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健全村(居)党员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问题研究密切联系服务群众的作风,是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教育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过程中应当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行为风格。在当前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背景下,如何大兴联系服务群众之风,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落到实处,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切实做到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改善民生,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带着这一课题,我对村(居)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一、深刻认识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性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历来是我党的政治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马克思主义根本观点不能变;始终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的谦虚态度不能变;关心群众疾苦,倾力为群众排忧解难的真挚情感不能变;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优良作风不能变。”去年以来,全党上下深入开展了以反对“四风”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旗帜鲜明地指出要密切联系群众,旨在取信于民、获得群众支持。党的历史和实践都铭刻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党的先进性和执政地位不可能一劳永逸一成不变。“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2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苏共执政70多年,2000多万党员,一夜之间土崩瓦解,根本原因之一就是脱离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这就要求我们党员干部务必强化忧患意识,务必居安思危。因此,只有建立村(居)党员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关心群众的疾苦,关注群众的意见,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实实在在地为群众排忧解难,才能真正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才能使人民内部矛盾得到有效协调,才能使我们党和政府取信于民,使党群关系不至于成为“油水关系”,而成为“鱼水关系”。二、当前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乡镇(街道)和村(居)党组织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桥头堡和前沿阵地,村(居)党员则是党最基层的急先锋和先遣队,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党在群众中的威望和地位。当前在大多数村(居)党员干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时间少、内容偏,联上多、联下少,质量差、效率低等问题,一些党员甚至在处理问题时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不考虑群众的感受,群众意见很大。导致问题存在的原因有诸多因素,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四点:1、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意识不强。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近年来,尽管各级党组织组织开展的教育培训不乏宗旨意识方面的内容,但针对性、实用性不强,加之一些村(居)党员自我学3习不多、党内锻炼不足,对开展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没有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将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摆在了次要位置。二是真正走近群众身边,服务群众的时间还不够多。如部分村(居)主干,经常能见到他们忙碌的身影,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是忙于日常工作,真正沉下身子,了解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少之又少。有些党员虽然身在村(居),但心不在村(居),对身边群众不愿意去了解,对群众没有感情,很少甚至不会主动到农(居)民家中走访了解,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绕道走”,仅有的一些走访也局限于上级指令和硬性指标等。三是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内容不全面。部分基层党组织满足于完成上级安排的党员公开承诺、分片包联、集中服务等规定动作,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为群众服务的实质性工作匮乏,党员群众呈现两条平行线,平时不接触,一交叉就是矛盾纠纷,而涉及内容又集中表现为新村(居)建设规划、村民违规建房、土地征用、计生等问题。党员干部对问题把不准,认为联系服务群众就只包括解决上述问题,忽略其他应该服务的项目和内容,例如带领农民致富、盘活集体资产、服务农业生产、维护村(居)社会稳定等,造成当前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片面、狭窄。2、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基础缺失。一是村(居)集体经济发展滞后甚至缺失。在当前村(居)大范围的存在着集体经济发4展滞后甚至缺失的现象,这不仅使得村(居)党组织失去了联系群众的主要物质纽带,也使得村(居)党员在面对生产、经营自主性日益扩大的群众面前,缺乏行之有效的联系方法和途径,客观上造成了村(居)党员“联下少”的现象。二是村(居)党员干部的考核提拔机制存在诸多弊端。村(居)党员干部,尤其是党支部书记、主任的考核不需要群众的参与,群众没有发言权,在涉及到党员干部提拔考核时,存在“一言堂”弊端,群众说了不算,缺乏有效的监督,这就从源头上使得村(居)的党员干部没有动力去联系服务群众,只要与上级领导保持好关系,考核提拔就不成问题,导致党员干部“联上多”现象大行其道。3、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方法不多。一是联系和服务群众创新不足,被动执行。当前村(居)党员在联系和服务群众中,存在以“结对帮扶”、“蹲点驻村”等机关干部下乡服务为推手,自己被动参与其中为主要形式的问题,形式单一,缺乏自主创新和主动服务意识。二是联系和服务群众的资金不足。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撑,只能停留在进行一般的捐款捐物等简单的帮扶上。三是工作方法简单陈旧。一些村(居)党员干部落实工作靠“行政命令”,推动工作靠“经济处罚”,解决纠纷靠“恐吓哄骗”。四是群众表达意愿的渠道不畅。党员对畅通群众意愿表达渠道工作重视不够,党员不愿“惹”群众的事情,以自保心态对待村(居)工作,造成当前村(居)一些群众想找党员反映问题却得不到应5有的反馈和处理。4、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动力不足。一是村(居)党员干部和党员文化素质还不高,特别是一部分村(居)党员由于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技能欠缺、观念陈旧,生活水平还不如普通群众,更谈不上有效联系和服务群众,造成村(居)很多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动力严重不足。二是培训形式、学习效果不够好。对村(居)党员进行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不强,短期、形式的培训造成当前村(居)党员参加了培训却帮不了村民什么忙的尴尬局面。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一些村(居)党员热衷于各种各样的会议、检查、评比以及应酬,静下心来抓落实少,倾听群众声音,踏实解决问题更是凤毛菱角,一部分村(居)党组织领导班子看摊守业,不思进取,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以上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党组织的威信和村(居)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三、对加强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建议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街道、村(居)两级党组织坚持走群众路线,采取多种方式征求群众意见、为群众解决问题。