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我的赏识教育观》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谈赏识教育赏识教育即“赏识成功教育”。有人理解为教孩子说话走路的教育,父母都曾用过的方法。从《现代汉语词典》对“赏识”一词的解释看:“赏识是指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这说明了“赏识”具有对某种“才能与价值”的重视和赞扬。赏识,抓住了孩子渴望被关注、被重视的心理,让孩子在“我能行”“你真棒!”“你很出色!”“这办法真妙!”的赞美声中、自信地走向成功,赏识是符合人的心理需求,特别是孩子更是希望得到他人肯定和欣赏的心理。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他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孩子都需要不断的激励。但也要防止走入误区,不能把赏识的目标定位于狭隘的成功,如第一名、考重点大学等,而要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有爱心,充满自信,全面发展的新人。一、赏识教育符合孩子的心理发展特征。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对尊重的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赏,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孩子正处于生理、心理变化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最大变化、最不稳定的时期,此时尚未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非常在乎他人的看法。因此,由外到内的正向激励能满足孩子内心的积极因素,形成肯定自我的意识。这种肯定自我的多次沉淀,就会积累孩子的成功感,就会种下自信的基础,这对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这种由外到内——“你能行的环境”就能内化为“我能行”的积极行为。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孩子最怕什么?研究结果表明:孩子不是怕苦,也不是怕物质生活条件差,而是怕丢面子、失面子。二、赏识教育并不是表扬加鼓励的教育。赏识本身是孩子最渴望的精神需求,而家长在实际操作中把赏识仅仅理解为表扬加鼓励,于是走进了误区——为赏识而赏识。那么赏识教育到底能不能批评孩子呢?不仅可以批评,而且可以更大胆地批评,奥秘在于“士可杀不可辱”,应该在“看得起,够朋友”的前提下批评。好朋友的提醒是生命的珍贵礼物,孩子会以感激的心态乐于接受这礼物的。比如一位老师是这样批评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的:“像你这样的孩子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来,你难道不知道你是老师心中的骄傲吗?”当然,这种话是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否则便会显得虚假。家长之所以发现“表扬加鼓励”在孩子面前找不到战无不胜的感觉,就是因为家长的表扬与鼓励是肤浅的,充满功利色彩的,“唉呀,孩子进步了,考了80几分。”怎么样听都像是“狼外婆”的表现。肤浅的表扬与鼓励伴随着的往往是对孩子的迁就,忍下的火越积越多,忍无可忍时便终于爆发了,于是,亲子间的裂痕更大。遭受了挫折的父母由此得出一个结论:赏识教育不能批评孩子。事实上,要让孩子健康成长,批评是必不可少的。毕竟孩子犯错误的过程也是他们不断成长的过程,好多规则,好多道理,家长在该坚持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否则,孩子便不会有正确的对待人生的态度。批评可以,但批评时要遵循一个原则:对事不对人,不能因为孩子在某种事上做错了,就一棍子打倒,将整个人都否定掉了。家长很容易犯这样的错误:“提醒过你多少次了,还这样,你完蛋了。”考试考糟了,“考这么点分,将来捡垃圾都轮不到你”……这样的批评,就像戳向汽球的针,整个泄气。赏识的批评要给孩子这样的感觉:孩子你仍然是最好的孩子,犯了错不要紧(或失败了没关系),我相信你能改正。三、赏识教育就是宽容教育。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位渔夫出海打鱼,从海里捞到一颗大珍珠。这颗珍珠晶莹圆润,渔夫爱不释手。但美中不足的是,珍珠上面有一个小黑点。渔夫心想,如果能把小黑点去掉,珍珠就完美无瑕了,必成为无价之宝。于是,他耐心地剥剃黑点。可是去掉一层,黑点依然存在;再去掉一层,黑点还是存在;再去掉一层……最后终于去掉了,不过,令人惋惜的是,这颗大的珍珠也已不复存在。其实,我们每天所面对的一个个孩子,天真烂漫的他们不就是一颗颗大的珍珠吗?在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黑点”,不时会犯各种错误。作为我们家长应该正确地看待孩子身上的“黑点”。多一份尊重与宽容,必须保持对孩子的“无条件关怀”,因为儿童得到人际关系中的如温暖、热爱、同情、关心、尊敬等方面的关怀对其自我概念的形成十分重要。赏识的本质是让每个孩子找到好孩子的感觉,赏识的目标是让每个孩子享受自信的快乐!实践中,我成功了!在实践赏识教育的过程中,我不断翘起的是大拇指、送去的是发自内心的微笑、说出的是一句句赞许的话,使我发现了儿子那么多可爱又令人感动的闪光点,发现了儿子身上隐藏的发展潜能!赏识的魅力真是无穷,它让我和儿子成了朋友,让我品尝到了教育的乐趣。记得一位老师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一朵花不美,就请欣赏它的叶子;如果叶子不美,就请赞美它的枝干;如果枝干不美,就请赞美它的根基;如果根基也不能使你产生情感的冲动,那么你总该为它是一株蓬勃的生命而讴歌。”如果我们每一位关注教育的家长都能以这种心态去教育孩子,我想就不会有太多的烦恼!四、赏识教育要防止“德西效应”。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经进行过一次著名的实验,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时,给他提供奖励,结果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的吸引力。这就是所谓的“德西效应”。无独有偶,著名心理学家雷珀,也做过这样的实验,并且在不同国家和不同的兴趣组进行过,且得到了反复证实。因此,他认为:奖励固然可以强化某种良性行为,但它又容易让人只对所获奖励感兴趣,而对被奖行为本身失去兴趣。可见,好孩子也不是奖励出来的。一味的奖励,容易使孩子把奖励看成是学习目的,导致学习目标的转移。因此,赏识教育也要防止“德西效应”。曾经有一列火车上发生过一件这样的事情:火车到达终点站后乘客都下车了,车内只剩下一位小男孩,他怎么也不想下车,很多人都去劝他、哄他,但还是没能让他主动下车。后来有一位从事心理学研究的教授上去不到2分钟,那位小男孩就下来了,人们都很吃惊,问他是用什么办法让孩子下来的,教授说:“我对他说,‘如果你再不下来我揍死你’,就这么简单。”同样在教育教学中如果表扬声不断就会失去表扬的价值,我想如果赏识宽容和风细雨不凑效,不妨来点急风暴雨。何况,孔老夫子早就总结出了这条颠扑不破的教育规律――因材施教。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也认为,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感到一种责任。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是现代人。他认为,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由此可见,赏识教育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是孩子无形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赏识是沟通,是平等,是生命之间交往的桥梁,让孩子找到好孩子的感觉。但赏识教育只是若干教育方法中的一种,他不是教育的万能钥匙,不可能完全适用于个性各异的所有学生。作为家长要善于“拿来”,赏识教育必须用,但不能滥用。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