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批科研创新项目村上春树小说主题分析研究指导老师:陈佑松组长:何珏菡组员:王邻尧级别:2010级二零一二年十一月十二日摘要:本论文的主题是村上春树小说的分析研究。其中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村上春树的生平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村上春树的成长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以及个人特点,也直接导致了他文学创作的风格与主题。其次是村上春树小说创作的主题及其阐释。村上春树作为作家在个人思考方面有非常独特的内容,包括对人的存在感、时间感、制度中生存的思维回路等的思考。本论文的独特之处在于运用了村上春树小说的一个意象作为主题的概括,再接着对这个意象的各个方面做出主题不同方面的阐释。最后是对村上春树写作的特点的探讨。关键词:村上春树;日本;存在与不存在;暴力目录一从疏离到承担——村上春树的生平及其对写作的影响(一)疏离(二)承担二下到井底去穿墙—村上春树小说创作主题阐释(一)挖井——隔绝自己与他人,专注思考自己本身从《且听风吟》到《寻羊冒险记》1对一成不变时间流淌过带来的痛感2对自己存在独特性的思考3疗救自己的尝试(二)到井下去——探索位于人类意识深井中无始无终的“本原”从《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到《舞、舞、舞》1善恶二元对立论2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择手段将一切商品化(三)穿墙——穿过人与人之间隔阂的厚壁,到达集体无意识的黑暗领域,在那里得到真正的理解与拯救从《国境以南,太阳以西》到《奇鸟行状录》三村上春树写作的特点(一)存在的不存在感,不存在的存在感(二)讲述事物统一又矛盾的两个方面村上春树小说主题分析研究1979年开始写作的村上春树,经过三十年的努力,在日本乃至世界文坛上占有了一席之地。在日本国内,村上春树的作品畅销且获得了很高评价。第一部作品长篇小说《且听风吟》,获第23届群像新人奖。1982年,长篇小说《寻羊冒险记》获野间文艺新人奖。1985年,《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获第21届谷崎润一郎奖,1996年,《奇鸟行状录》获第47届读卖文学奖。村上春树也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美国翻译并发行了《寻羊冒险记》、《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舞、舞、舞》等几乎所有主要作品。到2002年《海边的卡夫卡》曾连续三周在畅销书排行榜中排名第一。德国、法国、韩国也翻译出版了大部分作品。如今,村上春树取得了很多成就,而一切归根究底,都是从村上春树求索个人生存意义开始的。为了这一求索,村上舍“现实”取“真实”,深挖自我意识深处,深掘自己精神上的过去,直至到达日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模糊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现实与记忆,生与死的边界。村上春树就像他的作品《奇鸟行状录》中的主人公冈田亨一样,一个人下到黑暗的井底,独自面对绝对的孤独与死亡的威胁。写作同时,也是探索意识最深层,静待意识最深层的故事进入脑际的过程,村上坦诚,自己每次在创作一部新的长篇小说后,都会切实深刻地体验到死亡的滋味。“村上春树的小说,不仅让视而可见的现实,而且让横亘在在深处,无法窥视的现实活生生地浮现出来,仿佛直接触及了我们的心灵和躯体,向我们黑暗的意识深层投射了光明。”①松家仁之说。“村上春树一直都在,写那些潜伏在我们内心,我们只是半知半觉,然后突然跳出来攫住了我们的事。”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村上春树小说英文译本的主要译者②杰·鲁宾说。本论文主要探讨1、村上春树生平及其对创作的影响2、村上春树小说写作的主题及其阐释3、村上春树小说写作特点及其文学传统一从疏离到承担——村上春树的生平及其对写作的影响村上春树是一个写作非常个人化的作家,他的作品中的主人公无论个性、生活习惯、兴趣爱好都深深地打上了村上个人色彩的烙印。“村上春树的确一副永远的男孩的形象,就算不年轻了,与生人见面还带几分拘谨和羞涩。”