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何谓土地报酬递减理论?掌握该理论需注意的问题?土地报酬递减理论:是指在技术不变、其它要素不变的前提下,对相同面积的土地不断追加某种要素的投人所带来的报酬的增量(边际报酬)迟早会出现下降。注意问题:这里的土地报酬,可以理解为土地产品的产量或为通过土地所获得的收益,体现了土地的生产力收益能力。为了考察劳动与土地等要素组合对土地报酬的影响,我们还需要考虑平均报酬及边际报酬的变动趋势和规律。总报酬,即总产量或总收益;平均报酬:总报酬除以某种要素的投入量;以劳动为例,边际报酬,即对同一块土地不断追加某种要素的投入,最后一单位追加要素所带来的总报酬的增量,它是生产函数关于劳动上的一阶偏导数。边际报酬体现了土地的边际生产力。通过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我们可以确定土地利用的最佳集约度和最佳规模。5、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途径内涵为:在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增加存量土地投入、改善经营管理等途径,充分发挥土地潜力,提高建成区土地的使用效率和利用效率,使土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互协调统一,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目标,促进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功能不断提升。途径:(1)建立协调发展的城市体系。城市体系是由不同等级的城市所组成,因此,应当按照城市体系的发展规律,大、中、小城市共同协调发展,缺了哪一个层次都不能发挥整体效果。(2)加强土地管理,合理控制城市用地的外延扩张。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城市用地的迅速外延扩张,浪费和闲置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因此,应该采取措施,适当控制城市发展规模,严把城市升级关,减少城市建设对耕地的占用。(3)严格土地规划,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数量。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修改要严格管理。在各种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外,不得新增建设用地。对清理后拟保留的开发区,必须依据有关规划,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和产业集聚的原则严格审核。(4)进行土地整理,调整用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城市化的迅速发展给土地的压力越来越大,在现有建设用地的基础上,只有整理土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才能进一步满足城市对建设用地的需要。(5)强化对土地执法行为的监管。建立公开的土地违法立案标准;对有案不查、执法不严的,有关部门要责令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或直接给予行政处罚,坚决纠正违法用地。对违法用地及其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应当依法予以拆除。通过不断完善土地执法监察体制,更好地监督和规范土地执法行为。6、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动力机制(1)聚集效应机制。随着城市某单一地块上投入的规模化,内部规模效益不断增加,土地收益也就不断增加,土地价格就会越高,对特定地块产业用途的选择要求也相应提高,即城市单一地块的规模经济直接导致土地投入以及投入产出比增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强度增大。另外相互关联类产业通常会自然而然地聚集在一起,形成城市特定地域内或功能区域内的产业聚集综合体,形成了城市区域的土地集约利用。(2)要素替代机制。当城市土地价格较高时,其他要素的价格就相对较低,此时其他要素的投入对土地就有较高的替代率,即土地投入将减少,而非土地投入将增加。所以,随着城市土地价格的升高,市场经济主体会用其他非土地投入来替代土地的投入,从而减少城市土地的使用量,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3)市场驱动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和要素的配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实质就是让价值规律、竞争和供求规律等经济规律来决定资源在市场中的配置。土地作为一种基础的的、有限的、不可再生的市场要素,在市场机制逐利性的驱动下,自然会被最大程度的集约利用,从而获得最大的收益。(4)政府导向与激励机制。由于外部性、信息不对称以及自然垄断等因素的存在使得城市土地市场发生失灵,其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会受到阻碍。这些土地市场失灵的现象仅仅依靠土地市场机制自身是无法解决的,政府导向与激励机制可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达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的目的。7、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体系影响因素:(1)土地用途。土地用途的多样性使得城市中的某一块土地可以有不同的用途,但只有一种用途是最佳的,并且由于数量的有限性,不同用途的土地分配此消彼长,这时就要利用地价杠杆,按照城市规划最佳利用原则合理利用土地,在自由价格机制下,不同用途之间的相互竞争导致土地流向土地利用能力最高的用途。(2)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地理条件是影响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关键因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都依赖于一定的自然地理条件,水资源、气候、地质条件、土地资源状况和地形地貌都等会对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3)城市规模。根据有关研究表明:城市规模越大则用地越集约。一般情况下,城市随着人口、经济和文化等要素的不断集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而扩大后的城市规模再促使集聚经济效益更加突出,土地集约利用能力也进一步增强,城市对各要素的吸引力再集聚更多的城市发展要素,如此不断循环。因此,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要素集聚的持续进行,城市土地将得到更加充分和集约的利用。当然,城市规模与城市发展要素的集聚受制于外部不经济性,城市规模也存在一个适度问题。(4)产业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为主到第二产业为主,最终发展到以第三产业为主。随着产业升级,主导产业的生产部门在资本、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能够不断地提升生产效率,导致对技术和智力要素依赖大大超过对其他生产要素依赖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得到迅速的发展,而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土地的需求相对较少,产值高,因此,技术密集型产业发达的地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也相应较高。(5)科技发展水平。