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美国金融危机必读的20篇文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了解美国金融危机必读的20篇文章困境中的资本主义作者:TheEconomist来源:经济学人发表时间:2008年10月31日弄清什么出了错固然重要,然而对未来更重要的还在于弄清什么没有错165年前,一位名叫詹姆斯•威尔逊的苏格兰商人开始筹划创办一份报纸。他的出发点是“居安思危”:“尽管财富和资本迅速增长”,科学和艺术“创造出叹为观止的奇迹”,各阶级的人们却是“踌躇未定,惶恐不安”。威尔逊的解决之道即是自由。他不仅敢于反对带有贸易保护性质的谷物法,同时也勇于与妄图加深本国内部个体与各阶级之间,以及本国与其他各国之间交流的隔阂,猜忌,仇恨,嫉妒的行为针锋相对。从那时起,《经济学人》就站在了经济自由阵营一边。现如今,经济自由受到抨击,体现经济自由的资本主义制度也正陷入困境。本周,作为现代私有化诞生地的英国将大部分的本土银行收归国有;与此同时,正当人们对撒切尔-里根时代的结束议论纷纷之时,美国政府承诺将2500亿美元投入到本国的银行业中。其他政府也正对他们的金融系统进行重新监管。亚洲人指出,西方国家似乎正在朝更加集中计划的模式发展。一位中国领导人最近说道,“老师们有麻烦了。”经济干涉主义者对此大声疾呼:法国总统萨科奇宣称,“市场自行调节已经终结。”“经济自由放任时代已经结束”。并不是所有的批评都是那么直接的(更加尖锐的批评将关注点放在了国家仅仅在财政金融中所发挥的更加突出的作用),但是所有的迹象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即政府应发挥更大的作用,私营经济的作用应更小并受到限制。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里,资本主义制度向数十亿人证明了它的价值所在。资本主义盛行之处皆繁荣昌盛;衰落之处无不落后萧条。资本主义制度总是导致各种危机,这也将一直持续下去。尽管最近的这次危机极具破坏性,但是世界应该利用这次危机学会如何更好地驾驭和控制它。捍卫自由所采取的极端措施而矛盾之处就在于:就短期来看,捍卫资本主义制度就意味着采取国家干预。如今,纳税人的2.5万亿美元不得不投入到高回报行业中,选民和商人(实际上是经济自由主义者)对此产生的愤怒之情无可厚非。但是,这次全球性的金融救援行动是为解决2实际问题,而非出于意识形态。密特朗在1981年将法国银行实行国有化是因为他认为国家能够更好地运营银行。这次各国政府收购银行(或购买银行的股票)是因为他们确信,要保持信贷流通需要投入公共资本。对经济事务进行干预,防止银行业危机伤及实体经济的历史由来已久。威尔逊的女婿-沃尔特•白芝浩曾建议英格兰银行(以获取高额利息为条件)为资金周转不灵的银行(不是没有偿付能力的银行)慷慨解囊。在现代,各种不同政治派别的政府也不得不介入其中。罗纳德•里根和玛格丽特•撒切尔当政时期,政府就曾对大陆伊利诺伊斯银行和庄信万丰的救援计划进行过监管。上个世界90年代,芬兰和瑞典将本国银行收归国有-随后又将其私有化。这次金融救援行动的规模与过去并不相同。但是,采取这一行动的理由却和以前是一致的-即放任自由的损失看起来会更大。如果市场信心和信贷持续下降,近乎必然的经济衰退将演变成经济萧条,对每一个人而言都将成为一场灾难。即使这次的金融救援行动能够暂时避免灾难的发生,然而该行动也会带来巨大的问题。它引发了道德风险:即这样一个表露无遗的安全网助长了冒险行为的发生。它同样也会让借贷政治化。政府需要做的就是将这些风险最小化。他们应避免让这些受到救助的银行老板和股东们从中获利。他们不可以将贷款引入到政治上的重要领域。与此同时,他们应该以尽快从银行业抽身(并获利)为明确的目标,在商业的基础上运作银行。在纳税人看来,只有在清偿了政府的优先股之后,将股利发放给其他股东也许才是合理的。但是政府需要避免代表民众利益的政治姿态。例如,禁止发放红利会使得急需优秀人才的公司出现人才流失。政治家们都宣称自己深谙此道。当然,他们无意重蹈密特朗的覆辙,也无意于在经营银行上亲力亲为或在别处控制股权。然而,有呼声(其中包括撒切尔夫人所在的保守党派的继任者们)已经要求对公司主管人员的薪酬实行限制。如果一位总统跑到底特律解释为什么摩根史坦利的45,000名薪酬丰厚的员工能得到纳税人的100亿美元,而通用汽车公司的266,000名人员却不能,那么这个总统将是一位勇敢的总统。同样,一个提议将放松经济监管作为解决公共部门经济问题办法的政治家也会是一位勇敢的政治家。