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静之男,生于1902年,原籍安徽省绩溪县上庄镇余川村。他是五四时期全国142位著名作家之一。汪静之早年求学于屯溪茶务学校,1921年考入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由于深受五四运动新思潮的影响,是年下半年,与潘漠华发起成立了有柔石、魏金枝、冯雪峰等参加的,由叶圣陶、朱自清为顾问的晨光文学社。1922年3月,与潘漠华、应修人、冯雪峰等组织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新诗团--湖畔诗社。1926年秋在芜湖一所中学执教,10月,经郭沫若介绍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科编纂,次年任《革命军报》特刊编辑兼武汉国民政府劳工部《劳工月刊》编辑;1928年至1936年在上海、南京、安庆、汕头、杭州、青岛任中学文教员及建设大学、安徽大学、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1947年8月任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调北京人民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部任编辑;1955年调中国作协,其后,一直担任湖畔诗社社长。汪静之同志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诗人。他的作品有《蕙的风》、《耶苏的吩咐》、《翠黄及其夫的故事》、《鬻命》、《寂寞的国》、《人肉》、《父与子》、《作家的条件》、《诗歌的原理》、《李杜研究》、《爱国诗选》、《爱国文选》、《诗廿一首》,并发表过大量文章,其中诗集《蕙的风》1922年初版,在全国掀起巨大反响。鲁迅很赏识他的诗作,并对其作品给予较高的评价,曾亲自为他修改作品,多次给他教诲和鼓励。《蕙的风》的内容对于当时封建礼教具有更大的冲击力,它的出版,无疑是向旧社会道德投下了一颗猛烈无比的炸弹,在我国文艺界引起了一场'文艺与道德'的论战《蕙的风》1922年出版。收集诗作三十三首。内容有表现诗人对人生价值、友谊和大自然的探索与追求,有对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也有对新思潮的赞颂,而更多的则是抒写对爱情的渴望,以表现爱的力量。诗句清新自然,感情真挚。原文:是哪里吹来这蕙花的风--温馨的蕙花的风?蕙花深锁在园里,伊满怀着幽怨。伊底幽香潜出园外,去招伊所爱的蝶儿。雅洁的蝶儿,薰在蕙风里:他陶醉了;想去寻着伊呢。他怎寻得到被禁锢的伊呢?他只迷在伊底风里,隐忍着这悲惨而甜蜜的伤心,醺醺地翩翩地飞着。《过伊家门外》摘自汪静之我冒犯了人们的指摘,一步一回头地瞟我意中人;我怎样欣慰而胆寒呵。这首诗只有短短三句,但,其中所蕴含的“诗意”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汪静之,1920至1923年就读于杭州浙江第一师范。1922年,汪静之与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出版了他们的合集《湖畔》,四人被称为“湖畔诗人”,以写爱情诗著称。这一年汪静之还出版了个人诗集《蕙的风》,这首《过伊家门外》便是其代表作之一。汪静之不同于早期的白话诗派的新诗先驱者,他不是新旧时代的过渡人物,而是“五四”所唤起的一代新人;他在写作湖畔诗时,基本上是“五四”高潮时期,还没有“五四”落潮时的彷徨、苦闷,所以他的诗是真正意义上的“五四”产儿,是“没有沾染旧文章习气老老实实的少年白话新诗”。他的情诗带有历史青春期的特色:“咏歌的是质直、单纯的恋爱,而非缠绵、委屈的恋爱”。其诗大胆坦白地表达爱情与抒发了追求自由恋爱之情。了解这些背景有助于我们去品会其诗的“诗意”。此诗抒写了诗人等“五四”青年一代大胆地追求爱情,敢于向传统的封建礼教挑战的勇气。如“我冒犯了人们的指摘/一步一回头地瞟我意中人”这两句诗中,诗人就“鼓起了”勇气——为了多“瞟我意中人”一眼,而敢于“冒犯人们的指摘”而且是“一步一回头地瞟我意中人”——频频地驻足回眸,向其意中人大胆地表白心中的脉脉深情。其实诗人此处既是对封建社会那种:“男女授受不亲,男不沾女皮,女不沾男皮,女沾男皮,非嫁不移”思想的反抗,又抒发了现代社会之少男少女们常挂嘴边的那种:“一日不见如隔秋,两日不见愁啊愁,三日不见眼泪流,四日不见欲跳楼”对意中人那种刻骨铭心而又难以言表的深深的留恋与爱慕之情。“我怎样欣慰而胆寒呵”反映了诗人虽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但还是不太敢“一马当先”打碎封建礼教这副精神枷锁,完全摆脱它的束缚。诗人在“一步一回头地瞟我意中人”时,在感到无比“欣慰”的同时,也感到了无比的“胆寒”。诗人为何会感到“胆寒”呢?因为,在封建社会男女间的自由交往是不被允许的,如果男女私自交往,就会被视为大逆不道。即使是在“五四”时代的社会氛围里,当时的封建残余还是十分强大的。青年男女间的自由恋爱,还是会受到封建“顽固派”、“守旧派”的强烈指摘。《过伊家门外》是收集在汪静之的第一部诗集《蕙的风》中的。《蕙的风》出版后两个月,就有人撰文,认为诗集里“一步一回头地瞟我意中人”等诗句“做的有多么的轻薄,多么的堕落!”“有故意公布自己兽性冲动和挑拨人们不道德行为之嫌疑。”(1922年10月24日《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后鲁迅批评这种将“一步一回头地瞟我意中人”等诗句科以《金瓶梅》一样的罪的观点,那只不过是道学家们的“神经过敏”(《反对“含泪”的批评家》)。我们再看一下汪静之的另一首同样备受当时封建“顽固派”、“守旧派”指责的短诗《伊底眼》:“伊底眼是温暖的太阳/不然,何以伊一望着我/我受了冻的心就热了呢?//伊底眼是解冻的剪刀/不然,何以伊一瞧着我/我被燎烤的灵魂就自由了呢?//伊底眼是快乐的钥匙/不然,何以伊一瞅着我/我就住在乐园里了呢?//伊底眼变成忧愁的引火线了/不然,何以伊一盯着我/我就沉溺在愁海里了呢?”——这首小诗发表后,竟引来了“有意的挑拨人们情欲”的指责,周作人还写了《什么是不道德的文学》一文为其辩护。可见,当时社会之旧思想、旧势力还是多么强大的存在,诗人“胆”“寒”之有理。所以,诗人只能是“一步一回头地瞟我意中人”而不敢过于“放肆”,虽然只是“瞟”(“瞟”字在《现代汉语词典》意为“斜着眼看”,但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眉目传情”、“暗送秋波”)的,但是这种通过“瞟”来表情达意的方式其乐融融——诗人在一定程度上反抗了封建礼教,即使只是“瞟”的,也甚感快意。“欣慰”和“胆寒”是诗人当时矛盾心理的真实写照,而这首《过伊家门外》也就是“五四”时期进步青年追求自由恋爱、恋爱自由被扭曲了的矛盾心态的真实而典型的写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