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总复习1、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重要概念2、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3、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4、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5、人民群众:A、含义: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B、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C、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重要原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A、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B、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③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其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①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社会存在决定作用第一位)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2、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Ⅱ、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Ⅲ、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4、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促进或阻碍)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5、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①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②实现方式:6、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解决方式②性质:非对抗性的矛盾③实现方式:其性质决定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加以解决,即改革。①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内容: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决定反映、反作用(阻碍、促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生产关系决定反作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决定反作用(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实践通过不断解决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实现途径阶级社会—阶级斗争社会主义社会—改革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历史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体现在:(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A、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B、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A、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B、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高了必要的物质条件。C、人民群众直接创造出社会精神财富实现方式: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方法论: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党的群众观点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基本内容(2)党的群众路线地位基本内容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人民群众通过实践创造历史创造了物质财富创造了精神财富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要求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意义两个重要保证二、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小结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1)要么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人的主观意志,特别是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决定的;2)要么认为是由天命、神、绝对精神决定的。其实质: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唯物主义历史观(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注意:思维与存在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区别: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则不是;②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联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练习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体现的唯物史观道理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B.物质决定意识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D.发展的观点C练习2、我国原有政府管理过多过滥,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2004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规范政府职权,更好地发挥为市场经济服务的职能。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体现了()A.政府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C.社会是物质的D.社会是变化发展的B练习3、下面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①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②社会基本矛盾仅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始终③其内容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④这一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A.①③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D4、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错误的是()A.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B.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C.这一矛盾是对立的,需要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D.这一矛盾要通过改革来解决练习C5、在1978年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在英国出生时,整个世界争论不休,“不合伦理”的诅咒声一度铺天盖地。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试管婴儿”已经是很正常的事。人们观念的变化说明了: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D、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D单项选择题6、下面对人民群众认识,正确的是()①人民群众指广大劳动群众②人民群众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③人民群众在不同的国家范围不同④人民群众在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范围不同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C单项选择题7、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设立茶馆,通过群众讲故事来搜集素材。这说明了()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③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④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A①②B.①②③C.②③D、②③④D1、价值的含义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重要概念2、价值观: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或价值大小的一种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3、价值判断: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称为价值判断。4、价值选择: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称为价值选择。5、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6、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利益真诚的付出,忘我的投入。1、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这是人的真正价值所在。这包含两层含义:人是价值的创造者。只有人才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创造对人有价值的东西,以满足人生存、发展的需要。(奉献)②人也是价值的享受者。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需要依靠别人创造的财富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索取)重要知识点2、贡献与索取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A、个人对社会做出了贡献,推动了社会发展,就为个人索取打下了基础。(贡献是索取的基础和源泉)B、个人从社会那里得到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东西,又会激发起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索取是贡献的条件)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1)价值观不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指向就不同。(2)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同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方法论:(1)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便指导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2)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便指导自己的人生道路。4、如何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5、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社会历史性特征的内涵: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的意义:一是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二是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6、(1)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特征。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面对同一问题,人们的不同表现体现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差异,产生不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冲突。方法论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明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分辨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3)立场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不同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4)只有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才能保证我们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最高价值标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要求。(5)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1)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因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2)当个人的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8、人生价值的实现(1)途径: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A、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B、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2)客观条件: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注意: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3)主观条件:A、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拚搏、自强不息的精神。B、需要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C、需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1、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①是社会存在的反映②在一定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变化③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阶级性④是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⑤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导向作用⑥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有导向作用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⑥C、①②③⑤⑥D、①④⑤⑥C2、社会意识与价值观的关系是()A、社会意识属于价值观B、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C、社会意识和价值观没有直接联系D、价值观和社会意识都