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长春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论高适边塞诗的创作特色在盛唐的诗苑里,丰富多彩的边塞诗代表了盛唐诗歌的现实主义特色。连绵不断的边塞战争及各民族之间的频繁交往,孕育了盛唐的边塞诗。尤其从开元中期至“安史之乱”爆发的近三十年间,边塞几乎是烽烟迭起,战事连连。火热的军旅生活,恢宏的战斗场面,吸引了许多诗人的关注,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创作欲望。唐代是一个人们普遍追求建功立业的时代,同时反映了昂扬的时代精神和文人报国立功、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在体验大漠穷秋、孤城落日的边塞生活中,了解戍卒的心理和边塞异样的风土人情,描写了当时边塞上的战争及诗人自己的感受,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引发了创作的兴致。而高适,就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以悲壮的边塞诗著称。高适(700—7765),字达夫,又字仲武。渤海人(今河北省景县人)。高适出身于贫苦家庭,早年生活困顿,求官不达,仕途失意。但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和以身殉国的爱国激情,使他走上了从军之路,在边塞屡立战功,不断升迁。高适于开元二十年,曾到过蓟北,壮年时他客居梁宋一带,并漫游江苏、山东、河北等地。在这一期间的诗里,反映了人们的穷苦生活,表现了对人们的同情,对当时政治的不满和想改变这一时政的愿望。他将近五十岁时才被宋州刺史张九皋推荐道科中第,只是封丘县尉。他对自己卑微的官职,非常失望,不久便辞去了官职。他强烈的建功愿望和壮志难酬的情怀,《旧唐书》载“以安危为己任。”[1]迫使他走上了从军之路。后来,高适入哥舒翰河西幕,两度出塞,赴西塞。在代宗时期,任刑部待郎,散骑常侍,后封为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一般认为高适两次出塞,但算上天宝九年他送兵到冀北,在边塞生活了近三个月,可以说是三次出塞。高适的前后三次出塞,在边塞生活了六七年时间,留下边塞诗四十多首,占全部诗作的六分之一。高适在边塞生活期间,创作出了大量的高品质的边塞诗,这与边塞的风土人情、人文环境是分不开的,也使他登上边塞诗的顶峰。但是,后来官越做越大,就再也没有写出什么佳作来。《旧唐书》载:“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己。”[2]卒于永泰元年(765年),终年64岁。有《高常侍集》等传世。高适与岑参均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并称“高岑”。高适是唐代边塞诗人中的佼佼者,在军旅生活、人文景观、大漠风光、官兵疾苦、战争的残酷,使他受益匪浅,加之他对其又有深刻体验及细致的观察,使他写出了大量的高水平的优秀诗篇。他的边塞诗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期的许多诗人,他追求功名的强烈欲望和直面现实的悲慨豪情相结合,使他的诗有一种慷慨豪放、沉郁悲凉的艺术风格。所以,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高适边塞诗的创作特色:一、在诗歌风格上,慷慨豪放中带有沉郁悲凉的格调。由于高适早年生活坎坷,长期流浪,更了解民生疾苦,也更关注戍边士卒的苦难,因而有较强的忧患意识。在他的边塞诗中常抒发浓重的忧思,带有沉郁悲凉的色调。我们在肯定高适诗歌慷慨豪放风格的同时,也应看到他诗歌风格的沉郁悲凉的风格。这与他想要建功立业的愿望和对人民疾苦的深深同情紧密结合,所呈现出的悲凉豪壮的风格特点。如《燕歌行》就是“悲凉”和“豪壮”的结合,是高适针对当时现实有感而发的真实写照。“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翰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诗中描写了汉将满怀爱国热枕,抱着为国抗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奔赴边疆。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诗中又描写了敌人凶狠残忍的进犯如“单于猎火照狼山”、士兵的惨重牺牲如“孤城落日斗兵稀”、统帅的轻敌长春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享乐如“美人帐下犹歌舞”“身当恩遇恒轻敌”、征人思归的痛苦悲伤如“少妇城南欲断肠”、辽阔边庭的动荡不安如“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揭露出了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边防统帅的恃宠邀功和腐败无能。