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自行车交通的适度发展与环境政策第5小组小组成员:李亦然曹金玲岳文淙臧津津李兵饶桂英刘姗姗宋慧敏鞠丽萍1.研究背景1.1自行车使用现状中国是著名的“自行车王国”。中国自行车总量约为5.4亿辆,全国平均2.5人拥有一辆自行车,许多大城市几乎每人拥有一辆自行车。1.2自行车产生的交通问题1)自行车停车问题严峻。2)自行车与其他交通方式之间相互干扰,通行能力降低。3)自行车交通影响某些交通改善措施的实施效果。4)自行车交通的不稳定性给公共交通带来冲击。5)安全性差。1.3自行车与机动车的比较1.小汽车停车场占地较多,而自行车占地较少2.机动车消耗燃油浪费金钱,自行车节约石油资源及其资金3.机动车制造耗用大量材料、能源及人力,而自行车制造却省材省力又省钱4.自行车出行有利省心健康,而长期乘坐轿车会使人好逸恶劳5.……2.研究目标2.1自行车交通适度发展的政策标准本文将突出适度原则,探索“度”的标准,一方面充分利用自行车环境友好的优点,另一方面控制其数量过多堵塞交通的特性。2.2有益于环境和城市交通的自行车交通体系在道路规划中合理考虑自行车的存在,对之加以合理疏导,提出理想的非机动车占地设计理论,并加以验证。3.研究内容3.1城市交通堵塞本质分析城市交通需求超过了道路交通供给需求图一:交通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交通量交通费VC0V0V1C1CBAC0V2SD供给拥挤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城市交通需求超过了道路交通供给外部性某个人开机动车在道路上行驶,会给参与此道路的其他人带来危害(交通污染、使道路变得拥挤而降低其他运载工具的行驶速度),但他自己却并不为此而支付足够抵偿这种危害的成本。因此,对城市道路的使用是具有消费外部不经济的。3.2自行车存在的必要性研究自行车与公交车出行时耗的比较自行车与公交车出行时耗的比较公交站点覆盖面积L步=300m公交行车速度V公=18km/h步行速度V步=4.5km/h自行车行车速度V自=12km/h公交的极限发车间隔t候=3min自行车的存取时间t存取=2min。两种交通方式下距离时间的转移值,计算方法如上:自行车L0tT公共汽车l经计算,两种交通方式的距离、时耗转移值为l=4.2km和t=23min。结论:在短距离出行中,自行车交通仍然具有时间上的优势。而长距离出行中公交车具有时间上的优势.3.3城市自行车行车环境的调查汽车尾气对自行车行车人的影响Nitrogendioxideconcentrationofdifferenttypesoftransportandfixedsites服务水平服务水平的定义服务水平分级及运行质量描述最大服务交通量道路路段自行车服务水平推荐标准3.4自行车引起的城市交通堵塞研究自行车静态交通问题严重自行车流量和密度对机动车行驶的影响3.5国内外自行车政策比较北京自行车交通方式仍然是城市交通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在旧城区内,除提供充足的公共交通方式外,应给自行车交通方式保留适当的空间。合肥加大对自行车交通的规范力度,建立专用的自行车交通工程设施,不限制自行车的发展,规范其交通行为,保障行车人行车安全。大连禁止自行车交通的措施,建设成为了“无自行车城市”,城市的交通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汉城,莫斯科世界上著名的“无自行车城市”,自行车只允许在特定的道路上作为健身之用,其交通十分简洁、通畅。3.6自行车对城市大众交通工具补充性的研究城市居住结构决定了自行车存在的必要性城市大部分居民现有的经济条件决定了自行车存在的现实性自行车与大众交通的人均占地比较我国大众公交系统发展的滞后336000.5tpNCBt——每米宽度内自行车连续通过断面的小时交通量,辆/(hm)B——自行车道的宽度,m;t——连续车流通过的时间,s;——t时间内通过观测断面的自行车数量。是确定自行车路段通行能力的重要参数,受道路、交通管理及气候等条件影响较大,因此,有条件的城市或设计单位应自行测定,并选择符合实际的风值。pCtN3.7自行车的理论合理流量计算3.8自行车适度发展的政策研究城市交通的需求与供给分析自行车停车场的建立自行车道的划分原则设立自行车街4研究框架4.1文献参考论文需要的大部分数据来自文献某些理论值计算方法来源于文献政策法规来源于文献4.2实地调查统计自行车流量的方法人工纸上计数法:人工纸上计数法能在指定的路段或交叉口引道一侧进行调查,使用的工具除必备的计时器(手表或秒表)外,一般只需手动(机械或电子)计数器和记录用的记录板、纸和笔自行车密度调查方法t时刻AB段内的交通密度为:0()()()()ABEtEtQtQt()tABEtKL选取北京市车流高峰作为调查时段北京市交通高峰时间确定一般为早7点-9点,晚4点半-7点半调查某些路段自行车道情况调查某些不宜设立自行车道路段公交站情况4.3理想模型的建立建立理想模型新规划路段的模型已有路段的改进模型结合实地调查数据对北京某路段改造模型居民区6公里;机动车道功能区居民区非机动车道确定小区人数与选择自行车交通的居民数量根据骑自行车出行的居民数确定高峰自行车流量根据自行车高峰流量设计该路段的非机动车道在功能区附近停车场的确定4.4模型的验证针对北京某个较小区域进行理论改造通过文献和实际数据验证模型的可行性将理论模型与实际小区进行对比对该改造进行一定的费用效益分析评价改造对环境和交通的影响4.5以模型为基准确定环境政策模型是确定某些路段自行车适度发展与环境政策的标准环境政策以鼓励自行车发展为主要思想,减少城市大气和噪声污染尽可能避免自行车对交通的负面影响5时间与经费5.1查阅文献时间10月19日——11月2日主要解决问题:理想路段模型需要的基本数据和数据处理方法居民选择自行车出行条件与该路段状况的偶合现有的交通政策和成功案例对理想模型的启示……5.2实地调查时间11月4日——11月8日主要解决问题:采集北京少数路段的自行车交通情况,为提出具体模型收集数据实地观察自行车对交通状况的影响,修正研究内容……5.3理想模型建立11月9日——11月16日主要解决问题:提出有现实意义的交通规划理论建立北京少数路段的改良方案利用现实的改良方案验证理想规划理论的可行性5.4论文成稿——11月30日主要工作:完成论文的过程穿插在各项工作中在查阅资料和实地调查的过程中修正论文内容实地调查完成以后,综合文献报道数据对各项数据进行处理和整理,完成论文创新点。5.5经费总预算:300元查阅资料50电话费50实地调查费150论文成稿506论文方案可行性分析6.1资料获得6.2人员时间安排6.3建立模型的可能性6.4验证模型可行性的数据获得6.5经费7参考文献1于滨居民出行自行车还该不该“优先”《望》新闻周刊1997第14期2周立群自行车与汽车及交通管理《汽车与社会》1997第9期3张冠东自行车在未来城市道路交通发展中的地位《道路交通管理》1999第3期5尘一从《合肥市自行车管理规定》谈自行车交通管理《现代交通管理》1999(4)76愈燕保护城市自行车交通及建立城市绿色交通系统《城市研究》1999(2)38-407徐蔚慈.《城市交通规划论》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268-2768郑祖武.《现代城市交通》人民交通出版社19959毛蒋兴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与城市交通模式关系研究《规划师》2002(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