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说明书目录第一章城乡概况........................................................................2第一节自然条件........................................................................2第二节社会经济情况.............................................................7第三节城乡规划......................................................................9第二章气象观测站现状与评价...........................................14第一节基本情况....................................................................14第二节**国家基本气象站历史沿革...................................15第三节现状分析与评价.......................................................16第四节气象观测站附近的政府规划...................................17第三章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18第一节指导思想....................................................................19第二节主要原则....................................................................19第三节规划依据....................................................................19第四章气象观测站、天气雷达站规划内容.......................19第一节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20第二节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和标准...............................20第五章规划实施....................................................................25**市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说明书**市气象局**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2010.111前言随着**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在气象探测环境(气象地面观测场、雷达站)附近违规新建建筑物、构筑物或道路等影响和破坏气象探测环境的现象。气象探测工作是整个气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保证气象探测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获取的气象探测资料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和连续性,有效发挥气象工作为全市经济建设、防灾减灾和为人民生产生活服务的积极作用,促进**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办法》(2000.7)和《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中国气象局令第7号)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要求,特制订本次**市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市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说明书**市气象局**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2010.112第一章城乡概况第一节自然条件**国家基本气象站地处**市**区何店镇,是**市本级唯一的国家基本气象站。一、区域位置**市位于湖北省中北部,东承**,西接襄樊,北临信阳,南达荆州,居“荆豫要冲”,扼“汉襄咽喉”,为“鄂北重镇”,是湖北省对外开放的“北大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由东向西的重要接力站和中转站。**交通便利,京广铁路、汉渝铁路、西宁铁路和107、312、316国道以及“汉十”高速公路、“随岳”高速公路和“麻竹”高速贯穿全境。现辖1区(**区)1市(**市)1县(**),面积9636平方公里,人口约258万。二、地质地貌**市**区位于鄂北丘陵,北纬31°19′至32°26′,东经112°43′至113°46′。“随地因山为郡”,随北山地是大别山的西延部分桐柏山,也称淮阳山地,在地质构造上属淮阳地盾,自太古代以来,就一直处入海面以上,是长期以来受侵蚀、剥蚀的地区。中生代的燕山运动时,由于南北向水平压力的作用,岩层发生紧密,轴向西北向,使桐柏山系造成近西北至东南向的地质走向,其山体走向与地质体的走向大致相一致,同时有大规模的花岗岩侵入体。随南大洪山为一条西北到东南走向的受燕山运动影响褶皱**市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说明书**市气象局**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2010.113断裂山地。北部主要由震旦纪千枚页、片岩和寒武、奥陶纪灰岩构成。地势北到东北和西南部较高,平均海拔高度约200米;中部和东南部较低,海拔高度在100米以内,呈北向东南倾斜的撮箕形。易旱少涝,境内有桐柏山主峰太白顶高1140米,西南有大洪山高1055米。两条主要山脉构成南北对峙,群山环绕,形成丘陵地带。三、水文**市地处湖北省东北部丘陵地带,境内百川皆为河源,无一客水入内,属典型的封闭型流域,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全省、全国人均水平。**市河流众多,有名称的常流河139条,按其所归,可以分为四大流域:府河流域,占全市流域面积的79.4%;淮河流域,约占全市流域面积的10%;汉水流域,占全市流域面积的7.5%;漳水流域,占全市流域面积的3.1%。是一个封闭的无客水经过的内河流域,以大洪山和桐柏山脉为屏障,境内有涢水、淮河、漳河、大富河等河。主要支流是厥水、漂水、溠水、均水、浪河、刘家河、长安河、清水河、游河、四十里冲河、三夹河等。