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我在美联储监管银行》作者:卢菁ISBN:978-7-302-16241-4定价:28.007位著名银行家和经济学家强力推荐零距离认知华尔街的运筹操作经历独特经验珍贵本书作者加盟和离开美联储的过程,是每位职场人士珍贵鲜活的职业规划教材。内容简介:本书作者以在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纽约联储银行工作的亲身经历,描述了美联储在执行银行监督管理方面的各种细节。书中穿插了个人的所见所闻和认知感受。本书集知识性、故事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为广大读者了解美联储系统和金融界,尤其是纽约联储和华尔街,提供丰富的第一手的理性和感性资料。读者还可以从书中看到一个留学生的成长经历和一个职业人士的心路历程。本书是金融相关专业人士和高校学生的重要高端参考书。同时对于爱好金融的普通大众,也是一本轻松有趣的普及读物。更可贵的,这还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成功励志读物。作者介绍:卢菁,经济学博士。曾在加拿大多伦多的约克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后加盟美国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担任高级银行检查员,在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纽约投资银行分部担任过执行董事,目前为基金和银行担任专业项目顾问。专家书评金融、华尔街、美联储监管,这一切在人们的眼中显得有些高深和神秘,让人望而生畏。但读一读《我在美联储监管银行》既能让一般读者对银行监管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又能为专业人士进一步了解美联储的银行监管理念、操作程序和运行机制提供一个完整的框架。作者的经历和为人处世的准则无论对求学之人和对专业人士都会有所启迪。我建议想了解金融、了解监管的人读读这本书。也许作者的语言不符合国人含蓄的传统,但这也是作者个性的体现,瑕不掩瑜。——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我在美联储监管银行》以一位经济学家的视野,围绕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制定、花旗集团合并、纽约联储监管机制的运作等核心内容,详细介绍了作者1998年至2001年在美国纽约联储从事银行监管的亲身经历和所思所想。是我国金融业者了解国际同业运作经验的难得的参考书。——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易纲作者在美联储工作期间所亲历的美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大金融变革正是今年中国银行业面临的课题。书中描述的美联储监管的运行机制、行为准则以及对重大变革事件的处置,可以使我们今天在探索中国银行改革和发展路径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书。——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国际银行业的大变革时期,本书作者在美联储从事银行监管工作。她用流畅的笔精心地、生动地描绘了她在此期间经历的银行监管的实践。面对中国的银行的重组、上市,中国的银行监管也在不断走向规范。本书为银行监管者和管理者提供了及时的、有用的参考资料。——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经济系教授钱颖一美联储对银行业的监管可谓各国银行监管的典范。卢菁博士以自己在纽联储的切身经历写成这本书,在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和简洁的理论模型,将复杂的监管程序和与时俱进的监管政策娓娓道来,理论与实践浑然一体,读来令人身如其境,耳目一新。我相信本书对完善中国银行业的监管体制和金融创新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和一般的经济学家不一样,卢菁有在国际金融界和监管机构长期工作的实战经验;同时,和一般的实际操作者不一样,她又有在大学进行长期研究积累的学术功底。她在这本书里从政府监管者和学者的角度记载了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美国银行界修改巴塞尔协议的过程以及她亲身参与的一些重要案例。作为一个华人,她生动、务实而深入的描述对正在和国际接轨的中国银行界和监管机构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上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荷兰银行风险管理讲席教授,原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张春(ChunChang)这是一本难得的佳作。