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水域负荷力:在一定的生境(水体空间)中能维持正常生长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生物量。它有一固定的上限。生境中可利用的能量与其它资源一道共同决定着这个系统的负载能力的大小。1、补充群体(recruitpopulation,R):指首次达到性成熟而参加产卵的鱼类所组成的群体。有的鱼类的繁殖群体完全是由补充群体组成。如一生只产一次卵的大麻哈鱼。2、剩余群体(remainerpopulation,S):指由重复产卵的鱼类所构成的繁殖群体。由于种类和种群的不同,各种鱼类的繁殖群体中补充群体和剩余群体的组成比例亦不相同。按照产卵群体中补充群体和剩余群体的比例不同,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1)产卵群体(P)完全由补充群体(R)组成,而无多次产卵的鱼类。即P=R;S=0。如一生只产一次卵的银鱼、河鳗、大麻哈鱼等鱼类的产卵群体。2、剩余鱼获量:又称平衡渔获量(equilibriumyield)。在任何一年中从某一种群中捕出鱼的数量等于其自然增长量,种群大小基本维持不变,这一年所捕出的鱼的数量即为剩余渔获量。3、最大持续渔获量:使水体鱼产量最大,又不危害水域中资源的长久利用,不破坏水域中鱼类生产力时的渔获量。5、河网密度:指单位流域面积内河流的总长度。密度(D)=流域面积总长SL6、河流弯曲系数:某一河段的实际曲线长度与该河段的直线长度之比值7、兴利水位:指水库在正常运用的情况下,为满足所设计的兴利要求,在水库开始供水时应蓄到的最高水位。又称兴利水位。8、合理放养:采取各项综合措施,使养殖水体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的转化按照人们所需要的方向和方式进行,使能量流转充分纳入生产经济鱼类的轨道,以实现持续的高产和高效益。9、鱼类巡游速度:指鱼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30~60Min),能够持续前进的速度:又称鱼类巡游速度或持久游速。10、水体自净作用:污染物质进入天然水体后,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污染物质的总量减少或浓度降低,使曾受污染的天然水体部分或完全地恢复原状,这种现象称为水体的净化或自净。11、健康养殖:指通过对可养殖的水生经济动植物的苗种、饲料、水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管理,使所养殖的经济动植物健康生长,生产出长期内对人体无不良影响,符合人类营养需要的水产品。12、设施渔业:就是进行鱼类的集约化、工厂化养殖,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养殖产量,提高经济效益,而且可以有效的控制水质,减少养殖用水对环境的污染,是健康养殖的具体体现。13、岸线发育系数:水体岸线的长度与水体面积相同的园的周长的比值14、水体富营养化:由于生活污水等的进入或水体水质被污染,使水体中积累了过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使水体中的藻类及其它税收呢感生物异常繁殖,使水体的透明度降低,溶氧变化大。从而造成了水体水质恶化,加速了水体的老化,使水体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受到破坏的现象。15、穿栏系数:16、有效过水面积比:即指拦鱼设施上的过水缝隙的面积占整个断面面积的百分比17、最大持续鱼产力:使水域的鱼产力达到最大,但不得影响水域资源的长久利用,不破坏水域中鱼类的生产力18、人工放流:通过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的方式,各有计划地向江河、湖泊等自然水域中投放,使其自然生长,有效地增加自然水域中的鱼类资源,提高江河,湖泊中鱼类的捕捞产量的一种增殖方式。19、河流径污比:即河水的径流量和污水流量之和与污染物质量之比问答题1、繁殖群体的含义及组成答:所谓繁殖群体是指达到性成熟而参加产卵的产卵群体(P)。它是由补充群体(R)和剩余群体(S)构成。1、补充群体(recruitpopulation,R):指首次达到性成熟而参加产卵的鱼类所组成的群体。有的鱼类的繁殖群体完全是由补充群体组成。