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五十年》第一集《寻道图强》【画面:嫦娥一号发射现场】现场同期:(字幕:2007年10月24日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5、4、3、2、1点火!解说: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梦想的“嫦娥一号”奔向月球,一个古老东方的美丽神话在这一刻变成现实,世界为之震动。【画面:报纸印刷机叠一组外文报道快速切换,Chang’e特写】解说:在遍布全球的媒体报道中,嫦娥,这个有着特定内涵的中国语汇,因为作为国际标准存在的《汉语拼音方案》,而有了统一的拼写和发音。【画面:“嫦娥一号”的太空镜头,周围Chang’e闪现】画外音:各国报道嫦娥的声音叠加,“Chang’e”的回声在天际回荡解说:Chang’e,这个由汉语拼音所凝固的发音传达给全世界的,不仅是中国不断提高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更是一个大国绵延几千年的绚丽文化。周有光同期:这个拼音的作用它在国内是一个文化的钥匙,你到国外去呢,就变成一个文化的桥梁了。王理嘉同期:特别是到了今天呢,我们说汉语拼音方案,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的。【画面:中国小学生上课识字叠到嫦娥奔月再叠到外国留学生】小学生同期:Chang嫦,e娥,嫦娥!ben奔,yue月,奔月!嫦娥奔月!外国人同期:(记者)DoyouknowChang’e?(外国留学生)Chang’eisamythicalChinesegoddessofthemoon,andrightnowsheisflyingallovertheworld.(嫦娥是中国神话中的月亮女神,现在嫦娥正在走向全世界。)【画面:国际化镜头,国际标准】解说: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经审议决定,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罗马字母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各国将采用汉语拼音拼写中国的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转写者按中文普通话读法记录其读音。苏培成同期:这样子我们的汉语拼音从中国走向了世界,它不单是中国国内的标准,而且是世界标准。走向世界之后,为我们中文参与世界大家庭的文化交流,提供极大的方便。【画面:人群,周恩来讲话,人名字幕,周有光】解说:然而,这样一套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汉语拼音方案》,却只有五十年的历史。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由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提出的关于汉语拼音方案草案的议案。从此,《汉语拼音方案》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拼音方案。当时,参与制定方案的都是中国最顶级的语言文字学家。(字幕:参与制定《汉语拼音方案》的专家)回望历史,作为其中唯一的健在者,现年102岁的周有光先生无疑有着深切的感受。周有光同期:《汉语拼音方案》五十年了,这五十年的发展是快的,比我们预料要快,譬如汉语拼音,本来是教育界用的,现在这个工商界都用了,这个商品上面都要用。许多人拿一个手机,手机上面天天在打(发),天天打(发)短信都要用拼音,诸如此类,它的作用是扩大,它的作用是扩大,是自己扩大的,因为它有需要就扩大了。【画面:一个孩子伏桌朗读,叠到一群孩子,再叠到聋人手语,然后叠到一组现代镜头:电脑输入、火车代码、车次等级编号、专有名词拼写、手机输入、对外汉语、图书索引等】画外音:aoeiuübpmf……解说:五十年来,《汉语拼音方案》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为我们开启的是一扇走向现代、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大门。然而这扇大门的背后却有着一条寻道图强的漫长路途,这就是百余年来激荡沉浮的中国拼音之路。那么,这条道路究竟是从哪里开始的呢?【画面:鸦片战争】字幕:1840年鸦片战争苏培成同期:十九世纪,中国遇到了深重的民族危机。