可以免费试学一周,如果觉得合适再另收学费。由于大多是外地人来学习、研究,人太多,只能提供学习的材料、技术和环境,食宿问题则要自己解决。艺人们还说今年(2013年)三月份中央电视台的人到我们这里拍过纪录片,因为我们这里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白族扎染记忆示范点》这块牌,我们的师傅是白族扎染的传承人(陈意辉),还是云南艺术学院的老师。——作者注⑤在关于民族工艺的考察过程中,以前经常遇到不让拍照、询问被拒的情况。他们认为外来者知道了自己的技艺,就会去学习,给自己培养了竞争者,从而影响自己的生计问题;拍了照片就拿去卖钱,原本属于自己的文化,却得不到任何报酬(2012年10月在云南民族村的感受和体会)。然而,半年后再去走访时发现他们中的大部分艺人愿意给想了解这一技艺的外来人群讲述技艺及背后的文化,并且态度也很热情,闲得很骄傲、自豪。——作者注⑥来自百度百科目前,所提倡的民族工艺文化保护,主要是以保护带动发展、以发展促进保护的生产性保护。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原生态的保护,将某一文化事项以尽量接近原貌、动静结合的形式完整记录、展现出来,例如自然生态村、生态博物馆等;(2)、政府的扶持性保护,向艺人提供资金、物质进项保护,并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3)、生产性保护,即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主要体现在少数民族工艺饰品、服装方面;(4)、整体性、综合性保护,促进某一村寨、某种技艺全面保护;(5)、开放性保护,因地制宜、因时而异采取相应的具体措施,如对濒危工艺进行辅助性保护;(6)、人为因素占主导的保护,例如由于自然生态环境破坏引而起的原材料短缺、存在条件消失,开发研究新材料、代替材料,进行再生性、持续性、可循环的保护。三、工艺技艺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保护民族民间手工艺不仅是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也是在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产生都非无缘无故的,而是人类社会针对遇到的问题创造出来的。例如,原始社会时期,人类为了适应环境而发明巢居、穴居、杆栏式和半杆栏式建筑;依据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出现了海洋文化、草原文化、游牧文化、农耕文化等文化类型。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然而,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第一,民族工艺文化主体的保护意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不相适应。保护标准、方式、管理目标以及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合理开发、持续利用、人员技艺培训等工作有待完善;一些地方的保护意识薄弱,重申报、开发却忽略了保护与管理。第二,无形的民族工艺文化与现实的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少数地区对工艺文化的认识欠缺,片面追求工艺的外形,迎合市场大众的审美需求,出现文化内涵、特质与表现形式脱离的现象,存在商业化、人工化和城镇化倾向破坏性开发,甚至杜撰、篡改民俗艺术,破坏了民族工艺的原真性。第三,民族工艺文化主体在产权和利益方面的冲突。有的民族工艺由多个民族共享,或者是同一地区有多个艺人,在非遗申报过程中因传承人的确定引发矛盾。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原有的和谐状态被打破,艺人之间按的交流机会减少,技艺的学习传播、发展创新受到阻碍。第四,部分民族工艺的品牌知名度不高,宣传力度不足,生产销售不利。多是单件加工,分散制作,生产能力弱,产品质量差异大,受现代化工业生产方式的冲击;各种工艺技艺之间相互模仿,借助知名度好的工艺改良自己的工艺,在适度借鉴程度上易把握不够。总体上呈衰退之势,对消费者的吸引减弱。第五,民族交流融合加深,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风情出现同化、汉化的现象,原有的民俗风情也正在逐渐淡化甚至消失。反映在手工艺品的制作上,有刻意汉化、西化的现象。表现民族风土人情题材的工艺品,仅保留着工艺品的形式,所装饰的图案、色彩、形式朝着市场需求发展,有的具有很高文化价值的工艺甚至被淘汰。第六,与世界的非遗保护相比,我国的保护工作尚未形成整体、有效性的工作机制。在一些地区,政府的主导性作用、民间艺人的主体性难以体现、发挥。在保护工作现状中,存在指导方针、具体实施、及时发现问题、修改调整方案的问题。在旅游开发的影响下,原生态的工艺材料按照当代肤浅、时尚的审美趣味加以改造,材质与形式形成加大反差;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制作被大规模、批量化地进行机械复制;古朴、素雅的手工艺特质,引入了大量现代化元素。从表面上看,传统手工技艺是在繁荣地发展,经济利益、继承创新、外来元素借鉴、大众审美需求成为发展的主导动力。实事上,这些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本质性伤害,出现了许多民族民间艺术品形式与本土传统文化相“脱离”的现象。面对这些,笔者对民族工艺技艺有如下几点思考:1、以传承人为核心的民族工艺技艺保护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灵魂和载体,只要抓住保护传承人这个关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纲举目张。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起主要作用。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保护者,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在变,进而改变人的意识形态。民族民间艺人不可避免地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但并不意味着自身文化内涵的变动。作为手工艺文化传承人的民间艺人,真正了解自己的文化是进行工艺传出保护和技艺创新的前提;其次,被传承者主动向传承人请教、学习,进行必要的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师徒关系;集思广益,合理创新。2.源头活水:用现代观念整合传统众所周知,民族工艺技艺包含了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美学、哲学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一项技艺的技艺在于创造一个变化多元、综合统一、整体和谐的完美形体。工艺具有实用为主、审美其次的特点,人们对美的追求影响了工艺技艺和形式的逐渐提高。此外,审美观念受文化、时代的制约。工艺的功能美即作品的物质材料、结构及其使用体现的触觉上的使用美;形式美是基于其构思观念、外在形状展现的视觉效果带来的精神上、心理上美的享受,例如物品的形(包括整齐、对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