作者有经济学博士学位,又在加拿大大学里执过教,又在美国中央银行做过银行监管,所以此书的一大特点就是既有监管银行的第一手实例,又不缺理论功底。此书的第二大特点就是可读性非常强。作者从内情人的角度,恰当地溶入了亲身经历的种种小故事,用形象感性的语言,把抽象枯燥的美联储银行监管的运行机制和行为准则,生动精炼地表达出来。这种写法,贯穿于全书。除了银行监管的知识之外,读者还可以从此书中读到华尔街的金融风貌,留学生的奋斗历程,和职场上的积极进取。潜移默化之中,读者可以领悟到作为一位国际化的人才需要何许素质。我很高兴能把这本我欣赏的书推荐给读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部助理主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管理学教授魏尚进前言本书主要是围绕我在美联储系统纽约联邦储备银行(TheFederalReserveBankofNewYork)三年半的银行监管工作经历来叙述和展开的。采用个人亲身经历的故事形式,来描绘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对银行监管的性质、理念、政策和程序。希望通过这个形式,能让中国的银行界同行及各类金融监管机构,对美国最大的金融监管部门的运作程序和行为规范有个更为理性和感性的认识。从1998年初,我开始在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银行监管部担任高级银行检查员(seniorbankexaminer),直至2001年中离开。三年半期间,我充当了巴塞尔第二协议的开路先锋;经手了花旗集团并购后的基础审查,并目睹了与之相伴的美国20世纪后半叶最重要的金融法案——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出笼;领悟了以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债券抵账、基金崩溃、公司丑闻等为代表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操作风险等的巨大危害;参与了各大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监督和检查工作;完成了诸多美联储对银行检查员的培训项目。这些丰富的经历和感知,写出来与中国同行一起分享,希望能对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开放,迈向现代化、国际化,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有一点启发、借鉴作用。近几年,我在纽约和北京,向中国银行界人士做过几次有关美联储的讲座,也在书刊杂志上发表过文章,深切体会到有必要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用文字形式系统地总结出来。中国的银行界对书本手册上有关美联储的教条、细则,肯定已是耳濡目染了不少,也曾派出多批人员去美国进修、参观、学习,也一定制定了类似的方针政策,在内容细则上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在具体操作上,可能就没有切身体会,在将美联储的理论与美联储的实践相联系时,可能还有一段距离。再则,中国银行界同行也同样对美联储的制度结构、人事安排、福利待遇等感兴趣。所以我也就义不容辞,投其所好,本着个人经历的特殊性和局限性,穿插进我在纽约联储的所见所闻和喜怒哀乐。在纽约华尔街工作的中国人不少,从事的行业遍及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互惠基金、对冲基金、公司信贷、个人信贷、咨询、保险、法律、会计,等等。但在美联储工作的则屈指可数,有类似我这样银行监管经历的更是凤毛麟角,这就使我更觉得责无旁贷,要将自己的经历传播给中国同行,知己知彼,取长补短。我希望我的叙述,可以在美联储政策上的所以然和操作上的之所以然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而揭开美联储的神秘面纱,从理性上和感性上更加全面透彻地认识美联储。这本书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在主要叙述我在纽约联储的工作项目和过程的同时,还附带介绍了我加盟和离开纽约联储的前因后果,也算是提供一个完整的有关美联储,尤其是纽约联储的图案画卷。书中涉及的人物事件都是真人真事真名,都是我的亲身体验,不带矫揉造作、生编乱造。我所侧重介绍的是美联储的银行监管工作,而非我所检查的商业投资银行操作。这些商业投资银行的操作方法、程序属于保密性质的资料,受法律准则约束,我不能披露,当然在这里也没有必要涉及。本书的所有内容,仅代表我个人的认知,不代表美联储的观点意见。若有任何过错,我个人承担全部责任。我虽然本着全面、客观的宗旨来进行写作,但鉴于自己能力和知识面的局限,难免会挂一漏万,敬请读者谅解。