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2.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过程与方法1.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2.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2.严格按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教学准备】分组材料:食盐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2、玻棒1、漏斗1、滤纸3、铁架台1。(沙在使用前淘干净。)【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教师带了两杯水,指名尝一尝,并说说尝到的味道。2.学生到前面来品尝,说出其中一杯是糖水。3.师:水怎么变甜了呢?(加糖)怎么没看到水中的糖呢?(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可能说化了,也可能说溶解了,这时教师可告诉学生糖在水中化了,也就是糖在水中溶解了。)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溶解。(设计意图:一些学生也许听说过“溶解”一词,但不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我开门见山,先出示课题,然后从“溶解”一词入手,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导入本课,让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激发起学生想要探究、想要主动参与的欲望,为下一步学生们能以饱满的热情进行学习做好铺垫。)(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实验、观察、比较食盐、沙在水中的变化。师:这是?生:白糖,盐……师:是盐,盐怎么样的呢?生:白白的,细细的,一颗一颗的.师:这又是什么呢?生:沙子。师:沙子怎么样的呢?生:黄黄的,也一颗颗的。师:好的,接下来请看清实验步骤:第一步:将盐和沙子分别放入盛水的烧杯中,仔细观察,盐发生了什么变化?沙发生了什么变化?第二步:用筷子轻轻搅拌,观察,盐和沙分别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同时什么也可能发生什么变化?生:水。师:对,水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师:好的,我们要来比一比,看谁观察得最认真,肯定待会会表述的最详细,老师会把你描述的记在黑板上,看谁回答的能在黑板上记得最多,就师今天表现最棒的!你想不想成为最棒的?生:想。师:那你一定要仔细观察喔!好的,请小组长到旁边去领一盘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好多,每个小组长都完成的差不多了,把材料整理一下,全部放到盘子里面,然后由组长保管.诶,到底谁观察的最仔细呢?检验的时候到了.谁来说说看,搅拌之前,实验发生了什么变化呢?(生:沉,变小,分解)师:搅拌之后呢?食盐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生:没有了,消失了。)师追问:那可不可以说食盐不存在了呢?(生:不能。)师:那食盐到哪里去了?生:到水里去了。师:你有什么证据吗?(生:水变咸了。)师:你怎么知道的?(生:尝一尝就知道了,)师:我们说实验室里不可以随便尝东西的,万一有毒呢,还有不卫生。师:那水有没有什么变化呢?(生:有点变白,但还是清的,透明。)师:那你们说食盐溶解吗?(生:溶解)师追问:有没有不同意见,全部同意吗?(生:同意)师:那好,根据食盐这一栏,你能说说溶解到底师怎样的一个过程呢?生:放入水中慢慢变小,变没有的就叫溶解。…………师:是的,大家都回答得非常好,像食盐一样放入水中,变成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我们说师溶解了。师:对了,沙子还没有描述呢?刚才没有好好回答的小朋友,现在还有机会的喔!谁来说说,搅拌前,沙有什么变化呢?(生:杂质,细沙漂,粗沙沉)师:那搅拌以后又有什么变化呢?(生:水变浑了,变黄了)师:黄色怎么变来的?(生:细纱溶在里面了,就显黄色了)师:这杯黄色的水,让它静静地一直放着,会有变化吗?(生:会,黄色会沉下去。)师:真的会不会这样,诶,老师昨晚刚刚也做了这个实验,拿出来跟你们做的比较一下看,怎么样?浑浊的水变……(生:清了,透明了。)也就是黄黄的……师:那你觉得食盐溶解了吗?(生:不溶解)师:那我们可不可以说:不溶解的物质放置一段时间后,不溶物能跟水分离,水在上面一层,不溶物在下面一层。(生:可以)师:这种方法我们就说是沉淀法。师:通过这个比较实验,要你判断是否溶解,你还学会了一种什么方法?(生:沉淀法)(设计意图:本课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溶解,运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对食盐和沙这两种物质在水中非常明显的现象进行描述。)(三)观察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师:好的,接下来,一种重要的物质马上就要闪亮登场了,你们猜是什么物质?(生:面粉)诶,这都被你们知道了。好的,给你一包面粉,一杯水,实验方法跟食盐放入水中一样,观察方法也一样。同时思考一个问题:面粉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更像食盐还是更像沙?每个小组长去旁边拿,可以动手做了。好的,每个小组都很认真在观察,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做到这里,好不好?把材料收拾一下,全都放在盘子里,组长保管好。好,搅拌前,面粉有什么变化呢?(生:有漂有沉)师:搅拌后呢,面粉怎么样?