村上春树作品的主要译者③林少华回忆说,“交谈的时候,村上不大迎面注视对方,眼睛更多的时候向下看着桌面,声音不高,有节奏感,语调和用词都有些像小说中的主人公,同样一副若有所思的表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的奥尔罕·帕慕克曾说过,“写作就是构筑自己内心①安妮宝贝主编,《大方》spring2011,《村上春树两天一夜的长访谈》,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北京:2011(01)②(美)杰·鲁宾著,冯涛译,《洗耳倾听村上春树的世界》,南京大学出版社,南京:2012(01)③(日)村上春树著,林少华译,《且听风吟》,上海译文出版社,上海:2007(01)的城堡,一草一木,一砖一石莫不是作者心灵的反映。”可以这样说,阅读村上春树,便是在经历他心里的风景,那些内敛深沉的人物,清新自然的场景都是村上本身,就像《舞、舞、舞》中喜喜告诉我,海豚宾馆、包括放置白骨的房间“这里所有的都是你本身,所有的一切。”因此,了解村上春树的生平对理解村上春树的小说来讲就非常重要了,也可以作为理解村上春树小说的一把钥匙。(一)疏离1作为关西人的村上春树1949年1月12日,村上春树诞生于有千年历史的京都市,早年生活在仍保留了古代文化、政治和重商传统的京都—大阪—神户(即关西地区)。生活在关西地区给村上春树带来的影响,包括关西口音(措辞独特和口音柔软),关西料理(如《挪威的森林》中绿子所拿手的料理),还有对海与水的喜爱,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说“每天看见许多的水,对我来说是一件重大的事情。若是一段时间没有看到水,我便有一种渐渐失去什么东西的心情……这与我生与海边长于海边这一事实,或多少有些干系。”村上春树小说中的主人公就经常坐在防波堤上缅怀逝去的感情,或是感慨填海后海的消失。村上春树家庭构成简单,父母都是高中的日本语文教师,爷爷是京都一位和尚之子,父亲村上千秋也曾做过几年古老的家庭寺庙的和尚。虽然村上春树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但从小说中还是可以体现出一些和佛教信仰类似的概念,比如《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世界尽头作为“我”内心的世界类似佛教的净土,“没有烦恼,没有痛苦,四大皆空,没有心也没有影子。”还有《奇鸟行状录》中村上春树使用类似暗示生死轮回的特征来强调历史与现在之间的某种联系。①杰·鲁宾就曾说“村上其实坐在超自然的界限之上。一方面他会斩钉截铁地否认其存在,而在另一方面,他又觉得意识这种东西不是科学能完全解释得了的。”再说到村上春树的家庭,村上春树的小说里很少出现父母那样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比母亲更少,直到《海边的卡夫卡》中以弑父的形式描绘。村上自己说,小说中的父亲并不是影射现实生活中的父亲,而是作为一种制度或组织束缚的象征,这一点后文会详细提到。2作为独生子的村上春树村上春树是独生子,生长在夙川、芦屋那一带宁静的住宅区里,是个所谓中产阶级的孩子,平凡、平静也可以说孤独地长大。独生子对于村上春树是起决定性因素的一个身份。这一点在村上春树的小说中也常常可以看到,村上春树写了十二部长篇小说,其中有十部的主人公是独生子。这一点在《国境以南,太阳以西》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可以说这部小说就是围绕着作为独生子的我渴望摆脱孤独,寻找爱情展开的。小说开头,“我”是个“被溺爱的体弱多病极端任性的少年”,女主人公岛本则是独生女,互相都感受到对方身上足以缓解孤独的吸引力。小说中有这样一段表述,岛本问我:“没想过有个兄弟该有多好?”我则说:“这里的我一直都是在无兄无弟的环境中成长的,假如有个兄弟,我应该会成为与现在不同的我。所以这里的我如果盼望有个兄弟,我想那是违背自然的。”因此村上春树始终在以作为独生子的心情思考着人生,而他也十分明确地指出这是无法改变的一点。①(美)杰·鲁宾著,冯涛译,《洗耳倾听村上春树的世界》,南京大学出版社,南京:2012(01)作为独生子,村上春树敏感、孤独、内向、不合群。这也奠定了他笔下主人公总是冷静而清醒地疏离于人群与社会之外的风格。②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谈到孤独对于他的意义“某种程度上,我也许是主动地追求孤绝。对于操我这种职业的人来说,尽管有着程度上的差异,这却是无法绕道回避的必经之路。这种孤绝之感,会像不时从瓶中溢出的酸一般,在不知不觉中腐蚀人的心灵,将人熔化。