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危机与危机管理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什么是危机识记:①危机。危机是由组织外部环境变化或内部系统失常造成的可能破坏正常发展秩序和目标,要求组织作出紧急决策、响应和行动的威胁性事件、状态或结构。领会:①危机定义包含的要点;1、“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系统失常”指明了危机发生的根源。2、“可能破坏正常秩序和目标”强调了危机对组织自身发展目标、对组织与利益相关者关系的潜在破坏性。3、“紧急决策、响应和行动”突出了危机的紧迫性、不确定性,以及危机管理工作的重点——基于良善价值观和清明心智的决策,言说与行动并重的响应和解决方案。4、“威胁性事件、状态和结构”明确了危机的定位。②危机被理解为一种特殊状态、结构而非单纯的冲突性事件的原因。P41、从社会实践层面看,“事件说”未能提示危机的本质,缺少对危机的整体观照和全面分析。2、从人类文明的历史进路看,遭遇危机、应对危机可谓是人类的基本在世状态。“在危机中”实际上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调性。3、(二)危机的特征与类型领会:①考察危机特征时应重点把握的矛盾关系;对危机特征的考察,就要重点把握几个动态转化、相反相成的矛盾关系:1、从生成论看,危机的发生和发展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2、从结果导向看,危机可谓破坏性与建设性兼而有之。3、从管理和控制层面看,危机总是由特定的社会主体来承受,同时又处于普泛、热切的公众关注之下,因而具有明显的情境性和公共性特征。②危机的特征;1、必然性与偶然性2、渐进性与紧迫性(多米诺骨牌,组织的生命周期分潜伏期/爆发期/解决期/恢复期四阶段,渐进性表现的五个阶段:震惊—伤痛—愤怒—狂欢—漠然)3、破坏性(有形损害和无形损害)与建设性(主要表现在:警钟和疫苗效应,“时势造英雄”的效应;有2形损害/无形损害)4、个体性与公共性(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③按“人与环境”的复合标准划分的危机类型。P10“人与环境”的复合标准划分危机类型:人为与非人为的标准,内与外的标准。1、ABC区域人为原因引发的危机,ABD区域指示非人为原因引发的危机(三)作为战略的危机管理识记:①危机意识:是对盲目乐观主义、过度实用主义、投机主义的摒弃;②危机应对观念:是对自发的、零散的危机意识的整合和提升;③危机管理思想:是对危机应对观念的丰富和体系化,形成足以指导危机管理实践的思想体系。④危机管理。P11在风险社会中,危机管理——认识危机、转危为安、化危为机——将成为所有社会组织面对的重要课题。领会:①危机管理的框架;1、作为组织生存和发展基本能力的危机管理,它和组织谋求发展、创造财富的能力同等重要;2、作为战略的危机管理,它将危机应对逻辑嵌入组织的整体发展战略;3、作为一种价值体系的危机管理,它指向了组织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财富与精神、整体性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价值判断和理性选择。②作为组织生存和发展基本能力的危机管理;1、危机管理是一种情境管理,旨在使组织在面临潜在威胁和现实损害的情境下,恢复正常的运营管理秩序和发展状态。2、危机管理是一种资源管理,旨在最短时间内整合、配置组织内外的各种资源,使组织转危为安,化危为机。3、危机管理是一种沟通管理,旨在通过沟通主题的设定、沟通渠道的建设和沟通工具的选择,使组织与利益相关者恢复共识、重建信任、再造良性互动关系。4、危机管理是一种行为管理,旨在形成一套事前预控、事中管理和事后恢复于一体的、行之有效的应对机制和行为策略,以降低危机损害,挽回组织声誉。③作为战略的危机管理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31、预防第一原则2、制度保障原则3、全局利益原则4、积极担责原则5、诚实守信原则④危机管理的范畴;(或危机管理的工作任务和内容)静态地看:1、模式建立:在组织所处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下,结合组织内部的系统结构和系统环境,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危机应对模式。