(生:变细,变小)师:你觉得这个现象更像食盐,还是更像沙子?(生:食盐)生:底部还有沉淀。师:有沉淀是更像食盐还是更像沙子?(生:更像沙子。)师:水有什么变化呢?(生:浑浊,奶白,)师:这个更像……(生:更像沙子)师:这下犯难了,两个都像,那到底它溶解吗?(生:没有)师:为什么?(生:因为底部还有沉淀)师:拿一杯给我,诶,老师有个疑问,我给它多加点水,再多搅拌几下,或许他会像食盐一样溶解了,不见了呢?(生:不会)师:那你有什么好方法证明给我们看。生:沉淀法。师:真聪明,现学现用。(若讲不出,师提示,刚刚我们再描述沙子是有提到过的一种方法……生:沉淀法)师:沉淀法也就是将不溶物与水分离,这杯的话,是什么跟什么分离?(生:面粉与水分离)师:可是沉淀法需要的时间很长,我们在课堂上来不及做,有没有一种更好的方法,能立马让面粉与水分离呢?出示幻灯片,师:这个你们不知道了吧!有的,就是这一套装置,这个叫什么方法呢?生:过滤法师:真厉害,这套装置的主角师这张纸,它叫滤纸,它可不是普通的纸,关于这张纸的观察我们下节课再继续。这节课就先把它的神奇功能展现给大家看。师:照着它的样,我们把滤纸放进漏斗,怎么放啊?生:可以卷起来,可以折起来。师:是的,可以折起来,怎么折呢?看着,先对折,再对折,那有几层啦?(生:四层)师:好,我掀开一层,用手指钻进去,诶,成漏斗状了,这边一层,底下有几层呢?(生:三层)师:诶,怎么要贴不牢,要散开来呢?怎么办?(生:涂点水上去)师:好的,我试试看,诶,真管用,真聪明。师:好的,我把面粉这一杯倒进去,注意棒要紧贴三层滤纸这一边,为什么?仔细看,从漏斗中滴下去的液体,跟原来这杯面粉有没有区别,还有滤纸上会有东西吗?师:对了,我们还做了食盐和沙子了,不能浪费了,也一起来过滤一下,(同理猜测滤液和滤纸会怎样?)滤纸上留下了面粉和沙的颗粒,食盐却没有留下颗粒,流到了下面的杯子里(四)小结:通过过滤的方法,我们知道在水中溶解的物质不会和水分离开来,在水中不能溶解的物质会和水分离开来。(设计意图:面粉在水里的情况显然不同于食盐和沙在水里的情况,面粉这个材料的出现带来了新的问题——面粉到底是溶解于水还是不溶解于水的?我先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时候引发了认知冲突,然后再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但是实验后学生有可能针对沉淀与否的问题再次出现争议,教师顺势继续引导,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的一个新方法——过滤,最后的交流也指向溶解的科学概念,期望学生对溶解从原来的“说不清楚”到能够说出主要特点,这正是我们教学所期望的。)(五)归纳整理、问题延伸1、做了这么多的实验,让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下吧!学生整理获得的信息。2、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想你们一定有很多的收获,谁想和大家说一说?你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与大家的合作,学到了不少的知识,老师真为你们高兴,那么,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探究。(设计意图:在活动结束之后,及时组织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及技能进行整理和归纳,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习惯,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教师没有把上下课的铃声作为教学的起点和终点,课后的后续探究是对本课研究内容的一个巩固和延伸。因为生活处处皆学问,生活处处皆课堂。总的来说,课后的探究活动对于课内探究活动来说有更多的事情需要师生共同投入地去思索去做,通过科学实践学生们能真正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并且使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那时候的收获将是更多的快乐、更大的幸福。)教学反思: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溶解这个单元的内容,前概念还是比较有的,只是不够规范。例如,学生常喝糖水,生病后常喝感冒冲剂等,类似这种情况学生们都比较熟悉。一部分学生也听说过“溶解”一词,但不知道就是口语中常说的“化掉了”,更不能准确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以及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溶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让学生更准备的认识溶解这个概念。实验过程中,学生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操作中,学生动手做实验的能力很强,热情很高,能很好的去观察实验现象,善于总结,而且结果非常准确,出乎我的意料。唯一不足的是学生做实验的时候总是大声的讲话,不能集中注意力听取实验要求,还没有养成做实验的习惯,不知道轻声讨论,小组内的合作意识还不够强,即时已经做好分工,但实验的魅力,让学生忘了一切,大家争先恐后各忙各的,实验过程有些乱原因教学设计考虑不周,课堂容量有些大,没有考虑到实验时间的长短需要。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没有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去做。例如:做食盐,面粉,沙子与水是否溶解的实验,方法步骤一致,但我总怕学生不清楚,于是每次都让他们读要求,进行了重复教学,浪费了时间。其实实验就应该大胆让学生自己去操作,他们完全有能力做到,在指导实验时,发现问题,应该让学生暂停,集体纠正,而不是像我一样逐个小组指导,即费力又费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