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移栽后降水量与水稻产量性状的相关分析摘要通过对1999—2005年通化地区水稻移栽后各月、旬降雨量对水稻产量性状的影响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每穴穗数与5月下旬的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6月下旬的降雨量呈显著负相关;穗长与6月下旬、7月下旬的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穗粒数与6月下旬、6月的总降雨量和7月下旬的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混合千粒重与6月下旬的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结实千粒重与9月中旬的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秕粒率与7月中旬的降雨量呈显著负相关,实际产量与6月的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关键词降水量;水稻;产量;相关分析中图分类号s511;s16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2)20-0021-02水稻因其适应性强、产量高而稳定的特点,在我国粮食生产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提高水稻单产,除了依靠选种稳产、高产、抗病的水稻品种,配以合理的栽培技术以外,还要有适宜的气候条件作为保障。气温、日照和降雨量是气象因子中最基本的3个要素,水稻的全生育期要经历生长发育过程,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完成,不但需要足够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还需要适量的降水[1]。针对降水这一气象因子,国内的一些专家也做了很多的研究。余本勋针对贵州省毕节地区分析了1961—2000年间水稻产量与其生育期间降水量的关系,研究表明5月上旬的降水量与产量关系达到显著水平[2],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葛奇等[3]根据2003年鱼台县气候特点,分析气候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发现低温连阴雨天气是导致水稻严重减产的主要原因。简健和[4]对晚稻中熟小农占品种的观测数据分析表明,不利于提高千粒重的主要因素是在水稻减数分裂期及抽穗至乳熟期的大风和暴雨。水稻乳熟前期、后期,秕谷率均随着平均日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5]。季俊彪等[6]的研究结果表明水稻产量与水稻生长季节与总雨量呈较大的负相关。为探明通化地区水稻移栽后降水量与水稻产量性状的关系,采用相同水稻品种、相同栽培管理条件、同一地块多年试验进行分析,说明水稻移栽后降水量对水稻产量性状的影响,为合理利用气象资源,规避不良气候影响,改进栽培技术,进一步提高水稻单产,发展通化地区的水稻生产提供理论参考。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试验在吉林省通化市农科院试验田进行,选用品种为吉林省推广面积较大的中晚熟水稻品种通35。1.2试验方法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小区面积30.5m2,每小区20行。试验用种用1.13g/cm3盐水选出成熟饱满的籽粒。4月4日浸种7d,4月11日在28~32℃温室内催芽。种子破胸露芽后,于4月15日播种,育苗采用旱育苗,育苗土采用通化市农业科学院生产的营养土母剂按比例配制成育苗用土。播种前浇水浸透苗床,播催芽湿种200g/m2,覆土1.0cm后浇水,露籽处补土后喷施封闭一号,扣棚保温。5月25日移栽,插秧密度为30cm×20cm,每穴3株苗,试验区施纯n165kg/hm2、p2o546kg/hm2、k2o50kg/hm2。施肥方法:底肥(耙地前)施氮肥50%、磷肥100%、钾肥60%,蘖肥(6月5日)施入氮肥30%,补肥(7月5日)施入氮肥20%、钾肥40%。6月5日结合施分蘖肥化学除草,药剂防治潜叶蝇与稻水象甲,7月中下旬药剂防二化螟。9月25日取样并田间测产,测产采用3点取样,每点2m2。同时采收调查点样本,挂于风干棚内,待自然风干后,进行人工室内考种,将3次重复的考种数据统计完全后取其平均值,得出当年试验数据。1.3气象数据来源气象资料以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所在地梅河口市气象台提供的1999—2005年水稻移栽后降雨量等气象资料作为基础材料,借助excel软件,对气象资料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1.4统计分析方法[7-8]以7年的田间试验数据为单位,求出各年度平均值,与各年度间的气象因子进行相关分析,以此确定各试验数据与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程度。计算公式如下:2结果与分析将通化地区1999—2005年水稻插秧后的各月、旬降水量与水稻产量性状做相关分析(表1),每穴穗数与5月下旬的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6月下旬的降雨量呈显著负相关(r=-0.794),与7月上旬和7月下旬的降雨量也呈负相关,但不显著,表明水稻分蘖期间的降雨不利于提高水稻有效穗数;株高与各阶段的降雨量均无显著关系,降雨量对株高的影响很小;穗长与6月下旬、7月下旬的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r=0.766、r=0.764);穗粒数与6月下旬、6月份的总降雨量和7月下旬的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775、r=0.792、r=0.847);混合千粒重与6月下旬的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r=0.757);结实千粒重与9月中旬的降雨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761);秕粒率与7月中旬的降雨呈显著负相关(r=-0.771),实际产量与6月的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r=-0.822)。3结论5月下旬的降水量与每穴穗数呈显著正相关,与每穴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6月下旬的降水量与每穴穗数和每穴粒数呈显著负相关,而与穗长、穗粒数、混合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7月中旬的降水量与秕粒率呈显著负相关;7月下旬降水量与穗长、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9月中旬降水量与结实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6、7月的降水量多不利于有效穗数的形成,有效穗数降低,穗长增加,穗粒数增加,但每穴粒数下降,混合千粒重变大,实际产量降低。9月中旬降雨,有利于提高结实千粒重,增加产量[9-11]。4参考文献[1]扶定,王青林,祁玉良,等.同异分析法评价气象因子与水稻产量关系的初步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8):140-145.[2]余本勋.黔西北高寒山区水稻产量与气象因子相关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2,30(3):370-372.[3]葛奇,李宪光,王燕.2003年气候异常对鱼台水稻生长的影响分析[j].山东气象,2004,4(24):41-42.[4]简健和.气象因子对晚稻小农占粒重的影响[j].广东气象,2004,76(4):30-31.[5]夏小曼,吴炫科,王超球.早稻结实率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7):3363-3364,3367.[6]季俊彪,杨世湖.早晚稻产量影响因子分析[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5,27(2):131-136.[7]马育华.田间试验和统计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79.[8]汤锦如.农业推广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9]兰华雄,王建明,杨居钿.水稻高产气象生态分析[j].亚热带农业研究,2005,1(2):50-54.[10]孙义蒋,跃林.淮北地区不同降水年型下土壤湿度变化规律及与冬小麦产量关系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1):195-197.[11]单新兰,齐旭峰,杨长军,等.宁夏原州区冬小麦春季发育期及产量对干旱因子的响应[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2(5):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