四、地震**市位于秦岭-大别造山带随-应推覆构造区内,主要构造有襄樊-广济断裂带,青山口-黄陂断裂带,次一级断裂构造发育,地震活动频繁。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确定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因**市地震活动频繁,被省政府确定为1996-2005年全省六个地震重点防御城市之一,建议工程按六度设防。五、气候环境**市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说明书**市气象局**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2010.114**地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汇地带,处于中纬度季风环流区域的中部,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因受太阳辐射和季风环流的季节性变化的影响,**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较长,严寒酷暑时间较短。1、气温历年平均气温15.7℃,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2.6℃,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7.7℃;极端最高气温41.1℃,极端最低气温-16.3℃。2、日照历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55.4小时,一年中8月份最多平均为212.7小时,日平均达7.0小时,1月份最少平均为126.4小时,日平均4.1小时。日照百分率大洪山区最小,为44—45%,桐柏山区次之,为46%左右,中部和东部最大,为48—49%。日照百分率的年变化七、八月最大,在50%以上,二、三月最小,只有40%左右。3、降水**市年平均雨量820-1282毫米,年平均雨量为968.5毫米。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最多的年降水量北部1868毫米(胡家湾1956年),中部1400毫米(**1954年),南部1469毫米(柳林1970年)。最少年雨量486毫米(三合店1966年),中部**619毫米(1978年),南部柳林628毫米(1966年)。降水量逐月分布呈“单峰型”,主要集中在6~7月。在地理分布上,东北部多于西南部。在季节分布上,以夏季最多,春秋次之,冬季最少。4、蒸发全市年平均蒸发量北部1400毫米,中部1520毫米南部1451**市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说明书**市气象局**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2010.115毫米。1959年的蒸发量最大。中部2032毫米,南部1946毫米。1980年最小,中部1269毫米,南部1204毫米。蒸发量的年变化以元月份最小,月蒸发量44—55毫米,七月份最大,平均在200亳米以上。5、风向和风力**市历年平均风速2.6米/秒,4月最大,平均3.0米/秒;10月最小,平均2.3米/秒,历年最大风速22.0米/秒,风向东北。风向年变化夏半年盛行东南风,冬半年盛行偏北风。全年最多风向为东南风,频率12%,最少风向为西南风,频率1%。6、灾害性天气影响我市的主要气象灾害种类有:寒潮低温冻害、连阴雨、暴雨洪涝、干旱、大风、龙卷风、冰雹、雷电、大雾等。(1)寒潮低温冻害寒潮往往带来大风、剧烈降温、雨雪和冰冻天气,有时还伴有雷电、雨凇、雾凇等天气现象,给国民经济、工农业生产、人类生存环境和人体健康都带来很大影响。降温4—6.9度为弱冷空气,7—9.9度为中等冷空气,降温大于或等于10度为强寒潮。据气象记录资料统计降温4度以上的冷空气共153次,年平均3次,最多8次(1962年),中等以上47次,年平均0.9次,强寒潮38次,年平均0.7次,最多达4次(1963年)。主要出现时间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最多,占43%,其中1985—2007年23年中出现4次强寒潮。(2)暴雨洪涝暴雨洪涝历来是我市自然灾害之首,它具有发生频率高,影**市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说明书**市气象局**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2010.116响范围广,危害强度大,造成损失严重等特点。据气象资料统计(1957—2007年),大于或等于50亳米的暴雨共出现了158次,年平均3.1次,5—8月出现了130次占82.3%;梅雨期6—7月出现了82次,占51.9%;51年中其中大于或等于100毫米的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共出现了27次,出现率频52.9%,年平均0.5次,间隔1—2年就会出现一次大到特大暴雨。(3)干旱干旱在我市四季都有发生。但以夏旱(5—6月)、伏旱(7—8月)和秋旱(9—11月)的影响最明显,尤其当三段干旱连续发生时,则旱情更为严重。(4)大风大风是我市常见的灾害天气之一。大风各月都有,冬半年为寒潮大风,夏半年多雷雨大风。(5)雷电**雷电活动频繁,雷击强度大,危害严重,威胁城乡居民生命安全,造成雷击伤亡事故;击毁建筑物,危害电子设备,导致计算机网络瘫痪;引起爆炸,酿成火灾;造成供电、供水、通信、网络中断。我市雷电多出现在夏季,其次是春季和秋季、冬季偶尔出现。7、8月两月最多,平均初雷日在3月8日,终雷日在9月24日,全市平均雷电日数33天,最多年份可达51天,属中雷暴区。(6)大雾大雾主要危害:影响水、陆、空交通正常运行,尤其对春运影响大,**大雾主要出现在空气稳定度高的冬半年,夏半年偶有发生,12月至次年2月最为集中。我市历年出现大雾最多的为47天。**市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说明书**市气象局**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2010.117第二节社会经济情况一、历史沿革**历史悠久。据史籍记载,随于上古时,为神农氏(炎帝),其故居于厉山(又名烈山)。夏商时为厉国,春秋时随境内为随、厉(赖)、唐三国,《左传》载:“汉东之国,随为大。”战国时属楚建县,秦属南阳郡,至西晋时**属义阳国,东晋置随郡。南北朝改曰随阳郡;齐改随阳郡为随郡,隶于司州;梁为北随郡;西魏升北随郡为**;北周大象二年杨坚晋为随王,封于随地建国。隋时废州设汉东郡治于**,至唐、五代十国、宋、元均置**,明初改州为县,后复置州。元至清**均归德安府所辖,仅元属河南行省,明属湖广,清属湖北所辖。民国易州为县。**1949年属孝感专区。1952年属**专区。1970年属**地区。1983年撤销**,并入**市,属襄樊市。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