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邮1931年特大洪灾后美国好人募资修坝引怀念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江苏高邮1931年特大洪灾后美国好人募资修坝引怀念大坝修复已接近尾声。修复工程始于1932年1月,历时10个月。(除署名外,图片均由高邮市档案馆提供)托马斯上世纪三十年代修建的大坝如今仍完好如初。谷岳飞摄上海华洋义赈会高邮分会欢迎何伯葵(即托马斯,前排中)。当年洪灾之后,里下河汪洋一片。高邮百姓从数里外运土筑堤。在美国旧金山,有个爱听故事的孩子——史蒂夫·汉斯伯格。从很小的时候起,父亲哈奇就持续给他讲一个中国大坝的故事。在这个来自遥远东方的故事里,有一个英雄在一场毁灭性的洪灾之后,募资修复了大坝,以使数百万人重建家园。那位英雄便是托马斯·汉斯伯格——史蒂夫的祖父。在那场夺走7万多人性命的旷世灾难中,托马斯与这个大坝的故事是不多的亮色。然而时过境迁,这些故事连同那场大洪灾一起被人遗忘。去到中国,找到那个真实存在的大坝成为史蒂夫的人生目标。他坚持这样做,因为他知道,这也是他父亲哈奇的梦想。2004年9月14日一封美国旧金山的来信这天,倪文才上班后打开电脑,他惊奇地发现有一封来自美国旧金山的英文信函,题目是“高邮1931年洪水——汉斯伯格”,写信者是史蒂夫·汉斯伯格。倪时任高邮市委副书记,两人在2001年有过一面之缘。“在这个战争和恐怖主义走到世界前页的时代,我想说,这里有更值得讲的故事。”来信中,史蒂夫如此说。史蒂夫介绍,他正在对1931年中国洪灾作进一步调查,那场导致中国里下河地区7万多人死亡的洪灾,是20世纪最严重的自然灾害。记者查实,1931年,淮河流域发生了一场特大的洪水,其范围之广、灾情之重都是历史上罕见的。当年8月26日,高邮发生特大水灾。高邮湖湖西圩破,里运河堤高邮段缺口十多处,仅挡军楼一处就死亡、失踪一万多人。史蒂夫所谓“更值得讲的故事”发生在这场大洪灾中,“我的祖父于1931年—1932年曾在那里,参与监督和指导了导致全城淹没被毁的运河大堤重建工程。我们从我祖父保存的资料中发现了完整的文件和照片记录。”“我们希望写下当时发生的故事,写下那百废待兴的场景,高邮上下如何在负责6处溃堤重建的托马斯·汉斯伯格和王将军的带领下,团结一致、重建家园。”史蒂夫对倪文才说:“请你告诉我,你是否有兴趣帮我把高邮洪灾的历史带回高邮,带回它归属的地方?”作为土生土长的高邮人,倪文才也只是小时候零零碎碎听老人讲过民国二十年“倒大口子”(大运河堤坝决口)的一些故事,工作之后偶尔也有接触,但对为什么1931年会发生这么大的洪水、这场洪水对高邮究竟造成多大的危害却很不清楚。这封美国的来信激起倪文才极大的兴趣,他没想到这场高邮历史上最大的灾难之后,庇护里下河地区数百万民众的大运河堤重建工程是由一个美国人和中国人合作完成的,他当即回信表达了他希望尽力的意愿。没想到,没过多久,史蒂夫就回信了:“能把这段既是家庭又是国家的历史与你共享,是我的骄傲!”“我也不知道这件事是如何成为我生活中的中心工作的,但我知道它已经成为我的中心。因为它是我祖父曾在这世上做过的最伟大的一件事。也是他曾为此而骄傲的事。所以我认为,这段历史亟待被重述。”史蒂夫信中说。1931年8月26日那场被遗忘的旷世灾难因为这样一封来信,倪文才正常的工作生活被“打乱”,他以无比的热忱投入到一项新工作中去——还原那场已被大多数人遗忘的1931年高邮大水的历史。“在我们查阅档案资料时,第一次如此清晰地亲眼目睹洪水肆虐时的一幅幅惨不忍睹的画面,让我无比震惊和辛酸。看着那些直逼视野的场景,我心头涌动着强烈的冲动和渴望,要将它们昭示于人,要让每一个高邮人都看到,我们的家园曾经经受过这样的创伤。”据史料记载:1931年6、7月间三次特大暴风雨席卷中国大部分地区,尤以苏北里下河地区为最。