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物候专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学习内容气象物候专题之《古代诗词中的物候》第1学时学习目标1.朗读体会,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的真挚感情。2.了解诗中反映的物候现象。3.对诗歌语言推敲品味,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学习重难点通过诵读感悟诗词中反映的物候现象导学过程自主空间一.自主学习1.反复诵读诗词,初步了解四首诗词内容。(采取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2.组内交流训练,描述每首诗的景物画面。(组内交流与组际交流相结合)二、合作交流1.品析诗中精确语言,理解诗中情(先自主思考,再组内交流、组际交流)(1)《塞下曲六首(其一)》一诗中“杨柳”的含义如何理解?(2)体会“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中“晓”、“宵”所表达的意象。(3)《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中的“春风”仅是指春天的风吗?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谈谈。(4)卢纶《塞下曲》一诗后两句好在何处?(5)《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是怎样写出画中之景的?这首诗的高妙之处在哪儿?(6)自主质疑内容:2.领悟诗中物候现象,揣摩诗中景(先自主思考,再组内交流、组际展示)(1)从李白的“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诗句中了解到怎样的物候现象,并分析形成这种物候现象的原因。(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有人认为“黄河”应为黄沙,你觉得有道理吗?(3)“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一句华罗庚认为“月黑天高时,怎见得雁飞”,谈谈你的理解。(4)“正是河豚欲上时”一句作者是从哪些物候现象中联想到的?三、当堂反馈:1.“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一句好在何处?表达了战士们怎么样的感情?2.“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写出了什么样的物候现象?请你再写出一句体现这种物候现象的诗。3.描绘一下《惠崇〈春江晚景〉》中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春景。四、拓展延伸:写一份简单的研究报告:参考题目:《从古代诗歌看地区之间的物候差异》要求:写简单的议论性文字,努力做到有观点,有理、有据。(课堂结语:古代诗歌中包含着丰富的物候信息。诗人善于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启发我们要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中其他有关气象物候的知识,从生活中找寻经验。)学习反思:知识链接沈括错评咏花诗唐朝元和十二年(817)春末,自居易与16位朋友结伴游江西庐山,写了不少诗,其中有一首是《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有一天,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沈括读了这首诗,非常惊讶,带着讥讽的口吻评论道:“既然‘四月芳菲尽’了,怎么会‘桃花始盛开’呢?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呀!”想不到有一年春夏之交的季节,他到一座山上考察,见到了自居易诗中的奇景:四月天气,山下众花凋谢,山顶上却是桃花红艳,猛然想起自居易的诗来,才领悟到自己错怪了大诗人,也从中发现了高度对季节的影响:由于山上气温低,春季到来要晚于山下。后来,他又找来自居易的诗读,发现前面有一篇序,序中写道:“(大林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华(花),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沈括读了,很有感慨地说:“都怪我读书不细,经验太少啊!”诗歌中的春夏秋冬诗中春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2.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4.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5.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夏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诗中秋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4.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5.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6.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诗中冬1.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2.秋月扬明恽,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3.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4.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5.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微:《四气诗》)6.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陈毅:《梅》)学习内容气象物候专题之《看云识天气》第2学时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2.理清本文的结构,体会本文层次清楚、有纲有目的结构特点。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学习重难点1.理清本文的结构,体会本文层次清楚、有纲有目的结构特点。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导学过程自主空间一、课前先学1.请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峰(luán)预(zhào)(mí)漫(yùn)圈一(shà)间一(chà)那2.云是天上的精灵,是我们生活中的朋友,所以我们就有了许多关于“云”的成语。请写出五个含有“云”字的成语。3.谚语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是用简短通俗的话反映深刻的道理。