深入开展了访谈慰问、结对帮扶和“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服务群众”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对这些好经验好做法,我们结合新的实践,进行了总结提高、丰富完善。一是建立健全了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定期征求群众意见的制度。把6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中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好的形式和办法进一步制度化,广开言路,积极畅通民意表达途径,及时了解基层群众所需、所急、所忧、所盼,为他们排忧解难,扶贫济困。二是坚持和完善了党员主题实践活动制度。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为党员加强党性锻炼、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造条件,不断改进村(居)“两委”班子、村(居)干部的作风,不断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具体来说,我认为应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健全管理制度1、健全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密切联系群众,功夫在平时,“干部平时不进群众的家门,群众有事就会堵政府的大门”。要完善调查研究制度,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注意调研成果运用,作决策、定政策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和承受能力。层层建立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蹲点工作制度等,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促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基层特别是经济落后、问题较多的地方调查研究,听取群众意见、了解群众心声,帮助解决困难。我市目前正在开展的“进百家门、解百家事、暖百姓心”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应长期坚持下去。2、健全民意表达制度。一是制定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的各项制度,让群众有说话、反映问题的地方,有敢说话的制度保证,7有愿意反映问题的措施,保证群众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二是大力实行党务、政务、村务、财务公开,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制度,推广村(居)民议事等做法。三是公开设置意见箱、热线电话和举报电话,利用电子政务等信息网络手段,方便群众反映情况、发表意见,帮助党员做好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对涉及多数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对群众反映的情况,要及时反馈意见,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3、健全服务群众制度。一是依托村(居)自然村、党小组、居民区网格健全便民服务机制,增加为民办实事项目,建立服务承诺、结对帮扶、法律援助、领导督办等各项服务群众制度和快捷有效的服务平台,健全各级便民服务网络,开展联动式便民服务,提升服务水平。二是建立方便群众、了解民意的平台和载体,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探索开展领导领衔、专项治理、挂牌督办、现场办公、一线工作等破解难题方式,集中时间和精力,全力解决事关民生的难事、急事,切实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三是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将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列入基层党组织书记年度“联述联评联考”工作中,加大考评权重,完善考评机制,确保服务群众各项制度落实到位。4、健全维护群众权益制度。一是深刻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社会矛盾的特点和规律,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工作,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8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二是依法妥善处置和化解各种矛盾,坚持依法按政策办事,坚持解决实际问题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扎实做好矛盾排查,对信访案件继续实行“五包一”制度,确保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街,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坚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二)带着感情服务1、带着感情确保每一项决策都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们党什么时候密切联系群众,党的事业就会生机勃勃,无往而不胜;什么时候脱离群众,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甚至失败。目前,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仍然依靠人民群众。离开人民群众的丰富实践、经验和智慧,党就很难制定出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正确方针政策;离开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方针政策就会有名无实,得不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尽管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但只要广大党员干部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把党的方针政策交给群众,把实际困难真实告诉群众,就会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因此,在制定政策措施、决定重大事项时,要认真执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健全民主的、科学的决策机制和执行程序,做到没有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不决策;没有经过反复论证、比较鉴别的事项不9决策;没有充分发挥民主、经过领导班子集体讨论的事项不决策。特别是对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一定要直接听取各方面群众的意见,以群众高兴不高兴、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受益不受益作为决策的依据和标准。有些政策措施即使符合群众的长远利益,但群众一时不理解或难以接受,也不能强行决策。真正使我们的每一项决策,既能体现党和国家的政策要求,又能充分考虑到群众的接受能力。当前,最重要的政治问题,就是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领导干部心中有没有群众,主要看其是否有群众观点,是否走群众路线,是否有群众感情,是否关心群众的安危冷暖,是否代表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把群众需求作为施政决策的标准。心中有没有群众,对群众有没有感情,应当是衡量一个领导干部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谁漠视群众、疏远群众、伤害群众,谁就要栽跟头,垮下台。2、带着感情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就业方式日益多元化,改革和建设中的各种矛盾相互交织,与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增多,突出表现在不同地域、不同部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因收入分配方面的差别产生的矛盾。在城区,主要集中在企业下岗职工最低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城中村房屋拆迁和征地补偿等问题上;在农村,主要集中在地质灾害、搬迁安置、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