【画面:鸦片战争】字幕: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苏培成同期:1894年的甲午海战,大清帝国的海军,全军覆没。字幕:战后,清政府签署了《马关条约》,赔偿军费白银两亿两,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王理嘉同期:消息传来朝野震惊,据说彻夜时闻哭声。解说:为什么一度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七的北洋水师竟被日本海军打败?为什么这个两千年来一直以中国为师的小小岛国在经历了师法西方的“明治维新”后就变得如此嚣张?而西方,究竟为什么强大?苏培成同期:其中有爱国人士认为,中国贫穷落后不如西方列强,原因呢就是教育不普及,民智不开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呢,就是要普及教育,开通民智。可他们接着又感觉到汉字太难了,那时文盲啊80%以上,怎么样让它扫盲,在清末十九世纪末是个大难题。解说:其实,汉字自古就有着高高的门槛,识读的困难将无数百姓拒之门外,读书成了少数人的特权。那么,我们的古人究竟是如何识字的?为什么连无数饱学之士都会发出“汉字至难”的感慨?王宁同期:古代最早叫做直音法,就用一个你会念的音去注它。后来佛教传入以后,我们跟印度的拼音文字接触,我们才懂得了怎么去分析这个声音,这就有了反切法,比如说“东”,东方的东,它是“德红切”,就是取上面(反切上字)的声母,取它下面(反切下字)的韵母。王理嘉同期:那么你就不能用直音法反切法去扫盲,你直音法是用一个汉字注另外一个汉字,那我要连一个同音字都不认识怎么办,反切呢,更是这样的。【画面:残卷,伯希和,藏经洞,字母,和尚,字书,传教士】解说:这是一张被法国探险家伯希和从敦煌藏经洞盗走的佛经残卷,在斑驳的字迹中,有三十个汉字被赋予了非同寻常的称呼,“三十字母”,它们所代表的正是今天的b、p、m、f这些声母。而赋予它们这一含义的,是一个叫守温的唐朝和尚。董绍克同期:和尚要读佛经,佛经它是梵文,是拼音的。他就受到启发,原来声母有多少多少。后人又增添了六个字母,称为三十六字母,使用了一千多年。解说:数量繁多的反切上字被归结为三十六个声母代表字,这无疑是汉字注音的一大进步,但它依然无法摆脱用汉字拼读汉字的固有缺陷,识字依旧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难题。而对这一难题有着更深刻体会的,是那些来到中国的外国人。王理嘉同期:他们有一句俗语,你要想入地狱,你就去学汉字。【画面:利玛窦,古船,《程氏墨苑》,金尼阁,《西儒耳目资》】字幕:利玛窦MatteoRicci(意大利,1552—1610)解说:公元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应召前往中国,在他晚年所著的《利玛窦中国札记》中,他不无感慨地说,没有一种语言是像中国话那样难于被外国人所学到的。然而,也正是这些被汉语深深困扰的外国人,谱写出了中国汉语拼音的前奏。公元1598年,在中国居住了十余年的利玛窦终于得到了一次进京的机会。到北京去,走进皇宫,接近中国的皇帝,这始终是来华传教士的梦想,但是他的梦想并没有实现。张西平同期:利玛窦第一次进北京没有成功,就坐着船沿着运河回来,走得非常慢,当时他有一个同伴叫郭居静,然后他们俩在船上就正式确定了一个拼音系统,确定了五种声调,而且把它做规范。这是传教士自觉地把中国注音系统标准化的一个标志。很遗憾,这本书到现在没有找到。解说:那么,利玛窦所创制的拼音系统究竟是什么样子的?难道就这样消失不见了吗?在明朝万历年间出版的一套叫《程氏墨苑》的版画集中,人们意外地发现了四篇利玛窦的文章,每篇文章都用罗马字母,也就是我们今天用以拼写英文的拉丁字母对汉字的读音做了标注。王理嘉同期:从这四篇文章387个音节里头,归纳出来的罗马字注音呢,历来就是被大家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罗马字拼音方案。字幕:金尼阁NicolasTrigault(法国,1577-1629)解说:据说,这四篇文章原本收录在利玛窦出版于1605年的《西字奇迹》中。1625年,法国传教士金尼阁以利玛窦的拼音方案为基础,写成了一部完整的罗马字注音专书,叫做《西儒耳目资》。王理嘉同期:这个书里头,用了5个叫元音字母,20个辅音字母,再加上5个声调符号。中国人第一次知道原来汉字的注音呢,也可以用这么有限的一些字母,和简单的拼法都可以全部拼写出来的。解说:不过,他们的方案意在帮助来华的外国传教士学习繁难的汉字,虽然客观上为之后的汉语拼音运动提供了经验,但在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对此并不以为然。