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性能学教学大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材料性能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码:课程类别:必修课适用专业:材料化学总学时:48学分:3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材料化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属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内容为材料物理性能,以材料通用性物理性能及共同性的内容为主。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关于材料物理性能包括材料力学性能(受力形变、断裂与强度)、热学、光学、导电、磁学等性能及其发展和应用,重点掌握各种重要性能的原理及微观机制,性能的测定方法以及控制和改善性能的措施,各种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各性能之间的相互制约与变化规律。授课教材:《材料物理性能》,吴其胜、蔡安兰、杨亚群,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10。2、参考书目:1.《材料性能学》,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王从曾,2007.12.《材料的物理性能》,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邱成军等,2009.1二、课程教育目标通过学习材料的各种物理性能,使学生掌握以下内容:各种材料性能的各类本征参数的物理意义和单位以及这些参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所处的地位;弄清各材料性能和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构造之间的关系;掌握这些性能参数的物质规律,从而为判断材料优劣、正确选择和使用材料、改变材料性能、探索新材料、新性能、新工艺打下理论基础;为全面掌握材料的结构,对材料的原料和工艺也应有所认识,以取得分析性能的正确依据。三、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材料的力学性能重点与难点:重点:应力、应变、弹性变形行为、Griffith微裂纹理论,应力场强度因子和平面应变断裂韧性,提高无机材料强度改进材料韧性的途径。难点:位错运动理论、应力场强度因子和平面应变断裂韧性。教学时数:10学时教学内容:1.1应力及应变:应力、应变;1.2弹性形变:Hooke定律;弹性模量的影响因素、无机材料的弹性模量、复相的弹性模量、弹性形变的机理;1.3材料的塑性形变:晶体滑移、塑性形变的位错运动理论;1.4滞弹性和内耗:粘弹性和滞弹性、应变松弛和应力松弛、松弛时间、无弛豫模量与弛豫模量、模量亏损、材料的内耗;1.5材料的高温蠕变:蠕变曲线、蠕变机理、影响蠕变的因素;1.6材料的断裂强度:理论断裂强度、Inglis理论、Griffith微裂纹理论、、Orowan理论;1.7材料的断裂韧性:裂纹扩展方式、裂纹尖端应力场分析、几何形状因子、断裂韧性、裂纹扩展的动力与阻力;1.8裂纹的起源与扩展:裂纹的起源、裂纹的快速扩展、影响裂纹扩展的因素、材料的疲劳、应力腐蚀理论、高温下裂纹尖端的应力空腔作用、亚临界裂纹生长速率与应力场强度因子的关系、根据亚临界裂纹扩展预测材料寿命、蠕变断裂;1.10显微结构对材料脆性断裂的影响:晶粒尺寸、气孔的影响;1.11提高材料强度及改善脆性的途径:金属材料的强化、陶瓷材料的强化;1.12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的分类、连续纤维单向强化复合材料的强度、短纤维单向强化复合材料;1.13材料的硬度:硬度的表示方法、硬度的测量。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教学要求:掌握材料的弹性变形、塑性变形、高温蠕变及其它力学性能的理论描述、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掌握断裂的现象和产生、断裂力学的原理出发,通过理论结合强度、应力场的分析,断裂的判据,应力场强度因子、平面应变断裂韧性、延性断裂、脆性断裂、沿晶断裂、静态疲劳的概念,并根据此判据来分析提高材料强度及改进材料韧性的途径。了解断裂的现象,弄清产生断裂的原理(断裂理论),通过应力场的分析。要求掌握断裂的判据,并根据此判据来分析提高材料强度及改进材料韧性的途径。第二章:材料的热学性能重点与难点:重点:材料的热膨胀,材料的热稳定性。难点:材料的热传导,材料的热稳定性。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2.1热学性能的物理基础;2.2材料的热容:晶体固体热容的经验定律和经典理论,晶体固体热容的量子理论回顾,无机材料的热容;2.3材料的热膨胀:热膨胀系数、热膨胀机理、热膨胀和其他性能的关系、多晶体和复合材料的热膨胀;2.4材料的热传导:固体材料热传导的宏观规律,固体材料热传导的微观机理、影响热传导的因素、某些无机材料的热传导;2.5材料的热稳定性:热稳定性的表示方法、热应力、抗热冲击断裂性能,抗热冲击损伤性、提高抗热冲击断裂性能的措施。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教学要求:掌握材料热容的各种理论及其比较,热膨胀的定义及其基本机理,热传导的宏观规律和微观机理,热稳定性的表示和抗热冲击断裂性能。