前车之鉴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短期内将不可避免地倾向于前者。公共部门和它所担负的债务在许多国家的经济中将占据更大的份额。但是长远来看,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方对这场灾难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这就是一场重要的理性之争可以并且应该获胜的理由。资本主义制度的捍卫者需要应付两种批评。一种批评所持的观点比另一种批评更具有实质性的内容。较难让人信服和普遍的观点认为,盎格鲁-萨克逊式资本主义已经寿终正寝。持有这种观点的批评家们宣称美英屈高就下向世界范围内无知愚昧的政府宣扬的“华盛3顿共识”-即放松经济监管以及私有化-已经将世界经济推向了灾难的边缘。如果这样的观点为更多的人所接受,那么从北京到柏林的政治家们对限制货物和服务在国内以及国与国之间自由流动的举动会觉得天经地义。发挥市场机制解决诸如健康和教育领域问题的观点将难以让人信服,而在有关华尔街的命运上,该观点也将被人不屑一顾。事实上,资本主义制度非但没有衰落,过去25年来全面减少彼此之间互通有无的障碍创造出了巨大的财富和自由。数以亿计的人们摆脱了绝对贫困。即使现在发生了信贷危机,这十年来全球人均收入增长速度也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水平。非金融货物和服务的自由流通不应成为这场论证的理由,这与上世纪30年代强行将非金融货物和服务的自由流通作为反驳的论据,从而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如出一辙。而另一群体的批评家则将焦点放在了放松对金融,而非整个经济体的监管上。这一批评有着更多的价值。金融需要监管。金融行业总是伴随着恐慌,崩溃和泡沫(在维多利亚时代,本刊一直对铁路股价,而不是房价抱怨不已)。由于金融业对经济体其余部门的运作不可或缺,政府一直以来也是大力介入其中。毫无疑问,现代金融业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一些银行似乎认为,市场处于持续的流通状态中。冒险的行为会获得巨大的收益;谨慎则会遭到惩罚。即使是最好的银行机构也会做出疯狂的冒险举动。高盛银行绝不是最胆大鲁莽的,然而这一银行却以1万亿美元的资产担负起价值达430亿美元的普通股权。缺乏监管怂恿了这一投机行为。金融衍生品的无限制蔓延超过了金融监管机构所管辖的范围。不知何故,全世界最终担负起了价值达62万亿美元的信用违约互换,然而这其中却没有发生一笔交易。即使是最开明的自由主义者也无法想象这是合理的。然而现代金融业的失败不能单单归咎于缺乏监管。毕竟,美国的抵押信贷市场是任何金融行业中最受监控的部分之一:这一市场受到了政府赞助的两个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掌控,同时还得到了国会通过的一系列旨在增加房屋所有权方案的引导。引发这一危机的宏观经济条件部分来源于政策选择:美联储忽视了房地产泡沫,将短期利率保持在低水平上的时间太长。新兴国家积累外汇储备的决心,尤其是中国压低汇率,使得大批资本涌入美国。这差不多是一次由政策上的失误与华尔街的贪婪携手演绎的完美风暴。加强监管并不能让世界防患于未然。最近在日本和韩国发生的两次严重的金融危机就出现在高度监管的体系中。真正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管理,而是更好的管理。在一些领域中,这意味着要采取更多的规则。资本需求需要进行完善,从而使得银行在经济良好发展的时期能够积累更多的储备。更多的时候,这仅仅意味着采取不同的规则:中央银行在进行决策时需要更多地考虑资产价格。但是大量的事实证明,监管也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例如,永久性地禁止空头卖跌会使得市场更加弱不禁风。事实上,历史表明:对采取更多监管的做法抱有偏见是一件好事。采取更多的监管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促使下一场灾难的发生。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将实现自我完善。危机过后,投资者(以及监管机构)很少再犯相同的错误。例如,已经有计划为信用违约互换提供结算场所。扭转即将到来的浪潮4令人难过的是,历史的另一个经验教训即是:在政治中,经济理性并不总是盛行于世-尤其对大部分国家而言,最佳状况就是短暂的经济衰退。