苏培成同期:今天咱到每个家庭都有拉丁字母,太平常了,三百年前太稀罕了,那是什么玩艺儿啊,我们伟大的汉字怎么容它在我们这儿。【画面:战争,海浪,《一目了然初阶》】解说:然而,当中国这艘自给自足的庞大古船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中败下阵来,汉字也开始引起人们的思索。在西学东渐、自救图强的思潮中,一个叫卢戆章的人,将在百余年的汉字沉浮和拼音浪潮中掀起最初的波涛。董绍克同期:他是第一个打破了(对汉字)灵物崇拜的人,他把汉字作为一种工具,不好使了以后就换工具,他是这样的一种思想,这个是不得了的。解说:1892年,《一目了然初阶》出版,这是第一套由中国人制订的汉语拼音方案。早期的汉语拼音运动也因卢戆章的“切音新字”被称为“切音字运动”,由此,中国汉语拼音运动的大幕正式拉开。在《一目了然初阶》的封面上,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副对联:“一目了然,男可晓,女可晓,智否贤愚均可晓。十年辛苦,朝于斯,夕于斯,阴晴寒暑悉于斯。”董绍克同期:就是一天到晚的,朝朝暮暮都是在这个方案上,不管阴天晴天,不管冷天热天,都在这个方案上。【画面:京城,霞光】解说:1905年,卢戆章把编写的《中国切音新字》专程送到北京,满腔热忱地希望得到清政府的支持。董绍克同期:他呈交了三次都没有成功,没有成功怎么办?好了,我回到厦门,我自己在民间我自己推行。苏培成同期:有人嘲笑他,你不自量力啊,蚍蜉撼大树啊,可笑不自量啊。根据文献记载,说卢戆章对这种说法一笑置之。解说:晚年的卢戆章定居鼓浪屿,此时的他已年逾古稀,但仍然坚持教授切音字,有人赠他这样一幅对联“卅年用尽心机,特为同胞开慧眼。一旦创成字母,愿教吾国进文明。”【画面:火烧圆明园,云遮日,港口,船】解说:公元1900年,是中国农历庚子年,这年夏天,爆发了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的庚子国变。在这次事变中,清政府的昏庸无能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国民众的麻木无知也使甲午战后就高呼教育的改革者们愈发痛心疾首。也正是这一年,有一位自称“台湾和尚”的僧人出现在山东沿海的港口,其实僧人搭乘的船只并不是来自台湾,而是来自日本,来者也并不是僧人,而是被朝廷通缉的严拿罪犯,他的名字叫王照。王照曾经是戊戌变法中的风云人物,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很少有人相信,他此次冒着生命危险秘密回国,是为了推广一套叫做《官话合声字母》的拼音方案。王理嘉同期:官话就是北京话,他的《官话合声字母》是第一套汉字笔画式的拼音字母。他受日本片假名字母启发,就取那个汉字里头某一个组成部分来做成一个表音字母。比如说,他取汉字里头的“扑倒”的“扑”,他就用提手来代表“p”这个字母。【画面:窗影,课本,袁氏照片,笔墨,行云】解说:1903年,王照秘密进京,在裱褙胡同创立了“官话字母义塾”,用木刻活字排印课本。由于身份特殊,他让学生在前面讲授,自己则躲在屏风后面指点。这一年,直隶总督袁世凯的儿子袁克定也买到了这种课本,学会后便送给了弟弟袁克文,克文只有13岁,没有人教竟也学会了,这令袁世凯非常高兴。官话字母的影响力正渐渐扩大,这时,王照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董绍克同期:他要自首入狱。因为他那时候还没有合法身份。不行啊!我这样算什么啊?我哪怕是入了狱,我出来后是个囚犯身份起码我能公开地活动。解说:出狱后的王照更为坚忍执着,全力推行他的官话字母。与卢戆章不同的是,王照的方案曾一度得到清政府的支持。王理嘉同期:这个跟语言发展有关系。当时连清朝政府本身,他也已经认识到要统一语音。人家发现,就是京城口声(口音)可使语音统一,王照拼的恰恰是北京话。所以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在切音字运动里头,他影响最大,通行十三个省,而且通行十年之久。【画面:风云变幻,京城】解说:宣统三年,也就是1911年,清政府学部在《统一国语办法案》中规定,到宣统八年,检定教员须考问官话,师范、中学、高小各项考试,均加官话一科。由此,汉语拼音运动由民间跻身政府,并与国语统一运动合而为一。然而,宣统八年始终没有到来,当大清的学部官员在辛亥革命的枪声中仓惶醒来,他们看到的只是一个王朝远去的背影。他们不曾想过,中国的汉语拼音运动始终承载着文化先驱们寻道图强的爱国使命,它所奔向的,必定是一个革故鼎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