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这种风称为海陆风。2、当大范围水平气压场比较弱时,在山区白天地面风常从谷地吹向山坡,晚上地面风常从山坡吹向谷地,这就是山谷风。3、沿着背风山坡向下吹的热干风叫焚风。4、当空气由开阔地区进入山地峡谷口时,气流的横截面积减小,由于空气质量不可能在这里堆积,于是气流加速前进(流体的连续性原理),从而形成强风,这种风称为峡谷风。5、厄尔尼诺:表示在南美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延伸至赤道东太平洋向西至日界线(180°)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温现象。6、南方涛动: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比常年增高(降低)时,印度洋赤道低压就比常年降低(增高),两者气压变化有“蹊跷板”现象,称之为涛动。7、大体上连续三个月SST(海水温度)正距平在0.5℃以上,即可认为出现一次厄尔尼诺事件,达到上述数值的负距平时,则为反厄尔尼诺事件(拉尼娜)。8、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以环赤道太平洋地区最为显著。在厄尔尼诺年,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印度次大陆和巴西东北部均出现干旱,而赤道中太平洋到南美西岸则多雨。9、龙卷是自积雨云底部伸出来的漏斗状的涡旋云柱。龙卷伸展到地面时引起的强烈旋风称为龙卷风。龙卷是一种强烈旋转的小涡旋,中心气压很低。龙卷主要发生在中纬度(20°~50°)地区。10、台风移动的方向和速度取决于作用于台风的动力。动力分为内力和外力两种。以北太平洋西部地区台风移动路径为例,其移动路径大体有三条:西移路径西北路径转向路径11、台风消亡的途径:台风登陆后台风移动到温带后12、台风形成的合适环境条件和流场:广阔的高温洋面合适的地转参数气流铅直切变要小合适的流场13、台风的结构:外圈,又称大风区,主要特点是风速向中心急增中圈,又称涡旋区,是台风中对流和风、雨最强烈区域,破坏力最大内圈,又称台风眼区,风速迅速减少或静风14、台风流场的垂直分布大致为三层:低层流入层上升气流层高空流出层15、台风大多数发生在南、北纬5°~20°的海水温度较高的洋面上,主要发生在8个海区,即北半球的北太平洋西部和东部、北大西洋西部、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5个海区,南半球的南太平洋西部、南印度洋西部和东部3个海区。16、热带气旋是形成于热带海洋上、具有暖心结构、强烈的气旋性涡旋。按强度的不同分为:台风(飓风)、热带风暴、热带低压。17、东风波是副高南侧(北半球)深厚东风气流受扰动而产生的波动。东风波一般表现为东北风与东南风的切变。其结构因地区而有不同:在西大西洋加勒比海地区,东风波呈倒V形模式,波轴随高度向东倾斜,槽前吹东北风,槽后吹东南风,槽前为辐散下沉气流区,湿层较薄,只生成一些小块积云或晴朗无云,槽后为辐合上升气流区,有大量水汽向上输送,湿层较厚,形成云雨。西太平洋东风波大多产生于西太平洋东部地区,由于西太平洋东部地区的低空为东风,高空常为西风,以致东风波波轴向东倾斜,云雨天气发生在槽后气流辐合上升区。当东风波移到西太平洋西部和南海地区时,因为低层经常有赤道西风,5㎞以上才是东风,而且东风波风速随高度增大,其波轴逐渐变为向西倾斜,结果槽前气流辐合上升,湿层厚,多云雨天气,槽后气流辐散下沉,湿层浅,多晴好天气。18、热带辐合带是南、北半球信风气流汇合形成的狭窄气流辐合带,又称赤道辐合带。热带辐合带一般只存在于对流层的中下层。按其气流辐合的特性分为两种:季风辐合带信风辐合带19、气象上的热带是指南、北半球副热带高压脊线之间的地带。通常把南、北纬30°以内的地区称为热带。20、青藏高压又称南亚高压,是暖季出现在亚洲大陆南部青藏高原上空对流层顶部的大型暖高压系统。21、西太平洋副高是对我国夏季天气影响最大的一个天气系统。在它控制下将产生干旱、炎热、无风天气。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强度变化对我国(主要是东部)的雨季、旱涝以及台风路径等产生重大影响。西太平洋副高是向我国输送水汽的重要天气系统。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性活动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冬季位置最南,夏季最北,从冬到夏向北偏西西东,强度增大;自夏至冬则向南偏东移动,强度减弱。22、在南、北半球副热带地区,经常维持着沿纬圈分布的高压带,称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带受海陆沿纬圈分布的影响,常断裂成若干个高压单体,称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副高呈椭圆形,长轴大致与纬圈平行,是暖性动力系统。夏季大陆高原上空出现的青藏高压和墨西哥高压也属于热带高压。