要求掌握各种热应力断裂抵抗因子。总结出提高抗热冲击断裂性能的措施。第三章材料的光学性能重点与难点:重点:光的反射和折射、材料对光的吸收和色散、光的散射难点:光的散射、电-光效应、光折变效应、非线性光学效应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内容:3.1光传播的基本性质:光的波粒二象性、光的干涉和衍射、光通过固体现象;3.2光的反射和折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折射率的影响因素、晶体的双折射、材料的反射系数及其影响因素;3.3材料对光的吸收和色散:吸收系数与吸收率、光的吸收与波长的关系、光的色散;3.4光的散射:散射的一般规律、弹性散射、非弹性散射;3.5材料的不透明性与半透明性:材料的不透明性、材料的乳浊、半透明性、透明材料的颜色、材料的着色;3.6电-光效应、光折变效应、非线性光学效应:电光效应及电光晶体、光折变效应、非线性光学效应;3.7光的传输与光纤材料:光纤发展概况和基本特征、光纤材料的制备、光纤的应用;3.8特种光学材料及其应用:固体激光器材料及其应用、光存储材料。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教学要求:掌握金属、半导体、绝缘体的电子能带结构,光传播电磁理论、反射、光的吸收和色散、晶体的双折射、介质的光散射等各种光现象的物理本质。了解影响材料光学性能的各种因素。简要了解光纤材料、激光晶体材料及光存储材料等光学材料。第四章:材料的电导性能重点与难点:重点:离子电导,电子电导。难点:无机材料的电导,半导体陶瓷的物理效应。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内容:4.1电导的物理现象:电导率与电阻率、电导的物理特性;4.2离子电导:载流子浓度、离子迁移率、离子电导率、离子电导率的影响因素、固体电解质ZrO2;4.3电子电导:电子迁移率、载流子浓度、电子电导率、电子电导率的影响因素4.4金属材料的电导:金属电导率、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电阻率与压力的关系、冷加工和缺陷对电阻率的影响、电阻率的各向异性、固溶体的电阻率;4.5固体材料的电导:玻璃态电导、多晶多相固体材料的电导、次级现象、固体材料电导混合法则;4.6半导体陶瓷的物理效应:晶界效应、表面效应、西贝克效应、p-n结;4.7超导体:超导体的概念、约瑟夫逊效应、超导体的应用。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教学要求:掌握各种电导的宏观参数和物理量及电导的主要基本公式;围绕此公式来讨论各种电导的电导率(离子电导率、电子电导率)及其影响因素,材料的电导混合法则和半导体陶瓷的物理效应。第五章材料的磁学性能重点与难点:重点:抗磁性和顺磁性、铁磁性与反铁磁性难点:铁磁性与反铁磁性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内容:5.1基本磁学性能:磁学基本量、物质的磁性分类;5.2抗磁性和顺磁性:原子本征磁矩、抗磁性、物质的顺磁性、金属的抗磁性与顺磁性、影响金属抗、顺磁性的因素;5.3铁磁性与反铁磁性:铁磁质的自发磁化、反铁磁性和亚铁磁性、磁畴、磁化曲线和磁滞回线;5.4磁性材料的动态特性:交流磁化过程与交流回线、磁滞损耗和趋肤效应、磁后效应和复数磁导率、磁导率减落及磁共振损耗;5.5磁性材料及其应用:软磁材料、硬磁材料、磁信息存储材料、纳米磁性材料。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教学要求:掌握固体物质的各种磁性(抗磁性、顺磁性、铁磁性、反铁磁性、亚铁磁性)的形成机理及宏观表现;重点掌握磁性表征参量、各类磁性物质的内部相互作用;磁性材料在交变磁场中的磁化过程及宏观磁性;了解磁性材料及其应用。第六章材料的功能转换性能重点与难点:重点:介质的极化与损耗、介电强度、压电性能、铁电性难点:压电性能、铁电性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内容:6.1介质的极化与损耗:介质极化相关物理量、极化类型、宏观极化强度与微观极化率的关系、介质损耗分析、材料的介质损耗、降低材料介质损耗的方法;6.2介电强度:介电强度、固体电介质的击穿、影响材料击穿强度的因素;6.3压电性能:压电效应及其逆效应、压电材料的研究进程、压电材料主要表征参数、压电陶瓷的预极化、压电陶瓷的稳定性、压电材料及其应用;6.4铁电性:铁电性的概念、铁电体的分类、铁电体的起源、铁电体的性能及其应用、反铁电体;6.5热电性能:热电效应、热电材料、热电材料的应用;6.6光电性能:光电效应、光电材料及其应用;6.7热释电性能:热释电效应及其逆效应、热释电材料、热释电材料的应用;6.8智能材料:智能材料的特征与构成、智能材料的分类、智能金属材料、智能无机非金属材料、智能高分子材料。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教学要求:掌握电介质的介电性能,包括介电常数、介电损耗、介电强度及其随环境(温度、湿度、辐射等)的变化规律。了解极化的微观机制、电介质的压电性、铁电性、热电性能、光电性能和热释电性的性能、常用材料及其应用、智能材料的特征、分类及应用。四、作业:每章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选择布置教材中部分习题促进学生课后复习、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并进行讲评。五、考核与评定以期末考试(闭卷)成绩为主,参考课堂提问、讨论课发言情况以及平时作业和考勤等,综合评定后,给出结业成绩。期末考试占70%,平时成绩占30%。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