如一生只产一次卵的大麻哈鱼。2、剩余群体(remainerpopulation,S):指由重复产卵的鱼类所构成的繁殖群体。2、简述水库消落区对渔业的作用答:(1)有利作用:a、当水库水位上升时,库水淹没了消落区的部分土地,则被淹没的土壤中的营养物质溶解于水中,就有利于增加水体的肥力;而当水位下降时,消落区部分土地重新暴露于空气中,使土壤中没有被充分利用的物质又矿化分解,而在下一次水位上升时,则充分溶解于水体,被水体中的水生生物所利用,这就有利于促进水体中饵料生物的繁殖。b、水库水位下降露出消落区的时期一般是与植物的生长期一致的,由于水库消落区土壤湿润,有利于陆生、湿生植物的生长,因而当水库消落区外露时,便可在其上种植各种饲草植物,使其生长。在下一次淹水后,所种植的植物便给水体中的草、鳊、鲂鱼等草食性鱼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同时,不能被鱼类所利用的植物体在水体中腐烂后,又增加了水体的肥力,有利于水体中浮游生物的生长。这样又对滤食性鱼类提供了饵料基础。c、利用消落区又可以种植粮食和蔬菜,如水稻、红薯、油菜等,所种植的作物大部分可被人们所收获,有一部分也可直接或间接地被水体中的鱼类所利用。这就增加了对水库资源的利用,提高了经济效益。d、冬季枯水季节水位低,消落区外露,有利于捕捞作业的进行。(2)不利方面:a、由于水库消落区的存在,使水库的水位变动大,影响了水库水体中鱼类的生活空间、索饵场、繁殖场的规模和稳定性。b、由于消落区的时干时淹,就使得此区域中的水生植物和软体动物难以生存和发展而形成种群。如果水位下降发生在鱼类的繁殖季节,则产粘性卵的鱼类会由于失去产卵附着物而不能产卵,即使已产出的受精卵也会因干涸或暴晒而死亡。这对沿岸带、亚沿岸带中进行草上或石砾上产卵的鱼类资源的发展和延续不利。c、由于水库消落区的存在,使得水库的水位变动大,水量的增减反应大,从而使水体中大量的有机质、营养物质及繁殖出的浮游生物随水流失,降低了水库的生物生产力。总之,利用水库消落区种植饲料和绿肥,是一项既经济又科学的办法,从水质测定的资料来看,水库消落区中所种植的陆生植物被淹没后,其水体中的铵盐、磷酸盐、硅酸盐等大量增加,水体中的浮游生物也有所增加,因此在水库渔业中,我们应尽量避免消落区的不利因素,利用其有利因素,掌握消落区的变化规律,最大限度地利用这部分空间,并使这部分空间按照人们所期望的方向和方式,高效率地转化为鱼产品。这对提高水库的鱼产力有积极的作用。3、水域鱼产力的含义及影响水域鱼产力的因素,提高水域鱼产力应从哪些方面进行答:水域鱼产力是指单位水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鱼产品的能力。它不仅取决于水体性质,而且与水域中鱼类种群的特性密切相关。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各种水域,提高水域鱼产力,在对某一水域进行利用之前,应首先弄清楚影响水域鱼产力是基本因素,尽可能地提高水域鱼产力,初步掌握水域鱼产力的估算方法。影响因素:1、非生物环境因子:(1)气候——光照和温度;(2)营养盐类;(3)水域形态:2、生物环境因子:(1)饵料生物:(2)鱼类区系组成和种群结构:3、人为因素:提高:一、增殖鱼类饵料基础,改善饵料生物质量;二、合理放养和移植驯化;三、合理捕捞,保持经济鱼类种群的最佳结构;四、鱼类资源的保护与增殖;五、控制或消灭凶猛鱼类和小型野杂鱼六、改善水域环境,保护鱼类资源4、简述合理放养的主要内容。答:根据各水域的自然条件,选择适当的放养对象、确定放养种类间的合理比例、合适的放养密度和良好的鱼种规格,并结合拦鱼防逃、控制水域中的凶猛性鱼类、合理捕捞及天然鱼类资源的繁殖保护等措施,使湖泊和水库中放养鱼类在种类、数量、年龄等结构上与水体中的饵料资源相适应,使水域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上的饵料资源全面、合理、高效地转化为经济鱼类,并充分利用水体的空间和时间,以发挥水体的鱼产潜力。5、影响粗放养殖放养密度的因素答:①水域中天然饵料的丰度。合理的放养密度应该使放养鱼类种群对天然饵料的利用率尽可能地与水体中的供饵能力相适应,既要使放养鱼类种群最大限度地利用饵料资源,又不损害水域中天然饵料的再生产。如果水域中天然饵料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多,则可为放养鱼类提洪丰富的饵料基础,其放养密度可适当增大,但也不得影响水域的最大持续鱼产力[使水域的鱼产力达到最大,但不得影响水域资源的长久利用,不破坏水域中鱼类的生产力]。