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迪华—水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与海绵城市建设9月20日,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之专题会议十六“低碳生态——从理念到实践”在贵阳举行。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李迪华教授在会上做了题为《水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与海绵城市建设》的学术报告。以下内容根据李教授报告发言整理而成。1.水生态基础设施与海绵城市建设的性质首先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性质。海绵城市建设一定是要从区域到局部尺度上整合的过程与形态,涉及到人的需求、生活质量提升、物质空间、技术、材料等方方面面,涵盖工程评估、场地规划、景观设计、监测、施工等,所以海绵城市本质是结构体制的建设。海绵城市建设必须能够找到解决或者舒缓城市人居环境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系统退化、洪水内涝、城市开放空间难以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等实际问题,同时为人们提供更加宜人的城市生活环境,这一工作才可能为人们所接受。海绵城市落地就是景观建设。景观设计本质上是土地设计、物质空间规划,是建立在探讨针对土地上存在的环境、生态、社会问题解决方案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与人文社会艺术科学相结合的应用学科。景观设计这一特征为海绵城市建设如何落地指明了方向,景观设计学应该执行海绵城市落地统领的任务。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从子虚乌有的以人为本向维系城市、乡村水系统整体健康转型,健康的水系统才有健康的城市和人;第二,从单一功能景观水体向多功能生态水体转型,城市河湖景观是城市、乡村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维护景观河湖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是基本出发点;第三,从封闭的园林、水利部门利益,不计成本、纳税人的钱面前忘恩负义的“景观工程”向统筹开放的城市水系统管理、精打细算、服务公益的可持续性水管理转型;第四是整体上服务中国和全球二氧化碳减排的环境目标。这些目标已经反反复复出现在在十七大、十八大,同时习近平主席的观点非常具体,他说我们要建设海绵城市,就是要去解决大树进城,开山造地这些问题。习主席也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就是我们要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上来实现整体谋划国土空间的开发,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所以我们作为设计师深思:我们所做的每一个规划都能够对这个国家负责任,对每一个人民、每一个老百姓负责任。所以我想我们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应当帮助国家降低能源消耗、降低和移除污染物,我想这是我们这个会场提出生态建设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2.水生态基础设施与海绵城市建设途径生态基础设施和海绵城市建设一定有理论依据,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健康,从五个方面,通过北京大学在过去15年中完成的一系列工程,来探讨水生态基础设施和海绵城市建设的思路,同时创造性地探求地方解决方案。第一,要平衡场地水量,净化水质,创造宜人的环境;第二,雨水管理、湿地恢复与生态游憩环境多功能景观建设;第三,避免洪水内涝的城市新区规划;第四,构建城市水系统与居民生活的密切联系的新生活方式;第五,与洪水为友的新景观。3.水生态基础设施与海绵城市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归纳水生态基础设施和海绵城市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是数据条件难以满足,海绵城市建设需要高精度气象数据、地形数据都由有关政府部门掌握,高昂的价格和保密条件令设计师倍感无能为力;第二,根深蒂固的以城市美化为目的的城市绿地建设观念阻碍行业进步和公众认知;第三,海绵城市建设是城市从粗放走向精致的机会和途径,需要复杂的技术和设计支持,然而重工程轻技术和设计致使工程咨询与设计费用严重偏低,必将严重影响海绵城市建设质量;第四,海绵城市建设是个地域化特征非常明显的工作,需要多学科合作,需要持续监测、技术咨询、试验论证与设计投入的工作,然而个性化、专业化、合作意识浓厚和愿意扎根一地的技术与设计服务的设计师和公司严重不足。同时,相应提出解决途径:第一,呼吁政府信息公开和数据公开;第二,呼吁提高咨询与设计服务取费标准,切勿低价同行竞争;第三,规划师和设计师应该关注城市面临迫切的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与城市人居环境改善的实际问题,革新观念,加强行业合作;第四,呼吁更多追求精致,扎根一地、服务一地的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专业咨询与设计咨询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与专业公司。路易斯·芒福德在他的书中说:“城市应当是一个爱的器官,而城市最好的经济模式应该是关怀人和陶冶人”。海绵城市建设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关怀人和陶冶人的这样一个机会。我想说的是,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想法和追求精致的做事方式能够让任何人把事情做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