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安排:2课时第1节水中的动物(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知道水中生活的动物类群有哪些,并能总结出鱼类的主要特征。2.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能力目标1.通过对第一章引言的学习,培养学生养成逻辑条理的学习习惯。2.通过对鱼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鱼鳍在游泳中作用”的探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能用实验去验证,最后达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本章引言的学习和了解水中生活的动物引发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陶冶情操。2.通过对“鱼鳍作用的探究”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热爱小动物、平等对待小动物的情感态度。教学重点1.观察鱼类的运动和运动方式。2.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3.能够总结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实验及该实验的组织教学。教学方法谈话式、探索实验式。课前准备:1、教师:制作CAI课件(展示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动物、水中生活的各种动物类群、水中自由生活的鱼和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水域污染对水生动物的影响,增强直观性);鱼缸、鲫鱼、气球、吸管、塑料板、剪刀、橡皮筋、针线、钢尺等、鱼鳃结构挂图。2、学生:预习探究鱼鳍在游泳中作用的模拟实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多姿多彩的水中生1.播放CAI:多姿多彩的生物2.问题:你熟悉的或最感兴趣的水中1.看录像。2.学生积极踊跃地介绍自己最熟悉物的动物是什么?比一比,看谁知道的水中动物最多3.教师小结:刚才学生介绍的动物:海葵、海蜇、珊瑚、水螅是腔肠动物,它们的结构都非常简单;乌贼、章鱼、扇贝、河蚌等,它们身体柔软,是生活在水中的软体动物;虾、蟹的体表有甲壳,是水中的甲壳动物;青蛙属于两栖动物;鲸是生活在海中的哺乳动物。或最感兴趣的水中生物。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1.想一想:我们人类为什么不能像鱼那样自由自在地生活水中呢?像鱼类等水生动物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1)请学生分组观察事先准备好的装在鱼缸内的活鲫鱼。(2)让学生阅读信息库中有关鲫鱼的知识。(3)提出问题:鲫鱼与水生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点有哪些?为什么?提示学生在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时,可先侧重观察体色、体形、体表、感觉器官、运动器官等,并用手抓一下,看看有什么感觉。2。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1)引导学生在仔细观察和认真讨论的基础上作出假设:(2)在学生设计方案基础上完善实验方案:(3)观察学生实验方案,进行总结评价3.引导学生将各小组的探究综合起来,归纳出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1.学生认真观察活鲫鱼、阅读信息库中有关鲫鱼的内容后,分析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1)在学生仔细观察和认真讨论的基础上作出假设:(2)制定、完善实验方案:(3)实施探究实验(4)得出结论:3.学生讨论后得出:(1)鲫鱼的体色背面深灰黑色,腹面白色,是一种保护色。这样不易被上下敌害发现,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2)鲫鱼的体形侧扁,呈梭形,体表覆盖鳞片,表面有粘液,可以减少水时阻力;(3)身体的运动器官为各种鳍,这些都使鱼更好地在水中游泳,完成取食、逃避敌害等生命活动。(4)用鳃呼吸,有利于气体交换。(5)身体两侧有感觉器官——侧线,侧线有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的作用,使鱼准确改变游泳方向。第1节水中的动物(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概述河蚌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2.能力目标:通过河蚌的解剖与观察,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1)通过淡水鱼类和海洋鱼类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教育(2)关注我国的水生动物资源状况,形成自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和行为.教学重点:1.概述河蚌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2.