23、副高范围内盛行下沉气流,因而在低层普遍形成逆温层,尤其是高压东部逆温层较厚、较低。副高内的天气,由于盛行下沉气流,以晴朗、少云、微风为主。24、冷性反气旋发生于极寒冷的中纬度和高纬度地区,如北半球的格陵兰、加拿大、北极、西伯利亚和蒙古等地,以冬季最多见。其势力强大、影响范围广泛,往往会给活动地区造成降温、大风和降水,是中、高纬地区冬季最突出的天气过程。25、亚洲大陆面积广大,北部地区冬半年气温很低,南部又有青藏高原和东西走向的高大山脉阻挡冷空气南下,因而成为北半球冷性反气旋活动最为频繁、发展最为强大的地区。26、当冷性反气旋南移时,会造成一次冷空气袭击,如果冷空气十分强大,如同寒冷潮流滚滚而来,给流经地区造成剧烈降温、霜冻、大风等灾害性天气,这种大范围的强烈冷空气活动,成为寒潮。寒潮主要出现在11~4月间,秋末、冬初及冬末、春初较多,隆冬反而较少。27、温带反气旋是指活动在中、高纬度地区的反气旋。28、锋面气旋的演变过程通常分为四个阶段:初生(波动)阶段成熟阶段锢囚阶段消亡阶段29、第一类(A类)气旋:当高空锋区上出现波状扰动并达到一定尺度(几千千米),而且具有明显风速切变时,波动可演变成不稳定波,振幅继续增大,终于形成气旋或反气旋,这种由锋面波动发展成的气旋,称第一类(A类)气旋。30、由地面弱低压(或倒槽)与高空槽相遇并在高空槽作用下,地面低压得到发展并产生锋面,这样发展起来的锋面气旋称第二类(B类)气旋。31、锋面气旋发展的高空温压场理想模式是:高空温度槽落后于高度槽以及气旋始终处于高空槽的前方。32、气旋是占有三度空间的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水平空气涡旋,又称低压。气旋按发生地区分为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33、反气旋是占有三度空间的、中心气压比四周高的水平空气涡旋,又称高压。反气旋按发生地区分为极地反气旋、温带反气旋和副热带反气旋。34、温带反气旋是指具有锋面结构的低压,因而又称锋面气旋,它主要活动于中高纬度,更多见于温带地区,是温带地区产生大范围云雨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35、切变线是指风向或风速分布的不连续线,是发生在850hPa或700hPa等压面上的天气系统。切变线两侧风向构成气旋式切变,但两侧的温度梯度却很小,这是切变线与锋的主要区别。根据切变线附近的风场形式一般划分为三种类型:冷锋式切变线暖锋式切变线准静止锋式切变线36、高空低压槽又称高空槽,是活动在对流层中下层西风带上的短波槽。37、阻塞高压又称阻高,是温压场比较对称的深厚的暖性高压。它具有以下特征:有闭合的高压中心,并位于50°N以北维持的平均时间为5~7天,有时可达20天以上沿纬向移动每天不超过7~8个经度,常呈准静止状态,有时甚至向西倒退。38、阻高控制下的天气一般是晴朗的,但阻高的不同部位由于运行气流属性的差异,形成的天气有所不同。39、切断低压是温压场结构比较对称的冷性气压系统。切断气压是西风带长波槽不断加深、南伸,直至槽南端冷空气被暖空气包围并与北方冷空气主体脱离而成的闭合低压。40、极地涡旋简称极涡,是极地高空冷性大型涡旋系统,是极区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41、大气长波是指波长较长、波幅较大、移动较慢、维持时间较长的波动。长波自西向东移动,移动较慢。长波的维持时间一般在3~5天以上。具有冷槽、暖脊的温压场结构,槽前是暖平流,槽后是冷平流。42、中高纬度高空主要的天气系统有:大气长波、阻塞高压、切断低压、极地涡旋、高空低压槽、切变线。43、根据锋两侧冷、气移动方向和结构状况,一般把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和锢囚锋。44、锋生和锋消的主要标志是冷暖气团间的水平温度梯度的大小和变化。以下三种因素对锋生和锋消有影响:水平气流辐合、辐散空气垂直运动空气的热量交换45、锋线附近的风场应具有气旋性切变。锋落在低压槽中。锋区的水平温度梯度比锋两侧的单一气团内的温度梯度大得多。高空锋区位于地面锋的冷空气一侧,锋伸展的高度愈高,锋区偏离地面锋线愈远。46、锋倾斜的程度称为锋面坡度。锋面坡度的形成和维持是地球偏转力作用的结果。47、锋是冷暖气团交绥的地带。锋由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相接触形成,由于气团占有三度空间,因而锋是三度空间的天气系统,是温带地区重要的天气系统。48、气团分类法:地理分类法和热力分类法。49、凡是气团温度高于流经地区下垫面温度的称暖气团;气团温度低于流经地区下垫面温度的称冷气团。温度相对高的称暖气团,温度相对低的称冷气团。50、气团是指气象要素(主要指温度、湿度和大气静力度)在水平分布上比较均匀的大范围空气团。气团形成的源地需要两个条件:范围广阔、地表性质比较均匀的下垫面有一个能使空气物理属性在水平方向上均匀化的环流场51、天气是一定区域短时段内的大气状态极其变化的总称。天气系统通常是指引起天气变化和分布的高压、低压和高压脊、低压槽等具有典型特征的大气运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