对土地的投入往往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随着科技的进步,在非农用途的场合,建筑技术的变迁和新建筑材料的使用,会突破原有的限制,在相同面积土地上的资本投入将增加,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度。指标评价体系:可以从从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率三个角度进行构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评价指标体系,以综合反映城市土地利用集约程度。(1)土地投入强度。该类评价指标主要考察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资本、技术、劳动等非土地生产要素的直接性投入强度。从指标可量化的角度出发,具体设置了资本投入、技术投入、劳动投入三项考察内容,以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单位面积用地从业人数、地均R&D经费等指标来评价。另外,因城市基础上设施的重要性,将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单独作为一项考察内容,选取水、电、气等普及率、人均道路面积、公共设施完备度、交通便捷度等指标。(2)土地利用程度。从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的水平广度和空间强度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具体选取人均建设用地、建筑密度、商业聚集度等指标来衡量土地平面利用情况;以容积率等指标来衡量土地空间利用程度。(3)土地利用效率。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分两个层次体现,即反映土地整体配置水平的结构效率和体现土地个体使用水平的产出效率。前者通过各类用地比例等侧重体现用地结构和工业用地比例等侧重反映用地空间布局的指标来衡量。后者主要结合土地利用类型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三个方面综合考察。具体从两个方面选取:一是土地作为其他产业经营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指标,如:地均第二、三产业GDP、地均工业总产值、地均营业额、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等;二是土地直接开发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指标,如:住宅地价实现水平、建成区绿地覆盖率、住宅区群众生活满意度等。11、级差地租理论及其对城镇土地分等与定级的指导意义级差地租是等量资本投资于等面积的不同等级的土地上所产生的利润不相同,因而所支付地租也就不同,这样的差别地租就是级差地租。级差地租又可分为因土地肥力与位置和和周边环境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和因投资的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指导意义城镇土地的级差地租主要是由城镇的社会经济环境决定的。城镇内部土地,不同地段不同的具体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条件的影响,其土地质量和使用价值不同,各城镇土地创造的利润也相差很大,由此形成的地租量的差异即为级差地租。增加土地投入可以带来的超额利润,此时也可以产生级差地租。因此城镇土地存在的级差地租,这是对城镇土地进行分等定级的理论基础。一般来说,城镇中越是繁华的地区,地租和地价就越高,离市中心繁华区越远,地租和地价就等次下降。这种情况产生主要是由城市的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所决定的。越是繁华构地区,二、三产业越发达,购销力越旺盛,这些产业的利润越高,超额利润就越多,从而转化为地租的利润额就越犬,因此地租地价就大幅度上升。繁华地段、一般地段和城市郊区,地价格悬殊极大,就是由级差地租造成的。至于环境设施、交通邮电、文化娱乐等条件,则是影响城市土地价格的次要条件。11、区位理论对城镇土地分等与定级的指导意义根据区位理论,区位就是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交通地理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区位,城镇土地也不例外。区位理论讲求的区位主体通过对区位的研究,了解区位的具体情况和异同,从而合理配置区位主体的活动,使区位主体获得最佳的经济、社;15、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及其对城镇土地分等与定级的;指导意义有:;①有利于我们把握城镇土地分等与定级的概念和内涵以;则、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16、城镇土地分等影响因素分析;(1)区位因素:城市地价水平具有明显的集聚分布特;(2)自然因素:包括城镇土地地质条件和城镇环境质;(3)经济因素:影响城市土地分等定级的配置区位主体的活动,使区位主体获得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不同城镇土地的区位必然不同。城镇土地分等与定级,就是要根据城镇土地的不同属性进行差异性划分。区位是造成城镇土地不同属性的重要因素,所以土地区位既是影响地租、地价最重要的因素,实际上它也是划分土地级别的重要因素。由于土地区位条件的差异而对土地的社会经济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导致了级差地租的形成,所以可以根据土地区位条件造成的区位空间差异,划分出土地质量等级,也就是说,根据区位理论可以更好地进行城镇土地分等与定级工作,使地城镇土地分等与定级更加科学合理。12、城镇土地定级因素体系城镇土地定级是根据城镇土地的经济、自然两方面属性及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对城镇土地使用价值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揭示城镇内部土地质量在不同地域的差异,评定城镇土地级。城镇土地定级受多因素影响,而各因素又分为若干因子,组成城镇定级的因素因子体系。由于各因素因子所处的层次地位不同,在评价工作中不能随意调换,只能按同一层次的因素因子进行评分累加和比较。根据因素因子的性质和影响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硬指标和软指标。硬指标指某类因素因子的影响程度可以用明确的数量关系进行表示,例如,交通通达度因素的城镇道路宽度因子。软指标又称定性指标,侧重从质的方面反映因素因子的影响程度,例如,城镇基础设施因素的供水设施因子。(1)综合定级因素选择范围包括:①交通条件方面的因素有:道路通达度、公交便捷度、对外交通便利度;②基本设施方面的因素有:基础设施完善度、公用设施完备度;③环境条件方面的因素有:环境质量优劣度、绿地覆盖度、自然条件优劣度;④其他方面的因素。(2)商业用地定级因素选择范围包括:①繁华程度方面的因素有:商业和服务业影响度;②交通方面的因素有:道路通达度、公交便捷度、对外交通便利度(客运);③基础设施方面的因素有:基础设施完善度;④人口状况方面的因素有:人口密度;⑤其他方面的因素。(3)住宅用地定级因素选择范围包括:①基本设施方面的因素有:基础设施完善度、公用设施完备度;②交通条件方面的因素有:道路通达度、公交便捷度、对外交通便利度(客运);③环境条件方面的因素有:环境质量优劣度、绿地覆盖度;④繁华程度方面的因素有:商业和服务业影响度;⑤人口状况方面的因素有:人口密度;⑥其他方面的因素。(4)工业用地定级因素选择范围包括:①交通条件方面的因素有:道路通达度、对外交通便利度(货运);②基本设施方面的因素有:基础设施完善度;③环境条件方面的因素有:自然条件优劣度;④产业集聚效益方面的因素有:产业集聚影响度;⑤其他方面的因素。1、土地的特性,包括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土地的自然特性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属性;土地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