反之亦然。②水域中凶猛性鱼类的种群数量。凶猛性鱼类一般是以水体中的各种鱼类为食物的肉食性鱼类,如水域中凶猛性鱼类的种群数量较多,则鱼种的投放后被捕食的机会较大。因此,为了保证放养水域中有一定的放养鱼类密度,就应适当地增大放养密度,以提高水域中放养鱼类的成活率,提高水域放养鱼类的回捕率,如水域中凶猛性鱼类的种群数量过多,则应在放养之前先清库。③防逃设施。如果所选择放养的水域中的进出水口的拦鱼防逃设施不齐备,则鱼种放养入水体后,就会有相当一部分放养鱼种可能逃离养殖水域,此时应适当加大放养度,以保证放养水域中天然饵料被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转化为鱼产品。6、粗放养殖中选择放养对象的原则答:(1)食性广泛,天然饵料的易得住。(2)苗种容易大量繁殖。(3)生长快。(4)食物链短。(5)对各种环境的适应性强。7、质量好的鱼种所具备的特点答:①规格适中。②鱼种的遗传性状良好。③选择的鱼种的肥满度高,无伤病,生活力强,身体健壮。④鱼种生态健全。8、简述凶猛性鱼类和小型野杂鱼类在养殖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答:凶猛性鱼类:(1)控制水中小型野杂鱼类的数量。(2)淘汰经济鱼类种群中的弱小个体。(3)可将低质鱼或无经济价值的鱼类转化为名贵、高质的鱼产品,凶猛性鱼类自身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4)凶猛性鱼类为湖泊顶级消费者,可调控滤食性鱼类的种群数量,通过营养级的联动效应,可达到控制湖泊生态系统的目的。小型野杂鱼类:A、饵料系数高,鱼产效率低,且与水域中的经济鱼类竞争饵料,吞食经济鱼类的鱼卵及幼鱼,影响经济鱼类的生长和繁殖。B、小野杂鱼的增殖,将助长凶猛性鱼类的发展,小野杂鱼是影响水域鱼产力的一个不利因素。C、小野杂鱼的食性广,生命周期短,繁殖力强,群体的年龄结构简单,能适应相对稳定的繁殖条件、不稳定的饵料基础和较大的敌害压力。D、种群恢复能力强。小野杂鱼也是水域鱼产力的一部分。9、水域中凶猛性鱼类和小型野杂鱼类的控制的方法答:水域凶猛性鱼类的控制方法:(1)捕捞。(2)杜绝进入。(3)侍机清库。小野条鱼的控制方法:①加强捕捞。②大量地放养经济鱼类。③人为地限制其繁殖。④保留适当的种类和数量。10、粗放养殖水域冬季放养的优点答:①冬季水温低,鱼种的活动能力弱,便于鱼种的捕捞和运输,鱼种的损伤少,成活率高;②凶猛性鱼类在冬季的摄食量减少或己停止摄食,对鱼种的危害小,开春后水温上升,凶猛性鱼类又积极摄食时,放养鱼种对大水面环境已初步适应,逃避敌害的能力已较大程度的增强;③冬季放养可使鱼种提早适应环境,在水温升高后可提早提食,相对地延长生长期;④冬季水位低,无需泄水,放养鱼种的外逃机会少;⑤冬季放养鱼种也减轻了鱼种越冬管理所需的人力和物力。11、分别用上行途径、下行效应理论阐述放养渔业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答:1、上行途径:20世纪60~70年代国内外的研究者都是从外源营养物输入及初级生产力入手,探讨水质变化及初级生产力水平对生物群落的影响。如:物理和化学因素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类,即所谓上行途径(bottomupapproach)。都以开发水体生物生产力为主导,有力地推动了内陆水体生态系统的研究和内陆水体渔业的发展。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脆弱性与不稳定性,于是将注意力从生产力开发转移到环境保护上来。2、下行效应:80~90年代,人们开始探讨食物链上层生物的变化对下层生物、初级生产力及水质的影响,即下行效应(topdowneffect)。着重研究浮游生物食性鱼类如何通过对浮游生物的影响,进而对水体的水质产生影响。大量研究表明:鱼类摄食浮游动物,减缓了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上升;鱼类对浮游植物的大量摄食,并不能使浮游植物的生物量降低,这是因为更小型藻类得以增殖;浮游生物食性的鱼类加快了磷的释放速率或循环速度。因此,降低滤食性鱼类的数量,可以使植食性浮游动物生物量增加,浮游植物生物量减少,叶绿素浓度和初级生产力下降,透明度增加,湖泊中氮、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