请抄写积累课文中的谚语并再写出你所积累的关于天气的两个谚语。4.把你阅读时遇到的问题、疑惑写在下面。(多提问,你会理解的更深刻)二、课堂探究(一)课堂自学自由读课文,同时思考:(1)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2)本文是采用什么结构形式来组织全篇的?全文的中心句是哪句?(二)组内交流1.说出课文的说明结构:2.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3.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生动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比喻常被人们称为语言艺术之花,是语言艺术中最闪光的部分。对比喻句多加揣摩品味可以增进语言表达能力。)(三)组际交流1.请你阅读文章第四、五两段,分别以雨层云和积雨云的口吻,介绍它们的形成过程。2.文中说“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如通过观察晕、华、虹、霞的位置,色彩,形状,预测天气情况。你认为这种凭经验测天气的方法有没有价值?为什么?3.第二段里“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去掉好不好?(本文是一篇说明文,旨在向人们介绍知识,这在语言上首先必须做到用语准确周密,以保证说明内容的科学性。因此文中多处使用了“往往”“常常”“有时”“一般”“可能”等一类用语,这些词语的运用,都使内容表达准确,符合实际。)(四)拓展延伸下面是你所在地区明天的天气预报,假如你是校广播电台的播音员,计划在播送这条天气预报时加上几句对上学的同学表示关心的语句,你会如何播报?多云转阴有阵雨或雷阵雨温度:20-28℃风力3级(播送天气预报时,应先播送天气预报的内容,再对天气预报中应该注意的信息对同学加以提醒,以体现出人文的关怀。)三、达标检测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瞬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1.用横线划出本段文字的中心句。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招牌”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段中照应“姿态万千”和“变化无常”的语句分别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4.本段文字的结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5.文段中的最后一句引出了节选的全文的说明中心,联系全文,说说全文的说明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反思:知识链接看云识天气的一些谚语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根据云的形状、来向、移速、厚薄、颜色等的变化,总结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编成谚语。我们在这里将这些有关“看云识天气”的谚语汇总在一起,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留心作一些观察对照。“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钩钩云气象上叫做钩卷云,它一般出现在暖锋面和低压的前面,钩卷云出现,说明锋面或低压即将到来,是雨淋淋的先兆。“炮台云,雨淋淋”:炮台云指堡状高积云或堡状层积云,多出现在低压槽前,表示空气不稳定,一般隔8~10小时左右有雷雨降临。“云交云,雨淋淋”:云交云指上下云层移动方向不一致,也就是说云所处高度的风向不一致,常发生在锋面或低压附近,所以预示有雨,有时云与地面风向相反,则有“逆风行云,天要变”的说法。“江猪过河,大雨滂沱”:江猪指雨层云下的碎雨云,出现这种云,表明雨层云中水汽很充足,大雨即将来临。有时碎雨云被大风吹到晴天无云的地方,夜间便看到有像江猪的云飘过“银河”,也是有雨的先兆。“棉花云,雨快临”:棉花云指絮状高积云,出现这种云表明中层大气层很不稳定,如果空气中水汽充足并有上升运动,就会形成积雨云,将有雷雨降临。“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灰布云指雨层云,大多由高层云降低加厚蜕变而成,范围很大、很厚,云中水汽充足,常产生连续性降水。“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根据云的移动方向来预测阴晴,云向东、向北移动,预示着天气晴好;云向西、向南移动,预示着会有雨来临。云的移动方向,一般表示它所在高度的风向。这一谚语说明的是云在低压内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指太阳落山时,西方地平线下升起一朵城墙似的乌云接住太阳,说明乌云东移,西边阴雨天气正在移来,将要下雨。一般来说,如接中云,则当夜有雨;如接高云,则第二天有雨。但如西边的乌云呈条块状或断开,或本地原来就多云,那就不是未来有雨的征兆了。“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指春、夏时节,雨天的中午,云层裂开,太阳露一露脸,但云层又很快聚合变厚,这表明本地正处在准静止锋影响下,准静止锋附近气流升降强烈、多变。上升气流增强时,云层变厚,降雨增大;上升气流减弱时,云层变薄,降雨减小或停止;中午前后,太阳照射强烈,云层上部受热蒸发,或云层下面上升气流减弱,天顶处的云层就会裂开。随着太阳照射减弱,或云层下部上升气流加强,裂开的云层又重新聚拢变厚。因此,“太阳现一现”常预示继续阴雨。“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瓦块云,晒煞人):鲤鱼斑是指透光高积云,产生这种云的气团性质稳定,到了晚上,一遇到下沉气流,云体便迅速消散,次日将是晴好天气。但是,如果云体好像细小的鱼鳞,则是卷积云,这种云多发生在低压槽前或台风外围,近期会刮风或下雨,所以又有“鱼鳞天,不雨也风颠”学习内容气象物候专题之《大自然的语言》第3学时学习目标1.树立人类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才能良性发展的观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2.了解全文的说明结构,准确清楚地把握大自然中有哪些种类的“语言”。3.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4.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学习重难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2.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3.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导学过程自主空间一、课前先学1.请工整的抄写下列词语:峰峦销声匿迹草长莺飞农谚河豚2.思考下边几个问题的答案应该从哪些段中寻找,把段的序号写到括号里。(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