由于连续的暴雨导致洪泽湖、高邮湖水位猛涨,给脆弱的运河大堤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浪借风势,猛烈地拍打着运堤,运河大堤摇摇欲坠。终于在8月26日清晨被撕开了若干个缺口。仅高邮境内就有六个大的缺口,无情的洪水如狼似虎般地践踏着里下河地区的粮田和村庄,几乎是在很短的时间内,高邮、兴化、泰州、东台、盐城等地即化为一片汪洋,成为无边无际的“内陆海”,死于洪灾者不计其数,高邮一地就死亡了77000人,幸存者大都流离失所。据《二十世纪中国灾变图史》载:“8月26日凌晨,挡军楼等多处运堤轰然崩塌,大水像海潮一样奔腾而下,城乡全境没于波涛之中,由于祸起仓促,临堤乡村的许多居民没有来得及起床就被洪水卷走了,更多的人在滚滚而来的洪流追逐之下,慌不择路……水面浮尸,多如过江之鲫。”这场洪灾的亲历者陈方圆老人曾对高邮文联原副主席陈其昌回忆当时惨状:“早上天蒙蒙亮,口子倒下来了,水有一丈多高,就像蟒蛇一样,到处乱窜。好多人就在浪花上颠,有的人往高墩上跑,有的人抱着大树,死的人数也数不清……”一位记者记录了其中惨绝人寰的一幕:“有王某夫妇子女五人,闻决口,同向高处逃避。夫抱七岁之男,妇抱四岁之男,携六龄之女,行甚舒缓。水已大至,幼子紧抱父颈。于是当哭成一片之时,具为波浪卷去。待获尸体,时与幼子仍互抱未释也……”正当高邮灾民惊魂未定之时,1931年9月的一天,一个美国传教士坐着他的住家船从泰州来到高邮,他是来调查灾情的,这个人叫托马斯·汉斯伯格,他就是史蒂夫的祖父。2005年12月30日美国好人“重回”高邮现任高邮市政协主席的倪文才介绍,查遍史料,一开始找不到托马斯在高邮的资料,后来史蒂夫告知,他的祖父在中国的名字叫何伯葵,“事实一下子全清楚了”。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倪找到了印有“上海华洋义赈会高邮分会欢迎何伯葵先生”的照片,还有大量资料记载“何伯葵”在高邮所做的工作。“他第一个向上海华洋义赈会提出建议,让其拨款修建高邮大运河堤坝六处决口。二是受命监管高邮运堤的修建工程——‘对何先生在这项工程中所付出的志愿服务实在难以估计,可以说,为了缓和整个江北地区广大受灾群众的饥荒问题,何先生鞠躬尽瘁,日夜操劳’,当时的一位见证人如此评价。三是确保华洋义赈会的拨款每一分钱都用在工程上。”倪文才总结托马斯的巨大功绩,他引用了1932年的一篇文章,该文描述了堤坝修复工程。该项工程大多数泥土不得不从8里外拖运过来,每天大约需要1万到1.2万的民工,也就是说,算上这些人的家人,这个工程在进行的同时,也养活了至少5万人。托马斯在1932年6月11日的信中写道:“当工程结束时,我们预计归还几万元捐款给义赈会,王先生在和我算实际花费,但可以确定的是,我们用最低的花费完成了大运河上最好的工程”,“老实说,如果这些钱要是在别人的手上,特别是那些政府人员手上,至少要花50万元(预算为40万),甚至更多。”为了奖励托马斯的贡献,上海华洋义赈会授予他一枚奖牌。托马斯在感谢回信中表示:“我总把高邮大堤重建工程看成我做得最好的赈灾工作,赈灾工作是我在过去二十年的经历中最荣幸的事。”也由此开始,这条大坝成为汉斯伯格家族的荣光,以至于史蒂夫从小就会听父亲不断地讲述这段故事。同样被这段故事所深深打动,倪文才全力要把它带回高邮——他要办一个展览,以纪念托马斯·汉斯伯格以及一切给予高邮人民救助的人们。2005年12月30日,“一九三一年高邮特大洪水及运堤修复展览”开展,史蒂夫从美国赶到现场,他含泪演讲:“关于1931年高邮洪水的故事,是我父亲哈奇生前最爱讲述的有关他父亲的故事,很荣幸能够将这段传奇故事带回高邮。”沧桑巨变,记者近日走上托马斯曾经修复的大运河堤,大堤坚固依旧,只是它已成为遗迹——后人在它旁边修建了一条新的运河大堤,但那位美国英雄的故事已然在当地传开,它不再只属于汉斯伯格家族。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