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形体演变与书法艺术的形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汉字学结课论文指导老师:杨紫玮姓名:姜钦宸学号:201222927班级:229班专业:对外汉语(东亚方向)联系方式:15713792558由汉字到书法——汉字的形体演变与书法艺术的形成摘要:汉文字起源甚早,被公认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字则是甲骨文。而其形体并未定形,随着历代书写者自觉或不自觉的书写实践,直至三国两晋时期,则演化成以篆书、草书、隶书、楷书、行书五大形体并存的历史风貌。而汉字是书法艺术的载体之本源。因此各形体在产生、发展、流变的过程中必然要产生各具特色的书法艺术。下面就在汉字演变的基础上来浅谈书法艺术的产生、发展。关键词:汉字书法前言: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应当与汉字的萌生同时出现。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文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楷书等阶段,依次演进。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消弱了文字的象形性。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中国的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要研究书法必先了解汉字的起源及其形体的演变。中国文字的起源,可以推至5000年前。而在3000年前已有结构完备的甲骨文,其书写技巧、工具的运用,都显示出某种程度的完美。商、周的文字已具有用笔、结体和章法等书法艺术必备的三个重要因素,书法在这时已初步形成。这一时期,文字从应用性走向艺术性,从幼稚阶段逐步趋向完美,从而奠定的中国书法艺术的特殊地位。在汉末魏晋之际,隶书、草书、行书、真书等字体都已定型。而此时的书法艺术也迎来了自觉化阶段,也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书法的形成。一、起源于甲骨文与金文的书法据考证,甲骨文已有3500左右的单字。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从甲骨、陶片、玉片上用朱砂或墨书写的字迹来看,甲骨文笔法已有粗细、轻重、徐疾的变化:下笔轻而疾,行笔粗重,收笔亦轻而疾,有一定的节奏感。转折处方圆皆有,方者劲峭,圆者柔润。结构上,甲骨文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甲骨文的章法最为人们称道:大小不一,方圆多异、长扁随形的单字组合在一起,错落多姿而又和谐统一。章法款式亦不拘一格,多为上下竖行,亦有横行排列。其天真烂漫、自然天成之美,后世难以企及。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因此从甲骨文具有的艺术特征来看,不仅体现了商人的艺术技巧和艺术修养,而且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开端,它所具有的艺术因素都被后世所继承并影响了中国整体的书法面貌。除甲骨文外,在殷代的一种重要文字是金文。关于金文的起源,传统的说法是:起于商代,盛行于周代,是由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字。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的钟或鼎上的一种文字。钟多是乐器,鼎多为礼器。铸刻上面的文字,多为记事或表彰功德的内容。这种铭文,有的是凹下的阴文,有的是凸出的阳文。前者称为“款”,是“刻”的意思;后者称为“识”,是“记”的意思。所以金文也可统称为“钟鼎款识”。以后书法“款识”或“款式”的名称即由此演化而来。在甲骨文盛行的商代,青铜器有铭文的大多只二三字,长至十字或数十字的为数不多,书风受甲骨文的影响,从书法的角度看,商代金文近似甲骨文体势,至周的金文无论从文字还是书法,均与甲骨文拉开了距离。这时的金文主要具有下列特点:(1)笔画圆匀,起笔、收笔、转笔多为圆笔。这为以后篆书用笔打下了基础。(2)字的结构比甲骨文更加紧密、平稳。字形也比较有规律性,也为以后的文字统一奠定了基础。(3)章法上也比较讲究字距行列。有的严整规矩,有的显得疏朗开阔。金文,在笔法、结字、章法上都为书法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二、从小篆到隶书再到书法秦文是沿袭西周的文化传统,在“金文”、大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书体,故秦文又称“秦篆”,后人又用“小篆”称之,以与“大篆”区别。秦朝政府公布的公文、法令、诏书等均用小篆。但结构复杂,笔画多弧形,速写不易,民间多用一种较篆而草的、能急就的字体,笔画由圆变为方折,把篆书多弧形变为多直形。这是隶书兴起的原因。晋·代卫桓《四体书势》说:“秦既用篆,秦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实际上正像书法的产生一样,隶书也是靠日积月累许多人共同创造的。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书法上称秦隶为“古隶”,汉隶为“今隶”。汉代隶书又称分书或八分,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刘勰《文心雕龙·碑》说:“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因此,东汉隶书进入了型体娴熟,流派纷呈的阶段。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而成为章草,行书,真书也已萌芽。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因此,两汉是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由不断变革而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书法艺术的不断变化发展,为以后晋代流畅的行草及笔势飞动的狂草开辟了道路。另外,金文、小篆因为实用面越来越小而渐趋衰微,但在两汉玺印、瓦当和嘉量上还使用,并使篆书别开生面。隶书的出现,是书法史乃至文字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从此,书法告别了延续三千多年的古文字而开端了今文字,字的结构不再有古文字那种象形的含义,而完全符号化了。