2、能力培养:在组织的整体战略规划下,培养和拓展组织的危机预控能力、处理能力和恢复管理能力。动态来看,危机管理作为一种时序上的过程管理,不同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管理范畴。如下:6个阶段,“4R”模式,5阶段模式。⑤诺曼·奥古斯丁关于危机管理的6个阶段;1、危机的避免,即预防危机的发生;2、危机管理的准备,即危机管理计划及人、财、物资源的准备;3、危机的确认,即明确危机的类型及产生的根源;4、危机的控制,即根据危机的具体情况确定应对策略的优先次序,将危机损害控制在最低限度;5、危机的解决,即实施针对性较强的解决对策,以成功化解危机;6、利用危机,即从危机中获益,总结经验教训,寻找新的机会。⑥罗伯特·希斯关于危机管理范畴的“4R”模式;1、缩减:即通过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减少危机爆发的可能性;2、预备:即通过危机预警、危机培训和危机实战演习等方式预控危机;3、反应:即确认危机应对计划,采取相应的行为策略,并适时做出评估;4、恢复:即确认危机平息后的影响,制定恢复管理计划,采取必要措施,并对危机管理的整体效果做出评估。⑦安·米特罗夫和克里斯汀·皮尔逊关于危机管理的5阶段模式。1、信号侦测阶段,即识别危机发生的预警信号;42、准备及预防阶段,即对危机爆发做好准备并努力减少危机的潜在损害;3、损失控制阶段,即在危机发生后,采取有效策略和行动,全力以赴控制损失;4、恢复阶段,即尽快从危机伤害中恢复过来,实现正常运转;5、学习阶段,即吸取经验和教训,以规避危机或在新的危机中提升管理效率。简单应用:①从情境、资源、沟通和行为四个关键词入手界定危机管理所体现的基本主张;1、在时间紧迫、充满不确定性的条件下,整合、配置相对匮乏的人、财、物资源,理顺扭曲的沟通系统,采取有效的行动策略,进而改变危机情境使之恢复常态,是危机管理的核心内容。2、改变危机情境是目标,调配相关资源是基础,沟通机制与行为策略是手段,四者勾画了危机管理的体系框架。3、情境、资源、沟通、行为等多维管理并重,强调危机管理并非权宜之计,而是组织整体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②基于组织整体发展战略的危机管理体系的核心范畴。1、战略规划是危机管理的首要范畴,主要包括:1.危机管理思想的构建;2.日常化危机管理制度的建立、维护与修正,明确危机管理的使命、权责和流程,使危机管理思想具体化为现实的制度工具。3.危机管理战术体系的认证和确立,以保证危机征兆一旦显现或危机爆发,组织能够依循既定的工作原则、策略组合和资源配置模式开展工作。2、危机预控是第二个重要范畴,主要包括:风险评估、危机预警、危机应对训练等内容。3、危机应急管理是第三个范畴,主要包括:危机决策(危机根源查找、类型确认、影响分析、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策略制定)、策略执行(危机决策的具体落实)、恢复与评估(影响消除与危机管理效果评估)。三个范畴是相互联结的:危机管理战略规划指导危机预控和危机应急管理实践;而危机预控和危机应急管理实践又可反过来改善、提升危机管理战略规划。(四)风险社会与危机管理识记:①风险社会:是一种风险,危机持续加剧的客观现实,是现代社会的高级,复杂形态,无以回避,不可逆转。P16②发展观:是指社会主体对社会发展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③危机发展观:着眼于人,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强调社会系统对财富创造5过程中的正向效应与负向效应给予同等重视;④物本位发展观:以物为中心、为主宰,见物不见人的发展观。(工具理性至上,物质主义猖獗的效率哲学)⑤人本位发展观:以人为中心的、为根本,通过”物“的发展来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观。(是一个复合的体系,包括科学的经济发展观、科学的政治发展观、科学的人文发展观、科学的资源发展观等,也包括本书所倡导的危机发展观。)领会:①人与物的关系是发展观的基本问题;P17根据人与物的关系,现代社会的发展观从总体上可以区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物为中心、为主宰,见物不见人的发展观;另一类是以人为中心的、为根本,通过”物“的发展来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观。②危机管理的价值理念或危机发展观的基本特征。