在写作过程当中,最困扰的莫过于中文写作和中文电脑输入,总觉得词不达意,速度太慢,语言词汇跟不上时代步伐。毕竟十几年没有用中文写作了。我在中文杂志上发表的介绍美联储的文章,也是麻烦编辑找人,将我写的英文原件翻译成中文。所以,如果读者觉得读起来拗口别扭,不够畅快淋漓,也敬请原谅。只要能理解所写内容,也就宽容一下表达形式吧。这本书的诞生,要归功于“旅美华人银行家协会”的几位骨干对我长期的支持和鼓励。会长骆宁博士早在三年前,就提议我写这本书,他认定这类书籍会对中国的金融现代化起到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在我写作过程中,他还提供了诸多的建议和交流。银行家协会的孙晓云博士、杨壮博士和另一任会长刘恒中博士等,也是积极的推动者。同时,我还得到其他同行和朋友的关心和指点,如陈小悦、方星海、李祥林、林兆英、徐爱华、宣昌能、朱晓东、朱煜,等等。为我撰写书评的多位中国著名的银行家和经济学家,都是在百忙中抽空阅读我的初稿,并欣然命笔。中国人民银行吴晓灵副行长,还同时指正了书稿中诸多失误和不妥之处,使本书更趋准确和完善。在此,我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我的三位复旦学友,杨爱民、朱蔚雯和赖中文,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冥思苦索地阅读我的前期草稿,纠正了许多术语和语言表达的偏差,为本书润色不少。在此,我也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这本书的出版及我取得的所有成就,都与家人的关怀和帮助分不开。首先,我对我的母亲和父亲感恩不尽,他们含辛茹苦把我抚育成人,又在夕阳红的黄金岁月里,继续为我辛勤持家,解除后顾之忧;我的一对完美的儿女,给我的人生带来无穷的欢乐和甜美;我的公婆兄嫂侄女侄子,也是常年支持激励我的坚强后盾。最后,我将最诚挚的感谢,献给与我这么多年来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的“橡树”——我的先生过大江。卢菁2007年4月于纽约目录第一章加盟美联储11.从经济学转行金融业22.从多伦多转向华尔街93.挺进纽约华尔街114.应聘纽约联储15第二章巴塞尔第二资本协议前奏曲251.授予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调研急先锋262.巴塞尔第一资本协议273.纽约联储在银行监管政策制定中的重要地位334.工作过程355.告别巴塞尔项目52第三章花旗集团的合并评估及20世纪美国银行法的变革571.风险评估组592.花旗集团的诞生——天时地利人和623.纽约联储审批花旗集团的合并664.20世纪美国几大银行法及法规变迁735.基础评估过程78第四章银行监管的方针政策911.银行监管的重要性922.现场检查、非现场监测和持续监管953.银行检查的目标994.风险为本的检查方法1005.六大风险分类1036.四大风险管理要素112第五章银行监管的程序步骤1171.认识了解银行——银行概况1192.评估银行风险——风险矩阵及说明1203.计划和安排监管活动——监管计划和检查项目1224.定义检查活动——范围备忘录和首日信1235.实施检查程序——检查模块1266.汇报结论——检查报告135第六章纽约联储监管部的结构、人事和培训1451.纽约联储银行监管部的组织结构1462.纽约联储的激励机制1543.检查员全面系统的培训159第七章告别美联储1711.纽约联储生涯总结1722.CIBC跳槽机会1753.纽约联储最后篇章183参考文献191附录A有关美联储的八大认识误点193附录B术语英汉对照表2051.从经济学转行金融业1998年初加入美联储之前,我在加拿大多伦多的约克大学当了四年经济学教授,从事经济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在学院的“象牙塔”里过着简单、平静的生活。在此之前,我的生活轨迹也一直没有离开过学校: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本科毕业后,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和美国经济学协会联合举办的由“福特基金会”赞助、普林斯顿大学邹至庄教授发起的经济学研究生培训班;培训班结束后,跟着班上一帮同学远渡重洋,到了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UniversityofWesternOntario)读经济学硕士和博士,这一晃便又是五年光景。博士毕业后,好像也没觉得有其他什么就业选择,导师们都认为拿了博士学位,最好的选择理所应当是去大学当教授,所以也就不负众望,去了加拿大多伦多的约克大学(YorkUniversity)。这条学院路,回头想来,算是走得比较一帆风顺: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风起云涌的改革浪潮,而选择经济学本科;本科毕业后又自然而然地报考研究生,出国深造;学位读完后又顺着导师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