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文化的终结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可持续发展与汽车文化的终结——重读《环境经济革命》有感长宁区教育学院杨震华原油、粮食等价格的飙升影响着宏观经济运行及人民的日常生活,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面对全球性的油荒、粮食等问题,目前来看,任何一国采取的干预手段都只是局部的、暂时的,难以收到很好的、长期的效果。那么,问题的症结何在?我们的出路何在?作为一名地理教学工作者,专业赋予我“生态精神”,而以这样一种生态精神来衡量油价、粮价上涨,一切是必然的:在现今高速发展的社会,资源短缺常常只有通过价格信号才可能唤醒“贪婪”的人类,并在一定程度上强制其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对于“高明”的经济学家,他应该也清楚:离开了人类的“生存之本”——地球资源,一切将是“空中楼阁”;如果离开这一认识,很多人的努力只能是为人类“自取灭亡”的行径推波助澜!大地震,泥石流、洪涝灾……顷刻间数万人命断黄泉,百万人流离失所,众志成城的救灾行动固然留给我们很多感动,感动之余,我们是不是更需要多一份理性和醒悟呢!?带着这样一些想法,我重新翻开莱斯特·布朗的《环境经济革命》,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这本书曾经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作者以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客观地追溯历史、剖析现状并展望未来。他广泛地吸收多方面的知识,将能源革命、重构经济框架和交通体系,保证粮食安全以及控制人口融为一体,进行综合研究。对于全球日益恶化的环境和生态,作者高瞻远瞩的对地球现象进行了“体检”。并且,作者在书中没有让自己滞留在“忧患意识”上,而是把唤起人们对环境经济的忧患意识同普遍关注的对环境经济问题的历史使命感及展示全球环境经济的灿烂前景统一起来,向人们传递了当代环境经济革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现今看来,他实际上在书中早早地为我们目前社会现象的产生敲响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警钟。数年前读这本书,我对可持续发展有了一个系统的概念,也为该书“材料丰赡而不拉杂,分析透辟而不繁冗”的特色所吸引,更为著者字里行间包含责任感的激情所浸润。如今重温该书,时间已经允许我们对作者的观点、预言作一些检验,加上自己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必然带着审视甚至批判的目光。作者对中国人口与环境问题的担忧是失之偏颇的,多少带有中国威胁论的色彩;但我还是叹服于作者的真知灼见及准确的预见力。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当时在有关于未来粮食生产的报告中估计,“世界粮食生产能力将继续过剩,同时,粮食价格也将呈下降趋势”。作者明确指出:“报告过高估计了世界粮食生产能力,对政治家们和经济家门起了误导的作用,同时,使人们对“粮食安全”产生错误的认识,这又将导致农业与计划生育投入不足,而所有这一切对后代来说将使代价惨重的。“他们没有充分考虑到粮食生产能力出现萎缩的情况,比如,化肥施用收效日微,缺水面扩大,土壤被侵蚀面积的加大……地球温度升高带来的破坏性副作用。”作者准确预言:“只要出现一个粮食歉收年,2世界粮食市场就会出现大混乱”“我们将要面对的是全球性的粮食短缺问题,市场规律的作用会使粮食出口国,从而将更多的粮食卖给缺粮国家”。因此,粮食安全是重中之重!如今作者的预言已被证实,难道一定要酿成灾难,人类才会迷途知返吗?