1、以人为本2、可持续性3、适度合宜4、内源性特征5、开放性特征四、本章关键问题首先,了解危机的概念。其次,熟悉危机的特征与类型。再次,掌握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核心范畴。最后,明确无论把风险社会视为一种客观存在还是一种主观建构,我们都需要把风险应对和危机管理纳入到当今时代的制度和文化建设中去。第二章危机管理的流派与危机传播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危机管理的流派识记:①管理流派:又称“管理的观点”即一般意义上的“危机管理”包括应对策略的制定、专门组织的建6立、技术方案的施行,以及相应的制度安排、权力配置生资源管理,主旨在于恢复常态秩序、降低危机损害;②传播流派:又称“传播的观点”,即危机传播管理,包括当事主体针对内部、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宣传、劝服与对话,以及对其他信息流通过程的控制,目的在于修复形象、重建共识和信任;③危机公关:;P21“危机管理”或“危机传播管理”笼统称为“危机公关”。④危机修辞:在我国港台公关学界通常被译为“危机语艺”,即社会主体在危机情境下的言说策略。(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领会:①管理流派与传播流派的主要差异;包括的内容不同。目的不同。...............危机管理偏向于“对事”,危机传播偏向于“对人”,两者的关照面不同。在管理的观点看来,传播问题只是危机管理的一个面或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制度、权力和资源配置的管理行为才是危机管理的核心问题。在“传播的观点”看来,“管理的观点”所关心的,“事态控制”属于技术性问题,与一般意义上的“应急”、“救灾”并无本质差别,因而没有必要消耗太多研究精力。②现代公共关系的历史进路和思想遗产。1、现代公共关系事业正是肇端于社会危机之中。1903年,艾维·李创办美国第一家专业公关公司,通过沟通帮助客户与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2、第一次世界大战促成了公共关系的宣传范式。3、第二次世界大战大量学者投入到说服研究中来,并由此形成了说服范式。4、冷战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渐近强弩之末,开放、交流成为时代最强烈的鸣响,正是这一时期,公关双向开放、双向均衡范式崛起。5、20世纪八九十外借,格鲁尼格夫妇及其合作者享特、多泽尔等人提出了双向对等范式和卓越公关理论。7简单应用:①危机公关与危机修辞的联系与区别。P251、在危机管理的基本假设层面,危机公关认为对外沟通良好的组织比沟通不良的组织更能够承受危机,并将因此相对降低危机损害;危机修辞认为如果组织将符号资源发展为言说策略,在运用得当的情况下,可以使自己在危机中全身面退,维护组织的良好形象。2、在理论来源层面。危机公关以系统论为指导,特别是卡特里普的双向开放系统论和格鲁尼格的双向均衡该论;危机修辞则扎根于符号互动和社会责任论,特别是符号学、语言学中有关说服的思想内容。3、在策略选择层面,危机公关强调忙、全面、双向沟通,着眼长远关系的建立;危机修辞主张见机行事,允许策略性的模糊表达,可以否认或者拒绝道歉,甚至在特定情况可以隐藏某些真相,强调组织对外的叙事或论述,而非双向对等的沟通。4、在目标设定层面,危机公关希望通过循序渐进的步骤,与利益相关者达成有效沟通,重新建立系统平衡;危机修辞更关注有效挽救组织形象、实现预期的说服效果。(二)危机传播机制识记:①传播:是指信息的传递和共享过程,是人与人之间所有关系赖以生存的根本机制;②危机传播:危机是一种变异了的传播系统,危机变量的介入使传播的五个属性发生了一定的偏移和转向。③危机传播链:危机传播要素在多元主体的的互动中形成特定的信息流动链条。④传播流:中指信息由传者发出。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受者的社会过程。⑤危机传播管理的“3F”假设:为组织于纷乱中保持冷静、理出头绪,抓住危机传播管理的主线指明了方向:控制信息流、引导影响流、消解噪音流。在危机中,噪音流加剧了信息流的不畅唾影响流的散乱,而信息流和影响流也不断的激活噪源、制造噪音。三者相互强化,使危机传播成为一个爆裂的信息系统。领会:①传播的特征;1、传播是一个信息共享的过程。82、传播是在特定“场域”内进行的,话语只有在特定语境中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