“对交流的阻碍,猜忌,仇恨,嫉妒”正日渐显现出来。然而事情不必如此。如果本次金融救援行动能够得以良好的实施,纳税人将最终从他们不情愿的银行投资中获利。如果监管机构能从本次金融危机中吸取教训,他们也能在未来更好地管理金融行业。如果能够避免这次危机,对盛行于民主国家的强政府理念怀有有益的普遍敌意应予以重申。资本主义制度处于困境之中,然而信奉这一制度的人们将为之奋斗下去。尽管存在着各种缺陷,但它却是人类迄今所创造出的最佳的经济制度。美国金融海啸的真正元凶作者:樊跃如来源:经济观察网发表时间:2008年10月24日近来,华尔街引爆的金融海啸愈演愈烈。10月3日,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在国会通过后纽约股市还是连续下跌一星期(黑色一星期)。有分析人士指出,金融机构虽然“止血”,但想通过“止血”恢复美国民众对金融市场的信心还远远不够。在一片金融混乱和极度迷茫当中,美国人开始迁怒于华尔街,说华尔街是目前“百年一遇”金融海啸的元凶,有报道称,之所以华盛顿针对华尔街的经济救援计划当时未获通过,公众强烈要求进行惩罚的冲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为美国人有一种被华尔街背叛的感觉。又传出美国议员在国会上痛斥雷曼兄弟总裁:你的公司已破产,你的薪水却有4.8亿美元,这公平吗?还有美国议员说,就在美国政府史无前例地出资850亿美元援救美国国际集团(AIG)的数天后,这家保险业巨头的高层管理人员却加利福尼亚的一处豪华海滩度假胜地消遣。全美沸腾了,这些华尔街昔日的“宠儿”遂成了众矢之的。前几日,偶尔读到《半路出家的投资银行家》(中文版)一书。该书作者乔纳森.尼先生是一位半路出家入门的投资银行家,有着在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的10年工作经历,他从自己半路出家入门当投资银行家的观察、思索入手,给我们揭开了华尔街10年中变迁的内幕。书中也尽是对华尔街的那些投资银行家们“口诛笔伐”,仿佛他们都长着一张张“美丽画皮”下的“吃人嘴脸”。是他们对短期利益的贪婪追逐造成了金融市场的混乱。虽然该书英文版出版于2006年,尼先生也没预见到今天这场惊心动魄的金融海啸。但是作者已经隐隐地预言到这些无良的投资银行家们的行为未来可能会酿成一场的金融风暴。然而,由此把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家们定为这次金融海啸的元凶,似乎有些太简单了,稍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一只老鼠只可能坏一锅汤,一些金融高管的奢华或投资银行家的唯利是图不会影响到华尔街金融市场的整体局面。那么,究竟谁才是这次金融海5啸的元凶呢?我认为有以下三种可能性。第一,就是如此大的金融危机,可能跟2001年互联网破灭有关。当时泡沫破裂美国经济就应该陷入衰退----但那次衰退很短,实际上经济只有一个季度出现负增长。为什么那么短?因为美联储用降息来刺激房地产经济。在发达国家,一般人们的财富,30%在股票,70%在房地产。在互联网泡沫高涨时,美国人财富多,消费就多,泡沫破裂后,导致财富和消费减少,经济衰退,物价下降。出现通货紧缩。为了防止经济长期萧条,格林斯潘用连续27次降息的方式刺激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市场刺激起来,就很成功第避免了上一次的经济衰退,但代价是房地产泡沫是更大的泡沫,泡沫破灭以后就更难解决。上一次衰退虽然成功度过,但却埋下了严重隐患,这就是我们在处理问题上要吸取的经验教训:不能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却创造一个更大的问题。另外一个,就是金融创新的隐患。美国金融衍生品,越搞越复杂,监管又没跟上,给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推波助澜。金融创新是必要的,也是不能禁止的,但是创新后,应该了解这些创新产品的好处和存在弊端,监管要跟上,不能只看到好处而疏忽了必要的监管。还有,自由资本主义制度所奉行的消费主义。导致人们始终处于对消费主义无尽的追求当中。美国更是一个超前消费盛行的社会。人人手里都有信用卡,人人都靠借钱过日子。美国的信用卡制是你先消费,一个月后再还账。美国全国都借债。个人靠借债消费,银行靠借债补放贷收不

1 / 4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