尤其是诗中名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描绘出了军中将士苦乐悬殊、将帅生活腐化,用强烈而鲜明的对比手法,真实而深刻地揭露了主题。正当将士们浴血奋战时,将领们居然在军帐中寻欢作乐,荒淫无耻之态跃然纸上。这种尖锐的矛盾造就了战争的必然失败,教训是惨痛的,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普遍性。然而在强烈谴责将领的同时,诗人对广大戍卒寄予无限同情,“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征人远戍日久,与家人相见无期,远隔绝域的城南,少妇也只能是日夜悲愁,柔肠寸断罢了。写出了战士们的思乡之情,反衬出了边地生活的艰辛,不仅仅是来自于自然环境的艰难,还有心灵上的孤单。“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将士们血染白刃,捐躯沙场,从未想到个人得失,这不正是对将士们的悲悯和礼赞吗?至此,诗人把笔锋指向眼前的戍将:“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怀念昔日体恤战士的飞将军李广,暗示今天没有李广。这是对骄奢失职、腐败昏庸的戍将的强烈谴责。这悲壮淋漓的结句,正符合诗人高适慷慨豪放,沉郁悲壮的风格特点,使全诗的思想意义重若千钧,震人心弦。诗歌从慷慨应征、转战绝域写起,以写实的手法描写了战争的全过程,揭露了矛盾的各方面,主题深刻,格调浑厚豪壮,把战士的英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高适的诗中,有一些诗表现“悲”的氛围却十分浓重。如《塞上》中的“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如《哒候少府》中的“边兵如刍狗,战骨成埃尘。行矣勿复言,归欤伤我神。”如《蓟门五首》中的“羌胡无尽日,征战几人归。”这些诗比较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于悲壮之中,透射出浓烈的哀伤之情,充分显示出诗人强烈的守边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高适一生时而感叹人生的不幸遭遇;时而忧患政策的腐败荒诞;时而讽刺将帅的无耻之态;时而担心怜悯士卒的疾苦。这就决定了他的边塞诗“悲凉”的一面。同时,他又是一位慷慨激昂,壮心满满的勇士,总怀着豪情壮志。如《信安王幕府诗》中的“倚弓玄兔月,饮马白狼川。关塞鸿勋著,京华甲第全”。并且坚持信念,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执着追求人生价值。如《酬河南节度使贺兰大夫见赠之作》中的“秉戊知恩重,临戎觉命轻”。这也就决定了他的边塞诗“豪壮”的一面。在诗人的这种一悲,一壮的笔触下,形成了博大雄浑的意境,极大的强化了这种“悲壮”的气氛。二、在语言上,质朴平实,措辞精炼。高适诗的语言特点与他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早年生活困苦,但仍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他于开元二十年到东北边塞信安王李神幕府,虽未能人幕,但在边塞游历了两年,体验了对契丹的战争。天宝九年出塞送兵到蓟北,在边塞生活了近三个月。天宝十二年到河西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从军塞外,并以此升迁。所以在经历了第一次边塞生活归来时,用简洁凝练,质朴的语言,创作出了极富盛名的《燕歌行》。其中的“摧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写出征军气势浩大,“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描写战争的瞬息万变,转眼间便处于弱势,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则道出了战争的失败原因,“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写出了战士们的思乡之情。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是极为复杂的,既有对男儿英雄气概的表彰又有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这首诗所要表达的语言是高亢的,虽多用对偶,却不以文采华丽见长,而是纵横跌宕,以沉雄质气和浑厚骨力取胜,具有沉实质朴的特点。高适的语言特点还与他的“言为心声”的思想感情有关,它制约着语言的运用。高适诗在思想情绪方面有明显的变化。起初报国无门不得志,写了很多的感怀诗,反映他早年人生仕途坎坷。如在《蓟中作》中:“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一到征长春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战处,每愁胡虏翻。