这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回护人的心灵,也细微却不间歇地损伤心灵的内壁。”应该说,孤独让村上春树保留了自我作为自我独立的存在,这一点对他后来的思考具有重大的意义,这里暂且不提。3作为读书少年的村上春树村上春树在少年时就大量阅读西方文学书籍,先是喜欢看司汤达,后来又喜欢上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高中时曾为校报写稿。这时候阅读面延伸到硬汉侦探小说家罗斯·迈克唐纳,艾德·迈克贝恩和雷蒙德·钱德勒等人的作品,然后是纯文学的杜鲁门·卡波特和库特·冯尼哥特。然后他看了很多英文原版文学书,1981年村上春树开始了翻译工作,翻译的作品包括菲茨杰拉德的短篇,雷蒙德·卡佛和约翰·欧文的作品。所以村上春树的小说受到英美近现代文学的影响比较大。村上春树的小说中体现得历史元素也相当多,比如,《奇鸟行状录》根据的历史是二战时的诺门坎事件,据村上春树讲,他在写《寻羊冒险记》的时候,就开始考虑在第一人称的水平线上,增加以历史为纵轴的一条垂直线。在高中的时候,村上春树就非常喜欢看传记和历史书籍,图书馆找得到的都要看,读了不少苏维埃革命与纳粹的书,还有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从初中到高中,村上春树把中央公论社的《世界的历史》整套书翻来覆去看了二十多遍。这也可以说是村上春树小说中历史因素的发源。美国文化对村上春树的影响非常大,村上春树是在美国占领期间出生的,是伴随日益繁荣却仍继续向往美国的富强和文化的日本一同成长起来的。他喜欢美国的音乐、摇滚、爵士乐,相比抗拒美国影响的上一代日本作家如谷崎润一郎和村上龙而言,村上春树是第一位对美国流行文化完全认同的作家,也是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后战后作家”,他弃绝了战后阴湿沉重气氛,展现了新型的美国式轻快精神。4远离学生运动的村上春树到1968年,村上春树19岁的时候,他到东京进入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戏剧专业就读。当时正是大规模的学生运动爆发之际,学生罢课,要求肢解大学,并把校园用壁垒封锁起来。这场学生运动在村上春树的很多作品都有体现,如《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中佐伯的恋人就是因为学生运动而死。对此,村上春树的态度是一个人行动,不依附任何政治派别,并且鄙视自以为是的激进分子。他在《挪威的森林》中说“这等人物居然也高喊什么肢解大学,想来令人喷饭,如此卑劣小人,惟有见风使舵投敌变节之能事。运动平息后,这帮家伙会一个不少地拿到学分,跨出校门。将不遗余力地构建一个同样卑劣的社会。”应该说,村上春树正是保持着这种独立而疏离的态度,保持了自我。他在与河合隼雄的交谈中,谈及1968年那场政治运动,河合隼雄作为著名的心理学家解释村上的态度,说“年青人要反抗体制,但简单地把什么都反过来,反过来的东西其实和原来的东西没有什么不同。先制造出了‘体制’,由此思考出的反过来的‘反体制’其本质也不过是被组织到原来的‘体制’当中去。这时候的‘参与’表面上无论怎样强烈,都没有深度,无法持续,一定会衰弱下去。而村上春树所做的不是针对‘体制’完全对着干的反叛,②(日)村上春树著,《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南海出版公司,海口:2010(02)而是在什么都没有的地方,靠着自己的一双手开拓出一条路来。”我认为这很好地说明了村上的态度与做法。5开爵士酒吧的村上春树村上春树在二十二岁时与高桥阳子结婚,因为喜欢爵士乐开了一家叫彼得猫的爵士乐酒吧。当时他们负了债,生活得非常辛苦,清晨就开始干活,一直干到深夜。到三十岁时,终于可以偿还完债务。村上自己说“当时,我一心考虑如何生存下去,如何将脸探出水面,几乎无暇分心旁骛。”那十年艰难的生活体验对村上春树来说是重要的,他说“人无法独自生存下去,这本是理所当然的,我却是脚踏实地学到的。世界观有了不小的变化,在做人方面也有了一些长进。从四处碰壁中,学会了生存的诀窍。倘若没有这也算得艰难的十年体验,恐怕我就不会写什么小说了,即便想写,也写不出来。”村上春树很多小说中都会出现爵士酒吧,在《国境以南,太阳以西》中“我”就开爵士酒吧,应该说都是他生活体验的反映。短篇小说《我的呈奶酪蛋糕形状的贫穷》中描述他们早期婚姻生活的窘境,“冬天就成了地狱。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