隶书作为书法艺术,它打破了原来篆书单一用笔的局限,而有了十分丰富的变化。前人称篆书笔法为“玉箸”,即玉作成的筷子,横平竖直,均匀圆润。字的结体规矩严谨,较少变化。隶书则不然,它的点划分明,粗细有致,波画有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用笔有方有圆,或方圆兼济。结体或险峻跌宕,坚挺雄健,或秀丽工整,圆静妩媚,或坚守中宫,凝重端庄,或大开大合,意气飞扬,可谓千变万化,各臻其极。这正是书法史上瑰丽的第一章。三、草书与书法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末,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连绵回绕,狂放不羁,字形变化繁多,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的书法作品。任何书体在使用中都有简便易写的要求,发生省简笔画和潦草的趋势。这种趋势是文字演变的主要原因。汉末直到唐代,草书从带有隶书笔意的章草发展成韵秀宛转的今草,以至奔放不羁、气势万千的狂草。从传世的表、帖和出土的汉简、汉砖看,在汉末以八分书为正体字的同时,已经出现近似真书的写法。草书也会随之变异。略晚于张芝的草书家崔瑗作《草书势》,对草书有“状似连珠,绝而不离”、“头没尾垂”、“机微要妙,临时从宜”的描述,可见汉末的草书笔势流畅,已不拘于章法。书体演变本来没有截然的划分。说今草起于张芝是从新体的萌芽来看;说今草起于二王,是着眼于典型的形成。草书在唐代出现了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四、楷书与书法楷书是汉字书法艺术的主要书体之一,又称“今隶”、“真书”、“正书”、“正楷”等。因其形体方正,可作楷模而故名。它产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朝更是楷书的黄金时代。楷书是由隶书经过长期发展演变慢慢退化而成的。早在东汉时代的简、帛及器物上以能看到一些楷书的体势。楷书的特点,从总体上看,楷书呈长方形,结体也比隶书紧密,用笔也很丰富细腻。写起为也要比隶书灵活捷便,从楷书创立之后,它就代替了隶书正统地位,经过长期的试用证明了它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结合较好的一种书体。楷书的开创和确立之功,应首推钟繇。钟繇书法师曹喜、刘德升、蔡邕,博取众家之长,兼擅各种书体,尤其精于隶书和楷书,他将楷书中简单易成分集中起来,又打破了隶书中的常规,变隶书平扁成楷书的方正。所以,钟繇成了楷书之祖。并与略后的王羲之,合称“钟王”。他的传世之作有《宣示表》、《贺捷表》、《力命表》等,尤以《宣示表》最为著名。钟之后,最为著名的是王献之。他的楷书作品流传下来的只有《洛神赋十三行》小楷。其体势秀逸,虚和简静、灵秀流美,与文章内涵极为和谐。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是繁荣强大的朝代,文学艺术在唐朝也是最辉煌的时代,唐朝更是书法的黄金时代。涌现了大批书法家和优秀的书法作品。初唐大书法家很多,成就卓荦的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和薛稷,他们四人被后人合称“初唐四家”。到了中晚唐时期,书坛上崛起一位革新派书法家,颜真卿开宗立派,成为书法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他以自己的人品、学识和对书法艺术的进取,开创了二王体系之外的新书体——颜体。继颜真卿之后,成就较大,对后世影响较深的应属柳公权。他师古而不泥于古,创造出自己的独特风格“柳体”,柳书是继颜书之后,对后世具有很大影响的书体,并称“颜筋柳骨”。五、行书与书法行书是继草书、楷书之后,出现的一种书体。相传是后汉桓、灵帝时一位书法家刘德升所创。什么叫行书呢?简言之是在楷书的基础加以小的变化,书写起来很简便的书体,故而与楷书相间流行开来。行书是介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它不象草书那样难写难认,又不象楷书那样严谨端庄。它的特点是运用了一定草法,部分地简化了楷书的笔画,改变了楷书笔形,草化了楷书的结构。行书在汉末是伴随着楷书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书体,在当时,没有普遍地应用。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王羲之将行书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实用艺术,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兰亭序》为王羲之行书的最突出的代表,被历代称为天下行书第一。此帖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在用笔上有藏有露,侧笔取势。遒媚劲健,自然精妙。到了唐代,唐太宗尤喜行书,他酷爱王羲之的行书。他的代表作品《温泉铭》,就是学习二王典范。此碑也是第一块将行书运用到碑版上来的刻石。这在行书史上是一大飞跃;也为行书开辟了新的领域。唐代杰出的书法家颜真卿,不仅楷书艺术博大精深,而且在行书上也有极高的成就。他的行书雄健刚强、气势磅礴,不追求雕琢之气,而渗透他那刚正的性格、豪放炽热的情感。其著名行书作品有《祭侄稿》、《争座位帖》、《刘中使帖》等。字体挺拔、气骨情真,为历代书家所颂。总结: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书法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与汉字的产生与演进有着密不可分的连带关系。虽然汉字的产生最初只是为了实用的需要,但汉字本身的线条性、表意性、二维平面性等所独具有的特点,决定了它在书写过程中,作者有可能加入自己的思想感情,使汉字越来越充满艺术因子,从而使本为实用的汉字的书写发展成一种书法艺术活动。而纯粹意义上的书法一经产生便以其强大的艺术活力影响着无数的书法家。中国书法艺术则以其独特的民族性成为世界艺术园囿里的一朵奇葩。参考书目:1.《古代字体论稿》,启功著,1964年,北京文物出版社。2.《中国书法简史》,钟明善著,1983年8月,河北美术出版社。3.《书法概论》,启功著,1986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4.《中国书法理论体系》,熊秉明著2002年天津教育出版社。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