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沉痛地诉说了自己的苦闷,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困苦。高适在任封丘县尉时,曾送兵到蓟北,看见扎营蔽野的情景,写下了一首《送兵到蓟北》:如其中的一句“积雪与天迥,屯军连塞愁。谁知此行迈,不为觅封侯。”表现了对边塞常年征战不休的不满,再一次表明了展望前途时的怨愤之情。多现实描绘,形成了高诗语言上的质朴,高亢。高适善于反映战士和人民的疾苦,暴露现实,笔调严谨,直抒胸臆,常以朴语感人。如在《蓟门其二》中:“戍卒厌糠核,降胡饱衣食。关亭试一望,吾欲涕沾臆。”用朴素的几字,几句,言简意赅,充分的表现出了当时环境的恶劣,苦不堪言的生存状态,从不同的生活侧面反映战争给戍边士卒带来的困苦,也为诗歌朴实的语言增添了意境。高适在描绘塞外的风土人情时,虽没有华丽的辞藻,但用词准确,大笔勾了,线条粗犷。如《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种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这首诗是通过写自己的边塞所见,生动的描绘了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风貌及风俗民情,痛饮美酒,纵马行猎,辽阔的东北草原给当地的少年儿童带来了无比惬意的生活,赞扬了他们豪迈勇武的精神。如《部落曲》:“蕃军傍塞游,代马喷风秋。老将垂金甲,阏氏着锦裘。周戈蒙豹尾,红旆插狼头。”表现了边境少数民族的生活风貌和强悍勇武的精神。诗人借助边塞风光的景物,用平实朴素的语言,直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对祖国风土人情的赞美。还用平实形象的语言,表现出了征人思乡,思妇念亲的诗句。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姜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如《塞下曲》中的“荡子从军事征战,峨眉婵娟守空闺。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鸟夜啼”。都生动形象的表达了旅人怀乡之情,及边塞的将士思亲的感情。这一种情怀,直抒胸臆,让读者很容易明白的一种思乡心境。高适的边塞诗平易自然,感情真切,措辞警策,劲健有力。更质朴无华,更陈雄遒上。所以,元陈绎曾《吟谱》云:“高适诗尚质主理”[3],是十分中肯的。三、在写作手法上,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高适诗偏重于夹叙夹议,直抒胸臆,直接流露出作者的内心情感。但是高适的直抒胸臆并不是赤裸裸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也不是无谓的言之无物,而是以包含了强烈感情的语言,直率的表现诗人的深刻感受,以动人心弦的情感力量打动读者的心灵,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关注边塞战乱,关注民生疾苦,对政治不满,并希望改变现状,从而促使他沉着冷静,同时又由于他敢于直言陈事,所以高诗在写作手法上就以叙事、写实、议论为主了。在诗中多直抒感受,发表议论。对边塞战争多分析态度,支持反侵扰战争,对战争中不良的负面影响敢于提出批评。在《燕歌行》中有战争场面的叙述,也有议论性的主观看法和感受。以时空为序,主要用铺叙手法来表现,在铺叙中常夹议论,如前八句铺写出征,中间杂以“男儿本自重横行”的见解;次八句叙述战斗,中间夹以“身当恩遇常轻敌”的论断;“铁衣”四句写两地相思,中间又以“玉箸应蹄别离后”作一推理;“边庭”四句写战地苦说,其中又以“边庭飘摇那可度”作一判断;最后四句总结全篇,点明主题,中间又夹“死节从来岂顾勋”的议论。尤其“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诗句,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感叹和愤怒,谴责了边塞将领不关心戍卒、骄奢淫逸的恶劣行为。诗人的感情基调是凝重的,在这种褒贬不一的议论中诗人在冷静思考中呈现出的痛苦是巨大的。这首诗表现的情感极为复杂,诗人运用了脉络分明的结构、错综交织而又主旨集中的描写,表现了写作的意图,同时还运用了强烈的对比。诗中有敌我力量的对比:我方是“金伐鼓下榆关”;敌方是“胡骑凭陵杂风雨”,表现出敌人的凶残和抗敌战士的英勇。有士兵和将军生活的对比:士兵是“战长春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士军前半死生”、“力尽关山未解围”,浴血奋战,出生入死;而将军则是“美人帐下犹歌舞”,骄奢享乐,不体谅士兵的疾苦。还有家人的痛苦和征人的思念的对照描写:“少妇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