水中生活动物的种类教学难点:淡水养殖的原理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观察河蚌1.引导学生观察河蚌及河蚌的运动,并思考以下问题:(1)怎样判断河蚌的前端、后端?贝壳有什么作用?(2)河蚌是怎样运动的?在什么环境中才运动?(3)河蚌的鳃有几片?斧足有几个?注意事项:1.促进河蚌张开贝壳时,应把它放在50C°左右的温水中,否则水温过低,贝壳不易自动张开;水温过高,会使河蚌烫伤或失却知觉,不利于观察。2.观察河蚌的应激性和运动时动作要轻,并保持安静,以免影响观察。说明:贝壳的外层有一条条以壳顶(靠近前端上方的突出部分)为中心的同心环纹,宽窄和颜色深浅相1.观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1)河蚌是生活在淡水水底的动物,2片对称的贝壳保护柔软的身体,贝壳的前端钝圆,后端稍尖。(2)在安静状态下,贝壳能微微张开,露出斧足,由于斧足的伸缩使身体前进,斧足是运动器官;当遇到刺激时,斧足收回,两片贝壳就紧紧合在一起。(3)鳃有片,只有1个斧足。间,叫生长线,它的形成受环境条件影响,但不代表年龄。两片贝壳的背面由韧带连接,韧带有弹性,能使两片贝壳张开。两片贝壳为什么又能紧闭呢?这是因为在两片贝壳之间有两条圆柱状的闭壳肌,位于前面的叫前闭壳肌,位于后面的叫后闭壳肌。当它们收缩的力量大于韧带张开的力量时,两片贝壳即行紧闭;反之,贝壳则张开(河蚌死后,闭壳肌失去了收缩能力,因而贝壳不能关闭)。2.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在两片贝壳的内面,也就是河蚌身体的最外层,是不是各有一片柔软的膜,这两片膜有什么作用?3.出示其它软体动物的图片,请学生总结它们与河蚌有哪些相似的基本特征?并能说出一两种知道的软体动物。2.两片贝壳内面各贴着的一片柔软的膜,包裹着蚌的身体,犹如外套,叫外套膜。在它的外层能看到的一条条的环纹,叫生长线,就是由外套膜形成的。所以贝壳能不断生长。3.软体动物的特征:身体柔软;有外套膜;身体表面有贝壳(或者具有被外套膜包被的内壳);大多用鳃呼吸。如蜗牛、乌贼等。二、丰富的水生动物资源1.淡水鱼类四大家鱼1.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经常吃到哪些淡水鱼类?介绍:我国的海洋和江河、湖泊里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水生动物资源,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有海洋鱼类和淡水鱼类。经济价值比较高的海洋鱼类有200多种;我国的淡水鱼类约有800多种,青鱼、草鱼、鳙鱼、鲢鱼被称为“四大家鱼”,并可以进行混合饲养。出示图片,学生初步认识几种常见的淡水鱼;给学生展示这几种淡水鱼生活在池塘中的生活环1.积极参与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各抒己见讨论,争议混合放养2.海洋鱼类境的图片,提出以下几道思考题供讨论:①对照图指出这几种淡水鱼的名称是什么?②这些淡水鱼的体形体色如何?③他们栖息的水层及食性如何?介绍:我国是世界上鱼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淡水养殖的历史悠久,是淡水养鱼最多的国家,中国式的池塘养鱼,现己被世界上公认为是生态养鱼的杰作。让学生在以上观察和讨论的基础上,再认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①混合放养的原理是什么?②进行混合放养有什么好处?③混合放养的意义是什么?2.我国的主要海洋鱼类然后通过图片向学生展示我国丰富多采的海洋资源。使学生了解海洋鱼类已知的有1000多种,占世界海洋鱼种类总数的1/6。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有200种以上。丰富的海洋鱼类资源,是人类动物蛋在教师引导下,了解常见淡水鱼并完成表格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讨论、思考得出结论:其原理是根据六种鱼栖息水层和食性的不同,将它们混合放养在一个水域里,其好处是可以充分利用水体里的各种食物,促进食物的良性循环,如生活在水体中层的草鱼,吃水草后,排出的植物性纤维的粪便是水中的肥料,有利于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从而为鲢鱼和鳙鱼提供饵料。草鱼吃剩的水草、青鱼吃剩的饵料,都可作为鲫鱼和鲤鱼的食物,并且能充分利用水体不同空间的氧气。其意义是混合放养可以充分利用水域的立体空间及各种天然饵料,从而增加鱼的产量,达到高产目的。2.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三、鱼类资源的利用和保护1.软体动物中许多种类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有的软体动物可以食用,而且味道鲜美和富有营养价值,有的软体动物具有药用价值。珍珠贝和三角帆蚌能用来人工培育珍珠。2.根据加拿大科学家在全球范围内第一次对吞拿鱼、金枪鱼和鳕鱼等大型鱼种进行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自从商业捕鱼活动开始以来,世界海洋里的大型鱼类资源已经减少了90%。3.请学生谈一谈该如何保护鱼类资源,必须采取哪些有利措施4.机动:可利用幻灯向学生介绍一些珍稀的水生动物。1.了解2.通过事例及原有知识了解到鱼类资源的匮乏3.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