作者在第四章“交通体系的重新设计”中抨击了以汽车为中心的城市交通体系,汽车的盲目发展不仅造成交通拥挤、环境的污染,汽油的消耗对世界能源构成巨大压力;在人口稠密地区修建高速公路和停车场,挤占了大量农田。因此,这样一种交通体系是严重低效率的,作者进而指出,未来在城市这个特定环境中,取代汽车的唯一合理做法是“通过其他形式的公共交通,扩大城市铁路客运运量,并将其与自行车结合起来,以达到扩增运量的目的。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亚洲地区,都市化将成为一种持续性的趋势,因此,很有必要尽快对城市交通体系进行重新设计。”特别值得一提的事,作者远没有停留于此,而是把汽车的发展当作一种文化现象来看待。以汽车为中心的美国经济模式被视为世界经济的楷模。汽车产业市场上的巨大成功已经将汽车这样一种机器转变为一种文化崇拜对象,汽车成为财富、个人主义和自由的象征。汽车经营者们的一个销售技巧就是千方百计提高汽车的象征性地位。我们在都市马路上,BENZ、RangeRover、BMW等高排量、高性能的越野车随时可见,驾驶者也许永远不会使用上述汽车的一些特别功能,也很少会开车走崎岖不平的山路,他们只想享受户外的意境和汽车给他们带来的自由,甚至是一种象征。但是透过浮华的物质主义我们来直面现实,却是事与愿违。不管我们驾驶的是轻型轿车还是高级豪华轿车,环境代价不容忽视,并殃及我们自身。此外,以汽车为中心的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天天上班要浪费大量的时间,这在我们身边的很多人都深有感触。早在80年代后期曾有一个对美国与苏联的比较调查,结果表明,在上下班的高峰期,人均汽车占有量高的美国人所花的时间几乎与人均拥有汽车量少的苏联人所花的时间没有什么两样。这是因为苏联人每天花半个小时步行或乘公共汽车;而美国人,或因为住在郊区,或被塞车,所以虽然有汽车,但上班往往也要花与苏联人相同的时间。从健康的视角看,汽车文化显然也是弊多利少的,虽然社会已经发展了,但人们每天进行体育锻炼的机会少之又少。昭示着社会机能失调的一个重要现象是:许多人开着汽车去健康俱乐部,参加“有氧运动”,或是为了在固定的自行车、跑步机上锻炼半个小时。这真是对人类——“高级智能动物”的极大讽刺!让思绪回到我们的身边来吧!前一阵闹“油荒”,几乎在所有加油站都能看到汽车“摩肩擦踵”的景象。眼看着快见底的油箱,先生两次去加油,却难忍排队之煎熬,悻悻的回到家中,大声嚷嚷“汽车是开不得了,以后要骑车去上班”。终于在某天的凌晨1点,加满了油,如同中了六合彩,兴高采烈的回到家中。在国际原油价格暴涨的压力下,国家发改委终于不得不顶着通货膨胀的压力,“谨慎”的提高了汽油价格,上涨幅度在15%。然而,加油站的路边汽车“长龙”依旧,车牌拍卖依然火爆,价格居高不下,汽车持有量仍以惊人的速3度在增长,国际原油期货市场交易员已经下了注,年底原油价格将达每桶200美元,也就是说原油价格将上涨50%。难以想象,如此发展下去,我们将面临怎样的世界?人类的“疯狂”还能持续多久?一天,我问先生,你开车上班,大概多长时间?30分钟,路堵的话,可能得40分钟。先生公司离家约7公里,骑自行车,应该也就三四十分钟的行程。那为什么不能骑车上班呢?还可以兼着锻炼身体。我并不是很认真,先生也是我行我素,我是完全能够理解的:积习难改、汽车的“符号”意义、中国人的“面子”!是啊!中国人的“面子”完全可以将物质主义发挥到极致,但是对于13亿人口的中国,自然能够承受这样的负荷吗?有科学家预测,按照目前的二氧化碳排放速度,全球将迅速变暖,到2100年,冰川、冰山将消失殆尽,全球将变为一片汪洋。看来,人类将难逃恐龙的厄运,按照生物规律,人类恐怕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进化为“人鱼”,主宰地球的定是鱼类了,说不定美人鱼的传说成为真实的故事呢!恐惧、绝望压迫着我,我快要窒息了,突然间,隐约听到来自天籁的一个声音:“孩子,别任性了,悬崖勒马吧!”原来是一场恶梦。是啊!悬崖勒马!可是,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